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預虧近200億,“養豬大戶”正邦科技一年賠光10年利潤

作者:王曉搞笑短視訊

财經天下周刊(ID:cjtxzk)

文|陳暢

編輯|楊潔

2021年,“二師兄”身價大跌,養豬行業堕入低谷,13家上市豬企預計虧損額總計超過400億元。其中,正邦科技以近200億元的巨額預計虧損,成為最“血虧”的養豬巨頭。業績危機下,公司已經淘汰了220多萬頭低效母豬,“斷臂求生”。

預虧近200億,“養豬大戶”正邦科技一年賠光10年利潤

養豬業已經從“造富遊戲”,堕入低谷。

在生豬養豬站上風口時,牧原股份的秦英林家族、四川新希望集團的劉永好家族都成為“胡潤百富榜”上的千億首富,溫氏股份、正邦科技等也迎來了股價暴漲。就連萬科、網易等企業,也紛紛加入了“養豬軍團”。

但現在,在這波豬周期之中,養豬巨頭們“悶聲大發财”的好日子也過去了。虎年剛開局,”養豬大戶“正邦科技就在2月7日和8日連收兩個開盤跌停,公司不得不緊急釋出異常波動公告,提醒廣大投資者注意風險。

在此之前,正邦科技釋出的2021年業績預告讓市場大跌眼鏡。根據公告,公司在2021年預計淨虧損182億元至197億元。而正邦科技自2007年上市以來,歸屬淨利潤合計超過98億元,這也意味着,正邦科技十多年的盈利,現在被一朝“敗光”。

2021年,“二師兄”身價大跌,行業堕入低谷。據統計,13家上市豬企在2021年預計虧損合計為418億-452億元。而正邦科技,成為其中虧損最高的一家。

“最慘”的養豬大戶

1月28日晚間,正邦科技披露了其2021年度業績預告,預計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負值,虧損182億元至197億元,同比下降幅度為416.84%至442.96%。

預虧近200億,“養豬大戶”正邦科技一年賠光10年利潤

(圖/正邦科技業績預告截圖)

其中,正邦科技在去年前三季度虧損76億元,預計第四季度虧損106億元至121億元。而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公司的淨資産也隻有147億元。

對于巨額虧損的原因,正邦科技主要給出了兩點解釋。

其一是,2021年豬價的大幅下滑,影響了公司利潤。公司表示,報告期内公司銷售生豬1492.67萬頭,單頭銷售均價為16.60元/公斤,同比下降了16.10元/公斤,每賣一頭豬收入下降1653元。雖然銷量同比提升了56.14%,但和生豬價格下滑影響疊加,賣得越多、虧得越大,是以影響利潤88.73億元。因豬周期影響,2021年生豬價格持續低迷,可變現淨值低于成本,公司合計存貨跌價計提約12億元。

其次,在非洲豬瘟疫情影響期間(2019年至2020年),公司通過外購高價母豬進行快速擴張。但2021年公司進行戰略轉型,處置了前期高價外購的低效母豬,同時進一步優化種群,合計淘汰能繁母豬及後備母豬約220萬頭,虧損62億元-68億元。此外,租賃場預付租金、清退補償、物料等損失合計約15億元,計提15億元。

但是,這兩點原因,顯然不能說服正邦科技的投資者們。

預虧近200億,“養豬大戶”正邦科技一年賠光10年利潤

(圖/視覺中國)

有投資者向公司發出質疑稱:同樣都是處于行業困難期,為什麼正邦科技的虧損金額,要遠超同行業其他公司?

在去年第四季度,牧原股份、新希望、溫氏股份三家公司的預計最高虧損額分别為22億元、41億元和32億元,與它們相比,正邦科技最高預虧達121億元,已經超過這三家公司虧損額的總和。

正邦科技解釋稱,這是由于公司的産業單一,利潤主要為生豬養殖業務所貢獻,是以相比其他的業務多元化公司,受豬周期影響更大。

像溫氏股份,除了養豬之外,也是“養雞大戶”,在2021上半年,公司在養雞上的收入為128.65億元,養豬收入為131.25億元。

但是,另一家豬企牧原股份也一直是專注于生豬的養殖銷售,正邦科技的解釋仍然難以令投資者們信服。經曆了前兩個交易日的跌停後,在2月9日,正邦科技股價繼續下跌0.42%元至7.14元,與2020年8月的市值高點620億元相比,市值蒸發400億元。

正邦科技表示,公司目前由快速發展轉變為高品質發展,不僅處置了前期高價外購的低效母豬,同時,為提升母豬效能、優化資源、降低成本、保證資金安全,對種群進行進一步優化。不少投資者卻表達了自己的擔憂:“豬價低時殺豬保命,待豬價上漲時,公司或将無豬可賣。”

資金鍊緊張?

此外還有一個投資者們普遍關心的問題,那就是正邦科技的資金狀況。

投資者們在平台上反複提問“公司如何應對巨額虧損,賬面現金是否充足”,對此,正邦科技回應稱,目前公司整體資金情況良好,同時也會在保證自身現金流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安排經營計劃及發展節奏。

但根據Wind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正邦科技資産負債率達到75.23%。同期内,新希望的資産負債率為64.83%,溫氏股份為61.67%,牧原股份為57.77%。相比之下,正邦科技比自己的競争對手們普遍高出了10個百分點。

截至2021年9月底,在正邦科技447.89億元的總負債中,有息負債高達223.19億元,占一半比重;并且有息債務主要集中在未來1年内到期,這也意味着公司将面臨較高的集中償債壓力。

為了緩解這種情況,自2019年以來,正邦集團就通過頻繁質押股權和定增等手段募集資金、償還銀行債務,以降低公司流動性風險。

目前正邦科技有多筆股權質押已達到平倉線。根據東方财富資料統計,有16筆質押達到平倉線,25筆質押達到預警線。

1月中旬,網絡上流出一組疑似正邦科技内部會議的圖檔,其中稱,臨近過年,為了在年前支付工程結算款,借助員工名義(辦理養殖貸)可以快速擷取現金付款給供應商,為此公司允諾向參與的員工提供現金獎勵,最高者可獲1.5萬元獎勵,且作為晉升重要參考名額,約定9個月内償還。

随後,正邦科技回應稱,網傳的“養殖貸”消息與事實不符。同時,在回應中,公司介紹了自己将生豬養殖模式更新疊代後的成果——“公司+育肥場+結算”模式。

目前,豬企采取的養殖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牧原股份為代表的“自育自繁自養”一體化模式,屬于典型的重資産模式,雖然難以快速擴張,但企業實作統一的規模化管理,成本可控、品質穩定,進而增加公司的抗風險力。

另外一種則是以溫氏股份為代表的“公司+農戶”的輕資産經營模式,即由公司出資金和技術,雇傭農戶養豬,資金占用較少,可快速複制,但這種模式模式整體效率不高,毛利率較低,統一管理難度較大,一旦遭遇突發事件,風險也相對較大。

正邦科技之前采用的也是“公司+農戶”模式,而更新後的“公司+育肥場+結算”模式,指的是公司将自建養殖場提供給農場主使用,由公司收取相關費用,并提供豬苗、飼料、獸藥等。在飼養過程中,公司按照欄舍規模向農場主收取保證金,而保證金則主要來源于農場主向金融機構申請的貸款。

正邦科技解釋稱,新模式更有利于公司進行資源調配把控,進行集中化管理,也有利于公司生産營運管理、成本改善和養殖效率提升。但是,這種綁定了農戶的資金鍊模式,也同時存在着一定的風險。

也有投資者擔心,一旦新模式的實施達不到預期效果,加上公司長期負債較高,公司的現金流周轉是否會出現更大的問題。

但日前,正邦科技也迎來了江西國資的出手相助。公司宣布,在1月30日,已與江西省鐵路航空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簽署不低于100億合作協定,後者将利用自身供應鍊和資金優勢給正邦科技提供代采服務,目前江西鐵路航空投資子公司已為公司代采約8000萬元的飼料。

但在雪球等平台上,有投資者仍然半調侃地表示:“這是連買飼料的錢都沒了嗎?”

也有投資者仍然态度并不樂觀地認為,這“充分說明了正邦科技已經沒有大的資金采購大宗糧食,是其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充其量隻是延緩公司财務進一步惡化的時間而已”。

預虧近200億,“養豬大戶”正邦科技一年賠光10年利潤

豬企“集體血虧”

事實上,沒有幾家養豬企業能輕松度過這波“豬周期”。

深圳市京基智農時代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謝永東曾在2021年這樣形容行業狀況:“大多數豬企都是處于虧損狀态,而且虧損較大,有些企業甚至在9個月内賠掉了過去10年的利潤。”

央視在一次探訪報道中發現,不僅是不少養豬散戶在清欄出場,連一些規模化的養殖場也出現了違約爛尾情況。報道中,有入行近十年的養殖戶稱,現在生豬的銷售價比飼養成本還要低,是以不得不提前退場,在原本的豬舍中養起了鴨子。

“大戶”們的日子也不好過。

溫氏股份在2021年全年預虧130億元-138億元,新希望預虧86億元-96億元。此外,包括天邦股份、新五豐、羅牛山、唐人神、天康生物等以養豬為主業的多家上市公司業績預告,都可以用“慘淡”來形容。

據飼料行業資訊網統計,13家上市豬企在2021年預計總虧損為418億-452億元。其中利潤為正值的隻有兩家。除了自2020年8月起轉行養牛、神奇地避過了豬周期的鵬都農牧外,隻有“豬茅”牧原股份預計2021年全年歸屬淨利潤為65億-80億元,但預計淨利潤也同比下降超過七成。

但《财經天下》周刊發現,即使最“能扛”如牧原股份,在2021年,也屢屢陷入争議,被推上風口浪尖。去年3月,網絡大V“天地俠影”在雪球上釋出《牧原會是驚雷嗎?》一文,對牧原的固定資産、關聯交易和少數股東權益提出疑問。去年11月,一位頭部券商的分析師在聊天群裡“爆料”稱其“财務造假”,牧原股份不得不出面辟謠,并對其行為進行譴責。12月,上海票據交易所披露《截至2021年11月30日持續逾期名單》,牧原股份旗下共31家企業作為承兌人在列。

豬周期是一種經濟現象,指“價高傷民,價賤傷農”的周期性豬肉價格變化怪圈。從2019年底起,國内豬肉價格飙升,但進入2021年後,豬肉價格又開始逐漸回落。從2021年1月下旬開始,國内豬肉價格連續回落,最低一度跌到11元/公斤以下,創下自2018年6月以來的價格新低。

預虧近200億,“養豬大戶”正邦科技一年賠光10年利潤

(生豬市場價格走勢。資料來源:農業農村部,圖/牧原股價财報)

目前這波豬周期已經進入下半場,但豬企們對“短期扭虧”,并沒有抱太大希望。

溫氏股份表示,按照往年的經驗來看,春節過後一般是豬肉消費的淡季,不排除出現豬價持續下探的可能性。樂觀估計,2022年下半年後,豬價有可能進入下一輪周期的上行通道;但若悲觀估計,則可能需到2023年才能開啟下一輪周期。

溫氏股份還披露,2021年公司銷售肉豬1321.74萬頭,分攤到每頭豬上的虧損額在1000元左右。而在未來,因飼料原料價格連續上漲、公司外購部分豬苗育肥、持續推進種豬優化等原因,養豬成本可能還将被推高。

牧原股份也表示,生豬市場價格變動的風險是整個生豬生産行業的系統風險,對任何一家生豬生産者來講都是客觀存在的、不可控制的外部風險。此外,動物疫病是畜牧行業發展中面臨的主要風險,特别是2018年8月份以來爆發的非洲豬瘟,都可能會對公司的經營業績産生重大影響。

春節前後,國内生豬市場價格仍處低位。今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曾釋出消息稱,全國平均豬糧比價進入“過度下跌三級預警區間”,建議養殖場(戶)科學安排生産經營決策,将生豬産能保持在合理水準;并在2月再次表示,豬糧比價進入過度下跌二級預警區間,國家将視情況啟動豬肉儲備收儲工作。

中國銀河統計資料顯示,2022年1月自繁自養養殖利潤再次進入深度虧損狀态,虧損加劇或将進一步帶動行業去産能,能繁母豬累計降幅會逐漸提高。銀河證券也提醒投資者,本輪豬周期中,養殖企業所面對的養殖成本大幅上升,生豬養殖進入深度虧損模式。

養豬大佬們曾經有過“暴富”的風光時刻。正邦科技從2007年上市至2020年,其歸母淨利潤總額達到近100億元。

比正邦科技晚了八年上市的溫氏股份,在登陸資本市場之初就因為造富能力驚人,創造了48個億萬富翁而引起外界關注。2018年,溫氏股份生豬出欄量突破2000萬頭,沖上全球第一的位置。在2020年,牧原股份憑借1811.5萬頭的生豬出欄量成為新任“豬王”,在福布斯釋出的“2021年度中國内地富豪榜”上,牧原股份的秦英林家族以1616億元财富,位列第12位。

但市場無情,昔日一衆養豬企業巨頭們也不得不面對巨虧的局面。2019年,昔日的“豬肉神股”雛鷹農牧餓死200萬頭豬、最終走到退市的經曆仿佛還曆曆在目。在這一輪豬周期“見底”之前,行業中還會有企業退場嗎?

本文由《财經天下》周刊旗下賬号AI财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管道、平台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