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廣東人均壽命已達到78.4歲,是大陸各省當中人均壽命最高的,上海、北京和天津排在前三名。畢竟廣東有1.2億的人口,衆多的人口勢必會影響人均年齡。醫學證明人體的壽命主要和五大因素相關,其中醫療條件占比25%、生活條件占比50%、社會福利占比15%、遺傳占比5%、環境占比5%。下面就來看看廣東人的飲食習慣,都愛吃些什麼,人均年齡達到78歲。

1、早餐
廣東人早餐喜歡去茶樓,這是吃點心喝茶的地方,通常是很吵鬧,如果把它搞成安安靜靜的地方會好沒有氛圍。廣東人喝茶很多時候是早起占座,大概6點多茶樓就開門了。有些人幹脆整個上午睡大覺,11點多才慢慢悠悠去茶樓。是以大家可以看出他們的生活節奏多慢。
工作的人一般是在街邊買點早餐,各種的面食、粥類、粉腸、蝦餃、甜點可謂是種類豐富。腸粉這類的點心除了圖友善去街邊随便吃,請去茶樓吃,味道會不一樣。好的腸粉看皮厚薄及韌性,皮薄能透出餡料為佳,有些稍韌性為佳。街邊腸粉也很好吃,這個要看生活在哪個城市以及附近街道有沒有好吃的腸粉攤。 對于要去廣東旅遊的話,找小攤難度有點高,茶樓比較穩妥。
早餐的面館一般越老舊食客越多,都是拼桌坐下,有的點碗細蓉,半勺醋,半勺醬油,先點點,再入口。酸、鹹、鮮的糅合,爽勁的面身飄有豬油的香味,湯底有白貝、蝦幹、豬油、生姜、韭黃,清而不寡,鮮而不膩。馄饨豬肉餡,一口一個,半肥瘦煮熟後,多汁、飽滿。
“細蓉”其實就是馄饨面。面身爽口、彈牙,湯底清澈,帶出面和馄饨的香味,重點在馄饨,沒有香港馄饨的蝦仁饅頭,隻有半肥的瘦肉,手工包制。半勺醋後半勺醬油,倒在勺子上,筷子夾面後吹一吹,泡一下醬油醋,微酸,醒胃,稍鹹,顯鮮!
廣東人做馄饨的湯不是雞湯,是高湯。廣東人做什麼都不加味精雞精,他們對食材本身的鮮味有很高要求。一般用醬油,糖,鹽再加上一些輔助調料就能調出比雞精更鮮的味道。在廣東大部分人都對雞精及味精嗤之以鼻。
廣東人除了愛吃雲吞面,還有腌面、竹升面,車仔面、油渣面、普甯面線、伊面等各種圓扁粗細,加堿水,不加堿水的面組成了廣東的面條家族。
早餐的粥是個講技術的食物,有些地方還叫“靓粥”。好的粥講究粥底綿滑,米都是半化程度及以上,這樣的粥底至少熬半天及以上。何為粥底,就是一大鍋米和水一起熬成粥,想吃什麼粥,就舀出一些粥底和魚片,豬肉或其他東西一起繼續熬。
在茶樓吃早茶選擇性更多,比如叉燒包,傳統的叉燒包,包型挺身,像雀籠一樣,開口笑,包子餡用半肥瘦叉燒,加蚝油芡汁,加砂糖、醬油、姜片、洋蔥煮成。
正宗的蝦餃,外形要做到晶瑩剔透,白裡透紅,皮薄而爽韌,呈月牙形,最少有10褶;內餡要有筍、有蝦、有汁,蝦要爽滑彈牙而有真味。
2、午餐
廣東人愛吃魚和海鮮,外省富豪喜聞樂道的粵式燕鮑翅,其實廣東百姓人家并不常吃。隻有香港的一些老字号酒樓才會如此醉心于古法燕鮑翅類菜肴。相反的廣東的廣府人和潮汕人節慶的時候喜愛龍蝦,石斑等貴價食材。廣東的所有蒸魚,必須鮮活。而且還要求生猛,不能半死不活。否則老饕很可能會在吃了一口魚肉之後怒掀桌子。
糯米雞是好多人午餐愛吃的美食,不過現在廣東大部分改良的糯米雞,都隻放很少的雞肉。通常主餡料是豬肉、花生,叉燒,臘腸,和蝦米,個人覺得改名糯米豬更惬意。
炒牛河粉是好多人午餐常吃的,其中廣府炒牛河最為有名,分“幹炒”和“濕炒”。加醬油醬油,炒到河粉不濕不油不斷,再和半熟的牛肉、芽菜、韭菜同炒,是幹炒的做法,一碟有水準的幹炒牛河,牛肉嫩滑,河粉雙面着色、爽韌香口,最重要是碟子不會油光滿面。用猛火熱油炒香河粉,上碟,再将牛肉菜心加生粉水煮成芡汁,淋在河粉上,即是濕炒。
白切雞也是廣東人的最愛,做得好的白切雞皮滑肉嫩,骨頭還帶有一點血。雞質不行,就别做白切雞了,做了也是浪費食物。粵地一帶比較有名的清遠陽山走地雞,不吃飼料,放養吃草和小蟲養大,肉緊骨硬。按照雞質不同,重量不同,水溫不同,入水時間也不同。這就完全取決于大廚的經驗了,不能多次進出水,最好一次。雞肉全熟,骨頭變白,骨頭裡還有丁點血色為最佳。
廣東地區潮濕悶熱,自古有喝涼茶的習慣。廣東人喝涼茶種類繁多,不光廣告上說的不怕上火喝王老吉、加多寶。真正不上火的他們還喝斑痧,斑痧涼茶怎麼做就不細究來源了,但每次燒烤上火、風熱感冒、發燒頭痛必然來一瓶黃振龍斑痧,效果拔群。
除了斑痧,廣東人還有很多涼茶産品,比如金銀花、雪梨蜜、火麻仁、參菊茶、酸梅湯等等産品。一般工廠加工放到店裡擺賣,目的了然,通過涼茶解決上火及其他附帶問題。除了涼茶店,廣東老一輩的媳婦會在家煲涼茶和湯,傳統的例如馬齒苋可以利尿、地膽頭煲豬橫脷清熱散結、雞骨草煲熟肉、五指毛桃炖裡脊、貓爪草炖海馬都是很好喝的藥膳靓湯。
午餐當地人也愛吃,外省的雙皮奶通常不會喝,第一是正宗的雙皮奶隻用水牛奶,外地的就很随便了。第二沒有什麼粵式雙皮奶,在廣東隻認順德雙皮奶,如同大良炸奶,精準到鎮。正宗的順德雙皮奶端上來,可以明顯看到它的表面像老奶奶的臉一樣,有着皺皺的奶皮。第一勺入口以後,奶皮醇厚,香甜濃郁之餘,還帶點奶膻。
3、晚餐
廣州飲食中的一大特點是,講究天地人和。廣州的天氣濕熱,羊肉性熱,天冷時吃,不僅味美,還能補充能量,滋補身體,這是适宜的;如果夏天的時候吃,則會燥熱上火,令身體不适,是以廣州有些羊肉火鍋店往往隻開半年。
晚餐廣東人愛吃火鍋,在當地人看來,火鍋的最高境界是清水打邊爐,一鍋清水加幾片陳皮、少許姜蔥做鍋底,用來汆燙各種食材:剛出水的鲩魚、鮮嫩的水蛇柳、肥美的走地雞、爽脆嫩彈的豬内髒等,這種吃法最能凸顯食材的原味。食物入口前的一刻,才蘸豉油的:吃腸粉,蘸點姜絲豉油,瞬間進口;魚蒸好了,豉油由碟邊注入,吃的時候再以魚肉輕蘸醬汁入口。
好多人也愛吃潮汕牛肉火鍋,最原始、最正宗的蘸料是沙茶醬;吃牛肉火鍋時,通常看到一碟類似肥肉的食材,潮汕人叫胸口朥 ,是牛心髒旁邊的脂肪膜,吃起來爽脆彈牙,慢慢咀嚼,牛脂香氣緩緩滲出,好吃到不得了。
晚餐廣東人愛喝湯喝粥。煲湯一般隻喝湯,不吃湯渣,但是豬舌例外,蘸點醬油又是一道菜。廣東人就很喜歡晚上去大排檔點一鍋粥,找幾個小炒,或者蒸個海鮮,悠悠哉哉吃上2個多小時。 去大排檔通常服務員有菜品推薦,通常不騙人。炒個青菜的話必須詢問服務員有什麼菜,最好吃當季的青菜。海鮮要自己跑去魚缸邊挑,然後說清楚做法,做法通常是清蒸(通常是蒜蓉姜蓉蒸,但某些廚師可能有獨家秘方),還有炒,但是沒有紅燒。
牛雜和魚蛋也是晚餐夜市愛吃的美食,吃牛雜講究焖得夠火候,看蘿蔔顔色是不是棕色的能看出火候,深色的蘿蔔通常焖了不止一天,這個比較難得,因為牛雜賣得很快。魚蛋每個地方差不多,畢竟是香港傳來的,重點是咖喱味道及魚蛋的彈性。
晚餐後再加碗糖水(粵菜的一個概念叫做”糖水“,其實不是字面意思的糖加水,而是一整套的甜食。有冷熱煎炸焗煮拌撈等不同的烹饪方式。這個”糖水“的概念在别的菜系是沒有的。),比如紅豆波霸芋圓刨冰。
廣東人為何能長壽?
廣東人能長壽,簡單的一句話,是他們有錢,有錢了才能選擇更優質的生活,才可以動用更多的醫療資源護身養命。另外,我們還可以看到一個現象,是廣東人對中醫的信任度較高。廣東的凉茶像王老吉之類的,都是中藥配制而成。廣東人發現有時感冒什麼的,弄杯感冒凉茶也常常管用。
中醫的傳承和發展與傳統文化的留存關系密切。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嶺南、西南、西北好于其他地區。香港即便很西化,但中國傳統的東西留存也很多,香港是中西結合得很好的地方。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的留存,廣東和香港相差無幾。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針對此事你有何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喜歡的朋友記得關注下,濤哥每天都會分享一些不一樣的趣聞,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祝大家在2021年裡好運連連,财源滾滾,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