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衫,◆紫色衣衫。○[隋]時皇帝侍從服用,[唐][宋]時為軍校之服。○[南宋]以後,為便於戎事,文官亦服之。見《隋書‧禮儀志七》、《宋史‧輿服志五》。
征衫,◆1.旅人之衣。○[宋][樓鑰]《水漲乘小舟》詩:“一番凍雨洗郊丘,冷逼征衫四月秋。”○《水滸傳》第十二回:“[林沖]打一看時,隻見那漢子頭戴一頂[範陽]氈笠……穿一領白緞子征衫。”○[郁達夫]《重過杭州登樓望月悵然有懷》詩:“走馬重來[浙水]濱,征衫未滌去年塵。”◆2.借指遠行之人。○[宋][張元幹]《憶秦娥》詞:“征衫辜負深閨約,禁煙時候春羅薄。”◆補義條目■戎衣。○明姚茂良《雙忠記·超擢》:“中原遍竪狼頭纛,問英雄誰似頗牧?對西風淚灑征衫,氣填胸腹。”
罩衫,◆方言。即罩衣。
雲衫(雲衫),◆輕而薄的衣衫。○[唐][曹唐]《小遊仙詩》之八五:“雲衫玉帶好威儀,三洞真人入奏時。”○[宋][晏殊]《燕歸梁》詞:“雲衫侍女,頻傾壽酒,加意動笙簧。”
油衫,◆即油衣。○[明][宋濂]《忠肅星吉公神道碑銘》:“帝幸太府,見公所為,條法精密,諸藏皆盈,有黃金束帶之賜。時微雨,公立階下,命侍臣取禦服油衫加公身。”參見“油衣”。
衣衫,◆單衣。亦泛指衣服。○[唐][杜荀鶴]《山中寡婦》詩:“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鬢髮焦。”○《紅樓夢》第四七回:“大家忙走來一看,隻見[薛蟠]的衣衫零碎,面目腫破。”○[葉聖陶]《城中‧在民間》:“他們十有九個滿面沾着汗,衣衫也粘貼着皮膚。”
一品白衫,◆[唐]人推重進士,稱應進士科者為“一品白衫”。意謂他日可以官登一品,但今日則猶著白衫。○[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散序進士》:“進士科始於[隋][大業]中,盛於[貞觀],[永徽]之際。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以至歲貢常不減八九百人。其推重謂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
羊毛衫,◆用毛紗或毛型化纖紗編織成的針織上衣。又稱毛衫。毛紗原料以羊毛為主,還有特種動物毛,如駱駝毛、兔毛、氂牛絨等。羊毛衫質地柔軟、彈性好,是比較理想的保暖服裝。
燕尾衫,◆古代一種服飾。以背後分叉如燕尾狀而稱。○[元][劉永之]《題扇》詩:“烏絲細寫蠶頭篆,白紵新裁燕尾衫。”
小衫,◆襯衣;短衫。○《醒世姻緣傳》第七三回:“天氣暄熱,那兩個女人都脫了上蓋衣裳,穿上了小衫單褲。”○[魯迅]《故事新編‧起死》:“我這回要去見[楚王],不穿袍子,不行;脫了小衫,光穿一件袍子,也不行。”○[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一:“有的穿灰布軍裝,有的穿青布小衫。”
小布衫,◆襯衣。○《醒世姻緣傳》第五一回:“﹝[珍哥]﹞穿着一條半新不舊的藍布褲……上穿着一領藍補丁小布衫。”○[姚雪垠]《長夜》八:“我明天來把你的小布衫拿去洗一洗,怕虱子已經長滿了。”自注:“小布衫即中式襯衣。”
戲衫(戲衫),◆即戲衣。○[宋][劉克莊]《念奴嬌‧和誠齋》詞:“戲衫拋了,下棚去,誰笑[郭郎]長袖。”參見“戲衣”。◆補證條目■戲衣。引申指官服。○宋熊可量《鹧鸪天·壽熊尚友》詞:“戲衫脫了渾無累,快活人間百十年。”○宋牟《木蘭花慢·餞公孫倅》詞:“羨君戲衫脫卻,一身輕、無事也無憂。”
舞衫歌扇,◆歌舞者服用的衫和扇。亦借指歌舞或歌舞妓。○[宋][蘇軾]《朝雲》詩:“經卷藥爐新活計,舞衫歌扇舊因緣。”○[宋][周邦彥]《華胥引》詞:“舞衫歌扇,何人輕憐細閱。”○[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陰導之為北裡遊。舞衫歌扇,耽玩忘歸,耗其貲十之九。”亦作“舞裙歌扇”。○[宋][晁補之]《南歌子》詞:“東園搥鼓賞新醅,喚取舞裙歌扇,探春回。”◆補證條目■歌舞者服用的衫和扇。亦借指歌舞或歌舞伎。○黃裳《過去的足迹·餞梅蘭芳》:“我想到梅浣華五十餘年的舞衫歌扇的生涯,垂老還在舞台上作戲娛人。”
團衫(團衫),◆1.女真族婦女上衣。○[明][張昱]《白翎雀歌》:“[女真]處子舞進觴,團衫鞶帶分兩傍。”◆2.[元]朝北方漢族婦女的禮服。○[明][陶宗儀]《輟耕錄‧賢孝》:“國朝婦人禮服,[達靼]曰袍,漢人曰團衫,南人曰大衣,無貴賤皆如之。”
鐵布衫(鐵布衫),◆一種拳術名。○[明][沈德符]《野獲編‧鬼怪‧術士使鬼》:“一日有壯士十人,投大司馬[石東泉]麾下,雲得外國聖鐵,一切刀劍及膚俱不能入……一日與[倭]對壘,命充前鋒,鼓角纔鳴,九人俱喪元,僅一人得逃,詭雲戰時聖鐵不效,蓋皆鍊鬼用鐵布衫術,以為戲劇則可,鋒旗相對,則有[太乙]諸神司三軍之命,邪鬼安得闌入戰場哉!”[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鐵布衫法》:“[沙回子],得鐵布衫大力法。駢其指,力斫之,可斷牛項;橫搠之,可洞牛腹。”○[呂湛恩]注:“《易筋經》:大力方有鐵布衫、金鐘扣諸名。”○[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三》:“爾之辟兵,鐵布衫也。”
司馬青衫(司馬青衫),◆[唐][白居易]《琵琶行》末句為“就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後因用以形容悲傷凄切。○[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摺:“淋灕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清][褚人穫]《堅瓠七集‧琵琶亭》:“﹝[明][吳江][沈韶]﹞[洪武]初,避徵辟,泛舟遊[襄][漢],次[九江],登[琵琶亭],月下彷佛聞歌聲,有司馬青衫感。”
衫子,◆1.古代婦女穿的袖子寬大的上衣。○[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衫子背心》:“衫子,自[黃帝]無衣裳,而女人有尊一之義,故衣裳相連。○[始皇]元年,詔宮人及近侍宮人,皆服衫子,亦曰半衣,蓋取便於侍奉。”○[宋][高承]《事物紀原‧衣裘帶服‧衫子》:“﹝《實錄》﹞曰:‘女子之衣與裳連,如披衫,短長與裙相似,[秦始皇]方令短作衫子,長袖猶至於膝。’宜衫裙之分自[秦]始也。”○[唐][元稹]《白衣裳》詩之二:“藉絲衫子柳花裙,空著沈香慢火熏。”◆2.為上衣的通稱。○《水滸傳》第十六回:“[楊志]戴上涼笠兒,穿著青紗衫子,繫了纏帶行履麻鞋,跨口腰刀,提條樸刀。”○《金瓶梅詞話》第一回:“﹝[潘金蓮]﹞梳一個纏髻兒,着一件扣身衫子。”○[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東晉竹林七賢圖磚刻》:“幾個人穿的衣服,照[劉熙]《釋名》,應當叫衫子,和[漢]代袍不同處,是衣無袖端,敞口。”今指中式單上衣。○[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六:“她穿着一件洗白了的蔥白竹衫子。”
衫衣,◆即衣衫。○唐張鷟《朝野佥載》卷三:“有士人陸景暘,會邀過,所止館舍甚麗,入内梳洗,衫衣極鮮。”
衫袖,◆衫的袖子。亦泛指衣袖。○[北周][庾信]《春賦》:“鏤薄窄衫袖,穿珠帖領巾。”○[唐][李端]《送客東歸》詩:“把君衫袖望垂楊,兩行淚下思故鄉。”○[宋][蘇軾]《次韻蘇伯固主簿重九》:“墨翻衫袖吾方醉,紙落雲煙子患多。”○[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六:“衫袖上盈盈,搵淚不絕。”
衫袍,◆1.[宋]代皇帝上朝時所穿的禮服之一。○《宋史‧輿服志三》:“天子之服……五曰衫袍,六曰窄袍,天子祀享、朝會、親耕及視事、燕居之服也。”○[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宋太祖趙匡胤像》:“封建統治者為誇大他‘受命於天’的尊嚴,照例把衣服車馬等級區別嚴明,表示惟我獨尊。○《宋史‧輿服志》稱,天子之服六種……實本於《唐六典》的天子六服而來,小有改易。”◆2.衫和袍。亦泛指衣服。○[宋]《燕翼詒謀錄》卷五:“中興以後,駐蹕南方,貴賤皆衣黝紫,反以赤紫為禦愛紫,亦無敢以為衫袍者,獨婦人以為衫褑爾。”
衫帽,◆涼衫便帽。○[宋]代士大夫閑居時的裝束。○[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卷下:“[杜祁公]休退,居[南都],客至無不見,止服衫帽,嘗曰:‘七十緻政,可用高士服乎?’”[宋][周煇]《清波雜志》卷二:“自昔人士皆著帽,後取便於戎服。○[紹興]丙子,[魏敏肅][道弼]貳大政,一日造朝,預備衫帽,朝退,服以入堂,蓋已得請矣。一時驟更衣制,力或未辦,乃權宜以涼衫為禮,習以為常。○[乾道]間,[王日嚴]內相申請,謂環一堂而圍座,色皆淺素,極可憎,乞仍存紫衫,至今四十年不改。前此仕族子弟,未受官者皆衣白,今非跨馬及弔慰,不敢用。”○[清][顧炎武]《日知錄‧衫帽入見》:“《唐書‧李訓傳》:‘[文宗]召見[訓],以衰麤難入禁中,令戎服,號[王山人]。’《宋史‧蔡挺傳》:‘[仁宗]欲知[契丹]事,召對便殿,[挺]時有父喪,聽以衫帽入。’則[唐][宋]有喪者不敢假公服也。今人幹謁官長,輒易青黑,與常人無異,是又[李訓]之不如乎?”參閱《宋史‧輿服志五》。
衫帶(衫帶),◆1.[宋]代皇帝上朝時所穿的衫袍和腰巾所繫的玉裝紅束帶。○[宋][丁謂]《丁晉公談錄》:“一日宣召入禁闈中,顧問事。行至屏鄣間,覘見[太祖]衩衣,潛身卻退。中官謂曰:‘官家坐多時,請出見。’[儀]曰:‘聖上衩衣,必是未知[儀]來。’但奏雲:‘宣到翰林學士[竇儀]。’[太祖]聞之,遂起索衫帶,著後方召見。”參見“襯袍”。參閱[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宋太祖趙匡胤像》。2.穿衫束角帶。○[宋]代男子的一般服飾。○[宋][周密]《武林舊事‧四孟駕出》:“先期禁衛所閣門牒[臨安府]約束居民,不許登高及衩袒觀看。男子並令衫帶,婦人裙背。”
青衫司馬(青衫司馬),◆[唐][白居易]貶官[江州]司馬時,所作《琵琶引》有“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之句,後因用“青衫司馬”喻指失意之官吏。○[宋][辛棄疾]《鷓鴣天‧鄭厚卿席上謝餘伯山》詞:“看逸韻,自名流,青衫司馬且[江州]。”○[清][陳維崧]《百字令‧客有善絲竹者以箋索詞漫為賦此》詞:“今日白髮何堪,青衫司馬,仍會[秋娘]宅。”
青衫,◆1.古時學子所穿之服。○[南朝][梁][江淹]《麗色賦》:“[楚]臣既放,魂往[江]南。弟子曰:玉釋佩,馬解驂。濛濛綠水,褭褭青衫。乃召巫史:茲憂何止?”◆2.借指學子、書生。○[宋][劉過]《水調歌頭‧壽王汝良》詞:“斬[樓蘭],擒[頡利],志須酬。青衫何事,猶在[楚]尾與[吳]頭。”◆3.[唐]制,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唐][白居易]《琵琶引》:“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後因借指失意的官員。○[宋][王安石]《杜甫畫像》詩:“青衫老更斥,餓走半九州。”○[宋][蘇軾]《古纏頭曲》:“青衫不逢[湓浦]客,紅袖謾插[曹綱]手。”○[吳梅]《風洞山‧宣意》:“感飄零,紅粉與青衫,無人弔。”◆4.泛指官職卑微。○[宋][歐陽修]《聖俞會飲》詩:“嗟餘身賤不敢薦,四十白髮猶青衫。”○[金][元好問]《黃金行》:“人間不買詩名用,一片青衫[衡][霍]重。”◆5.借指微賤者的服色。○[清][李漁]《玉搔頭‧微行》:“青衫覆卻赭黃袍,將一頂鶡皮冠把龍頭輕罩。”○[郁達夫]《春江感舊》詩之四:“折來紅豆悲難定,濕盡青衫淚不乾。”◆6.指仙人。◆7.《梁書‧侯景傳》:“自篡立後,時著白紗帽,而尚披青袍。”後因以“青衫”借指[侯景]。○[唐][周曇]《六朝門‧謝舉》詩:“[朱異]早能同遠見,青衫寧假帝登樓。”◆8.借指京劇中的正旦。○[朱自清]《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她手裏拉着胡琴,口裏唱着青衫的調子。”參見“青衣”。
偏衫,◆僧尼的一種服裝。開脊接領,斜披在左肩上,像袈裟之類的法衣。○[宋][贊寧]《僧史略‧服章法式》:“又[後魏]宮人見僧自恣,偏袒右肩,乃施一肩衣,號曰偏衫,全其兩扇衿袖,失祇支之禮,自[魏]始也。”○《西遊記》第三六回:“那眾和尚,真箇齊齊整整,擺班出門迎接。有的披了袈裟,有的着了偏衫。”
披衫,◆古時的一種暑月之服。○[唐][劉存]《續事始》:“《實錄》曰:披衫為制,蓋從褕翟而來,但取其紅紫一色,而無花綵,長與身齊,大袖,下其領,即暑月之服。”○[五代][和凝]《天仙子》詞:“柳色披衫金縷鳳,纖手輕拈紅豆弄。”
牟衫,◆用牛毛撚線織成的衣服。○《中國民間故事選‧青稞種子的來歷》:“他把他的牟衫脫了兩件下來,撕成一根根的。”
棉毛衫,◆一種較厚的棉針織品的單內衣。○《花城》1981年第5期:“她的棉毛衫的兩隻袖口全濕透了。”
蒙衫,◆毛衣。○《說郛》卷七五引[元][俞琰]《席上腐談》:“今之蒙衫,即古之毳衣。蒙謂毛之細軟貌,如《詩》所謂‘狐裘蒙茸’之蒙,俗作氁,音模。其實即是毛衫。毛訛為蒙,蒙又轉而為氁。”
帽衫,◆[宋]代士大夫的一種服裝。○《宋史‧輿服志五》:“中興,士大夫之服,大抵因[東都]之舊,而其後稍變焉。一曰深衣,二曰紫衣,三曰涼衫,四曰帽衫,五曰襴衫。”○《宋史‧輿服志五》:“帽衫:帽以烏紗,衫以皂羅為之,角帶,繫鞋。○[東都]時,士大夫交際常服之。南渡後,一變為紫衫,再變為涼衫,自是服帽衫少矣。”
毛衫,◆1.毛翻在外面的皮衣。○[宋][無名氏]《愛日齋叢鈔》卷五:“[徐鉉]隨[後主]歸朝,見士大夫寒日多披毛衫,大笑之。”○[宋][俞琰]《席上腐談》卷上:“今之蒙衫,即古之毳衣。蒙,謂毛之細軟貌,如《詩》所謂‘狐裘蒙茸’之蒙。俗作氁。其實即是毛衫。毛訛為蒙,蒙又轉而為氁。”◆2.不縫邊緣的嬰兒內衣。○《金瓶梅詞話》第三四回:“[西門慶]拏出兩疋尺頭來,一疋大紅紵絲,一疋鸚哥綠潞紬,教[李瓶兒]替[官哥]裁毛衫兒、披襖、背心兒、護頂之類。”◆補證條目■不縫邊緣的嬰兒内衣。○《醒世姻緣傳》第六六回:“養活下孩子,我當自家外甥似的疼他,與你送粥米,替你孩子做毛衫。”
綠衫(綠衫),◆1.綠色短上衣。○[北周][庾信]《王昭君》詩:“綠衫承馬汙,紅袖拂秋霜。”◆2.[唐]代下級官員的朝服為綠色,因以“綠衫”表示官位卑微。○[唐][元稹]《寄劉頗》詩之二:“無限公卿因戰得,與君依舊綠衫行。”○[宋][周密]《齊東野語‧鄭安晚前讖》:“綠衫尚未能得着,乃思量繫玉帶乎?”
羅衫(羅衫),◆絲織衣衫。○[唐][韋應物]《白沙亭逢吳叟歌》:“龍池宮裏上皇時,羅衫寶帶香風吹。”○[唐][章孝標]《柘枝》詩:“柘枝初出鼓聲招,花鈿羅衫聳細腰。”○[唐][溫庭筠]《黃曇子歌》:“羅衫褭回風,點粉金鸝卵。”
兩用衫(兩用衫),◆一種適宜春秋兩季穿着的便服。如:穿一件薄花呢兩用衫,露出雪白的襯衫領。
兩當衫(兩當衫),◆見“兩當”。
涼衫(涼衫),◆[南宋]士大夫的白色便服。○[紹興]末,詔用[朱熹]言,罷紫衫,以涼衫視事。至[乾道]初年,禮部侍郎[王曮]又以涼衫純素,似兇服,奏請除乘馬道途許服外,餘不得服。自後涼衫隻用為兇服。○[宋][沈括]《夢溪筆談‧故事二》:“近歲京師士人朝服乘馬,以黲衣蒙之,謂之‘涼衫’。”○《愛日齋叢鈔》卷五引[宋][韓元吉]《桐陰舊話》:“京師朝例,公服乘馬,因中官及班行製褐紬為衫者,施於公服之上,號‘涼衫’……今則遍於天下間,用為吊服。○[紹興]末暫罷紫衫,至以涼衫見。”參閱《宋史‧輿服志五》。
藍衫(藍衫),◆1.舊時八品、九品小官所穿的服裝。○《舊唐書‧哀帝紀》:“雖藍衫魚簡,當一見而便許升堂;縱拖紫腰金,若非類而無令接席。”○[金][王若虛]《病中》詩:“藍衫幾棄物,絳帳亦虛名。”◆2.[明][清]生員所穿服裝。○《儒林外史》第三二回:“人家將來進了學,穿戴着簇新的方巾、藍衫,替我老叔子多磕幾個頭,就是了。”◆補證條目■明清生員所穿服裝。○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史十二》:“一日學中散堂後,文通過詣啓公,以藍衫置欄栒上,繼而文襄適至,屏當不及,文襄問是某秀才藍衫,啓公因稱文通之才。”
褲衫(褲衫),◆指褲褶。○《南齊書‧豫章王嶷傳》:“小兒奴子,並青布褲衫。”○[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凝圓寺》:“﹝[于闐國]﹞其俗婦人褲衫束帶,乘馬馳走,與丈夫無異。”
夾衫(夾衫),◆猶夾衣。○[唐][段安節]《樂府雜集‧俳優》:“每宴樂,即令衣白夾衫,命優伶戲弄辱之。”
黃衫義士(黃衫義士),◆指黃衫客。○[明][孟稱舜]《死裏逃生》第二齣:“我想家裏不知陷在此間,誰來尋覓?黃衫義士今何在?”
黃衫客(黃衫客),◆傳說為[唐]代俠客,即挾持[李益]和[霍小玉]相見的豪士。因穿黃衫,故名。見[唐][蔣防]《霍小玉傳》。○[清][俞蛟]《潮嘉風月記‧麗品》:“[柳南]以世無黃衫客,恒鬱鬱。”
黃衫(黃衫),◆1.[隋][唐]時少年穿的黃色華貴服裝。○《隋書‧麥鐵杖傳》:“將渡[遼],謂其三子曰;‘阿奴當備淺色黃衫,吾荷國恩,今是死日,我既被殺,爾當富貴。’”○《新唐書‧禮樂志十二》:“樂工少年姿秀者十數人,衣黃衫,文玉帶。”◆2.泛指飄逸華麗的服裝。○[清][餘懷]《<闆橋雜記>後跋》:“[吳園次]弔[董少君]詩序雲:當時才子,競著黃衫;命世清流,為牽紅線。”◆3.借指少年。○[宋][陳克]《菩薩蠻》詞:“黃衫飛白馬,日日青樓下。”◆4.指行俠仗義的人。○[清][冒襄]《影梅庵憶語》卷二:“餘雲黃衫、[押衙],非[君平]、[仙客]所能自為。”○[清][寒食生]《乘龍佳話‧牧龍》:“問君子,作黃衫,可相允?”○《孽海花》第三回:“彼此日夜相思,甘為情死。但使無青鳥,客少黃衫,也隻好藏之心中罷了。”◆5.古時吏役之服。○[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七:“[洪稚存]題某官《散賑圖》雲:‘……黃衫小吏足不停,村後村前更招手。’”
黃羅衫(黃羅衫),◆黃衫的一種。古代年輕人的華貴服裝。○[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一五五:“除卻[虹生]憶[黃子],曝衣忽見黃羅衫。”
滑雪衫,◆一種冬令服裝。式樣有大衣式、夾克式等。原多為登山、滑雪時所穿,故名。
花衫,◆1.有彩色花紋的衣衫。○《宋史‧儀衛志一》:“絳引幡十,告止幡、傳教幡、信幡各二,執幡人皆武弁、緋寶相花衫、勒帛。”◆2.戲曲中旦角的一種。綜合青衣花旦、刀馬旦的特點發展而成,扮演性格比青衣活潑、比花旦莊重的婦女。○[李廣田]《銀狐集‧柳葉桃》:“到得二十歲左右,已經能每月拿到百十元報酬,在×城中一個大戲院裏以頭等花衫而知名了。”
紅衫兒(紅衫兒),◆曲牌名。屬中呂宮。○[元]本[高明]《琵琶記》、[元][柯丹丘]《荊釵記》、[明][湯顯祖]《牡丹亭》等均有此曲。
汗衫子,◆汗衫。○《敦煌變文集·葉淨能詩》:“陛下須留一事着體之衣於蜀王殿上,後節度使必遣人搜殿,見此汗衫子,必差人進來。”
汗衫,◆吸汗的貼身短衣。○[晉][束晰]《近遊賦》:“設繫襦以禦冬,脅汗衫以當熱。”○《漢書‧石奮傳》“取親中裙廁牏”[唐][顏師古]注:“廁牏者,近身之小衫,若今汗衫也。”○[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汗衫》:“汗衫,蓋三代之襯衣也。○《禮》曰:‘中單’。○[漢高祖]與[楚]交戰,歸帳中,汗透,遂改名汗衫。”○《朱子語類》卷二九:“聖人則和那裏面貼肉底汗衫都脫得赤骨立了。”○[曹禺]《雷雨》第三幕:“他光着腳,穿着一件白汗衫。”
官衫,◆1.舊時官妓到官廳供奉時,穿官府規定的服裝,稱官衫。○[元][關漢卿]《金線池》楔子:“[[張千]雲]府堂上喚官身哩。[正旦雲]要官衫麼。[[張千]雲]是小酒,免了官衫。”○[元][楊顯之]《酷寒亭》楔子:“自家[蕭娥]是也,自小習學談諧歌舞,無不通曉,當了三年王母,我如今納下官衫帔子,我嫁人去也。”◆2.猶官服。○[明][高啟]《送趙使君緻仕歸別業》詩:“家篋已添新著槁,官衫未歇舊薰香。”
緋衫(绯衫),◆紅色衣服。○《隋書‧音樂志中》:“大角勞工平巾幘、緋衫,白布大口褲。”○[唐][白居易]《重寄荔枝與楊使君》詩:“映我緋衫渾不見,對公銀印最相鮮。”○《舊唐書‧睿宗紀》:“特賜老人九十以上緋衫牙笏,八十以上綠衫木笏。”
短衫,◆單上衣。○[茅盾]《子夜》四:“[阿二]突然縮住,撩起藍布短衫的衣襟來,又抹臉兒。”
單衫(單衫),◆單衣。○《樂府詩集‧雜曲歌辭十二‧西洲曲》:“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五‧琅琊王歌辭》:“陽春二三月,單衫繡裲襠。”◆補證條目■單衣。○宋洪邁《夷堅支志戊·楊教授弟》:“方天寒多雨,〔楊〕隻着單衫,坐山上累日乃還。”
單練衫,◆白色熟絹所做的單層衣衫。○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夙惠》:“晉孝武年十二,時冬天,晝日不箸複衣,但箸單練衫五六重,夜則累茵褥。”
大衫,◆身長過膝的中式單衣。○[魯迅]《吶喊‧大發的故事》:“我於是不穿洋服了,改了大衫。”○[趙樹理]《李家莊的變遷》三:“[小喜]見進來的人,穿着紡紬大衫,留着八字鬍,知道有些來歷。”◆補證條目■身長過膝的中式單衣。○宋洪邁《夷堅支志丁·大善寺白衣人》:“〔元卿〕病從此愈。思報其恩而不可得。憶昨見時,衣衫頗故敝,乃以絹兩疋作大衫,具疏並楮鏹焚獻之。”
從事衫(從事衫),◆指軍服。○[唐][杜甫]《魏將軍歌》:“將軍昔著從事衫,鐵馬馳突重兩銜。”○[仇兆鰲]注:“從事衫乃戎衣。○[姜氏]《杜箋》:[魏][孝肅]詔百司悉依舊章,不得以務衫從事,即從事衫也。”按,《北史‧魏孝靜帝紀》:“庚午,詔內外戒嚴,百司悉依舊章,從容雅服,不得以務衫從事。”唯“務衫”不可考,一本作“絳衫”。絳衫為[南北朝]通行之戎服。
朝衫,◆即朝服。○[唐][韓愈]《酬司門盧四兄雲夫院長望秋作》詩:“自知短淺無所補,從事久此穿朝衫。”○[宋][陸遊]《自郊外歸北望譙樓》詩:“曠懷不耐微官縛,擬脫朝衫換釣舟。”○[明][王九思]《曲江春》第二摺:“前日[杜子美]在此飲酒,因無酒錢,將他一領朝衫當下。”○[清][吳偉業]《東萊行》:“中旨傳呼赤棒來,血裹朝衫路人看。”參見“朝服”。
長衫(長衫),◆1.長單衣。○[北周][庾信]《奉和趙王春日》:“細管調歌曲,長衫教舞兒。”◆2.多指男子穿的大褂。○[宋][範成大]《冬日田園雜興》詩之十二:“長衫布縷如霜雪,雲是家機自織成。”○《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回:“我看那人時,身上穿的是湖色熟羅長衫,鐵線紗夾馬褂。”○[魯迅]《吶喊‧孔乙己》:“[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布衫,◆布製的單衣。○[唐][白居易]《王夫子》詩:“紫綬朱紱青布衫,顏色不同而已矣。”○[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布衫》:“布衫:三皇及[周]末,庶人服短褐襦服深衣。○[秦始皇]以布開胯,名曰衫。用布者,尊女工之尚,不忘本也。”○[宋][楊萬裡]《側溪解纜》詩:“[蓬萊]雲氣君休望,且向[嚴灘]濯布衫。”○[魯迅]《吶喊‧阿Q正傳》:“他也記得布衫留在[趙]家,但倘若去取,又深怕秀才的竹杠。”
不衫不履,◆衣著不整齊。形容性情灑脫,不拘小節。○[前蜀][杜光庭]《虯髯客傳》:“[文靜]素奇其人,一旦聞有客善相,遽緻使迎之。使迴而至,不衫不履,裼裘而來,神氣揚揚,貌與常異。”○《老殘遊記》第九回:“這個人也是個不衫不履的人,與家父最為相契。”○[沙汀]《祖父的故事‧小城風波》:“便是學生,也都高興他那副不衫不履的脫略性格。”
白衫,◆1.[唐][宋]時便服。亦作喪服用。○[唐][皮日休]《江南書情寄秘閣韋校書貽之商洛宋先輩垂文二同年》詩:“病久新烏帽,閒多著白衫。”○《舊唐書‧唐臨傳》:“﹝[臨]﹞嘗欲弔喪,令家僮自歸家取白衫。”○《宋史‧輿服志五》:“涼衫,其制如紫衫,亦曰白衫。○[乾道]初,禮部侍郎[王曮]奏:‘竊見近日士大夫皆服涼衫,甚非美觀,而以交際、居官、臨民,純素可憎,有似兇服。’……於是禁服白衫。”◆2.猶白衣。古代平民服。○[唐][李賀]《酒罷張大徹索贈詩時張初效潞幕》:“水行青草上白衫,匣中奏章密如蠶。”○[王琦]彙解:“[唐]時無官人白衣,八品九品官青衣。‘青草上白衫’,正謂其初入仕途,脫白着青。”
白涼衫(白涼衫),◆[宋]代一般未中式的士人的便服。○《朱子語類》卷九一:“[宣和]末,京師士人行道間猶著衫帽,至渡[江]戎馬中乃變為白涼衫。○[紹興]二十年間士人猶是白涼衫,至後來軍興又變為紫衫,皆戎服也。”○[元][楊顯之]《瀟湘雨》第四摺:“且休誇[潘安]貌欠十分,[子建]才非八鬥,單隻是白涼衫穩綴着鴛鴦扣,上下無半點兒不風流。”
白髮青衫(白發青衫),◆1.謂晚年得官。○[唐][宋]時文官品級低的穿青色服。○[宋][趙令畤]《侯鯖錄》卷七:“[崇寧]中,特奏名狀元[徐遹],瓊林宴罷作詩曰:‘白髮青衫晚得官,瓊林頓覺酒腸寬。’”◆2.謂晚年尚作微官。○[清][韓泰華]《無事為福齋隨筆》卷下:“白髮青衫無限感,不關彈出四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