魏忠賢被崇祯殺後,為何明朝就垮了?王承恩的一句話說的很中肯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太宗皇帝一句話不僅為後代執政者提供了學習思路,也為評價前人留下了依據。一時的成功可以看事業的成敗,一生的成功就要看壽命的長短,曆史的成功則要看執政者能力與善意了。
就像秦宦趙高,一朝竊據政權,指鹿為馬,誰敢違背?但最後被秦王子嬰刺殺,移三族;而曆史對趙高的評價也是很差,認為趙高是與秦法、六國一樣導緻秦亡的重要原因。
同樣是王朝末年,同樣是掌權的宦官,魏忠賢在後世的評價卻有些不同。幾乎可以說魏忠賢一死,明朝的滅亡速度大大加快,王承恩說了一句很中肯的話。
魏忠賢
魏忠賢出身于市井無賴,有一定身手,傳說他箭法很準,左右手都能挽弓。魏忠賢家境貧困,但卻好賭,後來為賭債逼迫自閹入宮并改名李進忠。入宮後他極盡谄媚,得到大太監王恩的重視,又成為皇長孫身邊的随侍太監。
也就是這個時候,魏忠賢遇見了一個叫客印月的女人,她是後來天啟皇帝的乳母。魏忠賢想盡辦法跟她成為“對食”,也就是夫妻。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内,這位“奉聖夫人”給了魏忠賢很大的助力。
泰昌元年是中國曆史上很平常的一年,卻是明朝曆史和魏忠賢人生中重要的轉折點。
這一年,繼位不足一年的泰昌帝離世,神宗年代的餘煙還在延續,東林重臣們帶着對新皇帝的期望,慢慢走近了帝國的中心。在後宮的魏忠賢也在牢牢盯着龍椅上那個人,這是他人生飛黃騰達的希望。
說實話,天啟皇帝對東林黨一開始感官還不錯。東林黨名聲不錯,移宮案又是他們幫助自己掌權,他還是願意相信東林黨與自己是一心的。
可慢慢地,天啟皇帝發現不對了。朝廷的權力很大一部分掌握在他們手中,而在他們清直的名聲下也有大量的A錢發生,自己卻難以處置他們。這些東林黨重臣們并非都是實幹派,遼東的熊廷弼隻是與他們不和就被劾倒,後來他們推上去的人卻又丢城失地。
相比于軍事,經濟上的問題才是東林黨的大問題。他們不希望朝廷向大地主、大商人收稅,隻要在那些窮哈哈身上再揩些油下來就好。
起勢
天啟皇帝感到自己的權力在流失,他已經無師自通祖宗們的“帝王心術”了。魏忠賢被選中了,他成為天啟皇帝跟東林黨打擂台的人選,“九千歲”從此登上了中國曆史舞台。
老實說,天啟皇帝很清楚對太監們放權過大的後果,畢竟唐朝後期太監們做得太過,但是現實問題擺在前面,他的臣子們太強大了。
魏忠賢果然沒有讓天啟皇帝失望,這個市井混混出身的大太監竟然将東林黨壓得死死的。不僅如此,天啟皇帝一直以來頗為頭疼的财政問題也得到很好的解決,國庫竟然變得充盈起來。于是,天啟皇帝可以放心地做他的木匠活了。
明朝皇帝很有意思,強勢的皇帝都能活得好好的,弱勢皇帝反而短命。太祖、太宗就不用說了,這兩位将整個朝廷玩弄于股掌之中。
嘉靖帝是幾乎可以算是中國最聰明的皇帝,雖然一直修道,但是一直掌控大權。萬曆雖然不如他爺爺聰明,卻也從他爺爺那裡學了三分火候,也能掌控朝廷。天啟皇帝不是很強勢,于是他也沒做幾年皇帝就走了。
天啟皇帝死後,魏忠賢很害怕,因為天啟沒有兒子,隻能兄終弟及,把信王擡上寶座,但是信王一直接受諸侯王的教育,從不知道皇帝改怎麼做,于是他的施政方法一直是正統儒家治國之法。
可崇祯的大臣可不是正統的儒家信徒,他們隻是一群托詞儒家的地主與商人的混血,他們講究的是利益,而且是自己的利益,至于國家,就看人家的良心了。這個事情是崇祯在老歪脖子樹前想明白的,這就是亡國之臣啊!
悔恨
在老歪脖子樹前王承恩說了一句話“忠賢在,何至于此啊!”這其實是句屁話,假如魏忠賢在,他們都不一定站在老歪脖子樹前,哪怕有個強勢的錦衣衛指揮使都不一定是這個下場。
崇祯皇帝一上位直接将魏忠賢整死,後将錦衣衛荒廢,他看着衆正盈朝的模樣,相信自己能夠将朝廷整治好,現實卻給了他狠狠一巴掌。
整個明朝,沒有無能的皇帝,隻有傻皇帝,最傻的就是建文和崇祯,他們是真信儒家的治國理念,但交給他們這一套的都不信,最後隻能是自己一廂情願了。
續命
那麼為什麼魏忠賢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明朝續命呢?首先一點“屁股決定腦袋”,魏忠賢是市井出身,他很清楚在大明朝誰有錢誰沒錢,窮哈哈們身上有三斤錢?有三斤泥就不錯了。誰有錢?地主老爺和大商人,至于官老爺?他們就是地主老爺和大商人。
魏忠賢搞錢的方法就是朝他們下刀。于是,魏忠賢在朝官中的名聲就壞了,畢竟擋人财路如殺人父母。
第二點是善待武将。宋朝以來,武人身份一直很低,可一旦發生戰争就需要武人上戰場。書生們看不起武人,魏忠賢卻一直待武将很好。
天下為魏忠賢立生祠的官員中,北方的武将們一直很積極,畢竟魏太監是真給錢啊,不要都給。至于那些文官老爺們,不給你兩口唾沫都算好的。就是在魏忠賢的使勁撒錢之下,天啟年間關外局勢其實不錯,甚至一度向好發展,比後來好太多了。#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