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半「畔」076

作者:語料彙總

左畔,◆1.左邊。○《儀禮‧士虞禮》“賓長以肝從,實于俎,縮右鹽”[唐][賈公彥]疏:“執俎之人,左畔有肝,右畔有鹽。”○[清][黃六鴻]《福惠全書‧蒞任‧設內外號簿》:“左畔用紅方簽。”◆2.指東方。○[唐][呂岩]《直指大丹歌》:“列女擎烏當左畔,將軍戴兔鎮西邊。”

枕畔,◆枕邊。○《全唐詩》卷七九五載《韓熙載客》詩:“最是五更留不住,向人枕畔著衣裳。”○[宋][蘇舜欽]《師黯以彭甘五子為寄因懷四明園中此果甚多偶成長句以為謝》:“枕畔冷香通醉夢,齒邊餘味滌吟魂。”

這畔(這畔),◆這裡,這邊。○[唐][裴諝]《判誤書紙背》詩:“這畔似那畔,那畔似這畔。”

澤畔吟(澤畔吟),◆《楚辭‧漁父》:“[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後常把謫官失意時所寫的作品稱為“澤畔吟”。○[唐][李白]《流夜郎至西塞驛寄裴隱》詩:“空將澤畔吟,寄爾[江]南管。”

怨畔,◆亦作“怨叛”。◆背叛;因怨恨而背叛。畔,通“叛”。○《漢書‧五行志中之下》:“[二世]不恤天下,萬民有怨畔之心。”○《後漢書‧翟酺傳》:“怨叛既生,危亂可待也。”○《三國志‧吳志‧孫亮傳》:“以[馮穎]為監軍使者,督[徐州]諸軍事,民饑,軍士怨畔。”○[宋][範仲淹]《奏災異後合行四事》:“臣觀自古國家皆有災異,但盛德善政及於天下,人不敢怨叛,則雖有災異,而無禍變也。”

楊畔(楊畔),◆同“楊叛兒”。◆《南史‧袁廓之傳》:“夫《楊畔》者,既非典雅,而聲甚哀思。”

涯畔,◆邊際。○[晉][葛洪]《抱樸子‧君道》:“我之涯畔無外,而彼之斤兩可限矣。”

崖畔,◆1.山崖邊。○《水滸傳》第九七回:“忽見崖畔樹林中,走出一個樵者。”◆2.界限,邊際。○[三國][魏][郭遐叔]《贈嵇康》詩之三:“譬彼造化,抗無崖畔,封疆畫界,事利任難。”

遜畔(遜畔),◆猶讓畔。推讓共有的田界。○[宋][周密]《齊東野語‧姚幹父雜文》:“其行濟濟,有君子遜畔之風,近於禮。”

溪畔,◆溪水邊。○[唐][李山甫]《方幹隱居》詩:“溪畔印沙多鶴跡,檻前題竹有僧名。”○[唐][羅隱]《夜泊義興戲呈邑宰》詩:“溪畔維舟問[戴星],此中三害有《圖經》。”○[清][潘高]《憶幼子》詩:“隨我至溪畔,背我弄溪泉。”

違畔(違畔),◆見“違叛”。

亡畔,◆亡叛。○《後漢書‧烏桓傳》:“其約法:違大人言者,罪至死……若亡畔為大人所捕者,邑落不得受之,皆徙逐於雍狂之地,沙漠之中。”

外畔,◆1.周圍的邊沿。○《詩‧豳風‧七月》“九月築場圃”[唐][孔穎達]疏:“樊圃謂之園,然則園者,外畔藩籬之名。”◆2.反叛;背叛。畔,叛。○《後漢書‧朱浮傳》:“匹夫媵母尚能緻命一餐,豈有身帶三綬,職典大邦,而不顧恩義,生心外畔者乎?”

田畔,◆田界;田邊。○《漢書‧循吏傳‧召信臣》:“[信臣]為民作均水約束,刻石立於田畔,以防分爭。”○《宋書‧樂志四》:“雍雍雙雁,遊戲田畔。”○[唐][李郢]《山行》詩:“小田微雨稻苗香,田畔清溪潏潏涼。”

天畔,◆猶天邊;天際。常用以形容很遠的地方。○[唐][宋之問]《新年作》詩:“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唐][杜甫]《即事》詩:“天畔群山孤草亭,江中風浪雨冥冥。”○[郭沫若]《水調歌頭‧第一顆氫彈爆炸》詞:“促進國民經濟,鼓舞第三世界,天畔彩霞鮮。”

四畔,◆四周。◆補證條目■四周。○《朱子語類》卷一一七:“某在漳州有訟田者……其人將正契藏了,更不可理會,某但索四畔衆契比驗,四至昭然。”

水畔,◆水邊。○[唐][白居易]《閑居自題戲招宿客》詩:“水畔竹林邊,閒居二十年。”○[冰心]《往事‧悟》:“﹝他﹞從松影掩映中,翻身走下亭子,直到了水畔。”

身畔,◆亦作“身伴”。◆猶身邊。○《新編五代史平話‧漢史上》:“第一病是愛賭錢,第二病是愛喫酒,第三病是愛貪花。沾惹這三病,身畔怎生着得錢?”○《水滸傳》第八九回:“[兀顏]統軍見身畔沒了羽翼,撥回馬望北而走。”○[明][無名氏]《白兔記‧送子》:“[三小娘]不要愁,我趲得些錢在身畔,買塊糕兒喂他。”○《醒世恒言‧劉小官雌雄兄弟》:“公公,身伴無錢,將何請醫服藥?”○《初刻拍案驚奇》卷二:“[滴珠]身伴要討個丫鬟伏侍。”

散畔,◆見“散叛”。

讓畔(讓畔),◆古代傳說由於聖王的德化,種田人互相謙讓,在田界處讓對方多占有土地。○《史記‧五帝本紀》:“[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又《周本紀》:“[西伯]陰行善,諸侯皆來決平……入界,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後遂用作稱頌君王德政的典故。○[晉][潘嶽]《西征賦》:“耕讓畔以閑田,沾[姬]化而生棘。”○《資治通鑒‧漢宣帝神爵四年》:“田者讓畔,道不拾遺。”

區畔(區畔),◆界限。○《明史‧張孟男傳》:“尋拜[南京]工部尚書,就改戶部……水衡修倉,發公羨二千金助之。或謂奈何耘人田。○[孟男]曰:‘公家事,乃畫區畔耶?’”

旁畔,◆旁邊。○[宋][晏殊]《木蘭花》詞:“琵琶旁畔且尋思,鸚鵡前頭休借問。”

畔志,◆猶叛心。○《漢書‧趙充國傳》:“今虜亡其美地薦草,愁於寄託遠遯,骨肉離心,人有畔志。”

畔約(畔約),◆背約。畔,通“叛”。○《史記‧秦始皇本紀》:“[荊王]獻[青陽]以西,已而畔約,擊我[南郡]。”

畔援,◆亦作“畔換”。亦作“畔渙”。◆1.跋扈,專橫暴戾。○《詩‧大雅‧皇矣》:“帝謂文王,無然畔援。”○[鄭玄]箋:“畔援,猶跋扈也。”○《漢書‧敘傳下》:“[項氏]畔換,黜我[巴][漢]。”○[顏師古]注:“畔換,強恣之貌,猶言跋扈也。”○[晉][陸雲]《盛德頌》:“[有項]畔換,不式王命。”○《新唐書‧裴度傳》:“﹝[度]﹞及陛見,始陳二賊畔渙,受命無功。”◆2.取捨;求取。○[宋][張載]《正蒙‧三十》:“聖人于物無畔援,雖[佛肸]、[南子],苟以是心至,教之在我爾,不為已甚也如是。”○[明][唐順之]《答呂沃州書》:“兄雲山中無靜味,而欲閉門獨臥以待心志之定,即此便有欣慕畔援在矣。”○[清][譚嗣同]《仁學》二二:“然治平至於人人可奢,物物可貴,即無所用其歆羨畔援,相與兩忘而鹹歸於淡泊。”◆3.違離,改易。○[宋][王安石]《謝公墩》詩:“萬事付鬼籙,恥榮何足論。天機自開闔,人理孰畔援。”

畔喭,◆1.剛猛粗率貌。◆2.不順貌。

畔涯,◆邊際。○[清][龔自珍]《尊隱》:“其聲無聲,其行無名,大憂無蹊轍,大患無畔涯。”○[清][龔自珍]《涼燠》:“至言無吟嘆,至行無反側,大行無畔涯。”

畔釁(畔釁),◆邊界爭端。○[清][霅中人]《<中西紀事>後序》:“立保護之約,適以開畔釁之階,撫有用之財,填無厭之壑。”

畔心,◆謀叛的念頭。○《史記‧南越列傳》:“﹝[呂嘉]﹞有畔心,數稱病不見[漢]使者。”

畔亡,◆叛逃。○《史記‧韓信盧綰列傳》:“陛下寬仁,諸侯雖有畔亡,而復歸,輒復故位號,不誅也。”

畔散,◆1.畔,通“叛”。背叛離散。○《史記‧吳王濞列傳》:“[吳]大敗,士卒多饑死,乃畔散。”○[清][姚鼐]《贈孔撝約假歸序》:“士大夫過[曲阜][孔氏],無論新故,必加敬愛……吾因是知古封建世及之法,當乎人心。由之足以維繫後世畔散乖異之群,而使之不忍去,其道亦猶是也。”◆2.違離;散亂。畔,通“叛”。○[漢][仲長統]《述志》詩之二:“畔散五經,滅棄《風》《雅》。”○[唐][柳宗元]《柳宗直<西漢文類>序》:“文之近古而尤壯麗,莫若[漢]之《西京》。○[班固]書傳之,吾嘗病其畔散不屬,無以考其變。”

畔朋,◆負義的朋友。畔,通“叛”。○[漢]徐幹《中論‧法象》:“故君子之交人也,歡而不媟……易親而難媚,多怨而寡非,故無絕交,無畔朋。”

畔逆,◆1.背叛。畔,通“叛”。○《史記‧禮書》:“[孝景]用其計,而六國畔逆,以[錯]首名,天子誅[錯]以解難。”○《漢書‧公孫弘傳》:“今諸侯有畔逆之計,此大臣奉職不稱也。”○《資治通鑒‧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八年》:“服順者褒賞,畔逆者誅罰。”◆2.有背叛行為的人。畔,通“叛”。○《漢書‧五行志上》:“出軍行師,把旄杖鉞,誓士眾,抗威武,是以征畔逆止暴亂也。”○[清][龍啟瑞]《論外臣書歸書入例》:“[晉][趙鞅]則身為畔逆,因[韓][魏]之援而得反國者也。”

畔盟,◆背叛盟約。畔,通“叛”。○[宋][陸遊]《上殿劄子》:“旋屬國家多故,逆[亮]畔盟,雖所蠲已多,終未仰稱聖意。”○《金史‧章宗紀四》:“﹝[泰和]六年五月﹞丙戌,以[宋]畔盟出師,告于天地太廟社稷。”

畔慮(畔慮),◆背叛的謀劃。畔,通“叛”。○《荀子‧議兵》:“非貴我名聲也,非美我德行也,彼畏我威,劫我埶,故民雖有離心,不敢有畔慮。”

畔亂(畔亂),◆武裝叛變。畔,通“叛”。○[漢]徐幹《中論‧智行》:“昔[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居攝,[管][蔡]啟[殷]畔亂,[周公]誅之。”○《後漢書‧蘇竟傳》:“君處[陰]中,土多賢士……何自負畔亂之困,不移守惡之名乎?”

畔戾,◆叛亂,叛逆。畔,通“叛”。○《後漢書‧朱浮傳》:“時二郡畔戾,[北州]憂恐,[浮]以為天子必自將兵討之。”

畔離(畔離),◆背離;背叛。畔,通“叛”。○[宋][葉適]《同安縣學朱先生祠堂記》:“昔[孔子]既修述[堯][舜][三代]紀法垂後世,而[黃]、[老]、[申]、[韓]之流亦各自為書,學者蕩析畔離,苟私所受,未有博深詳考,務合本統也。”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清方檔案‧清吏條陳》:“是於國會未成以前,已收國會均沾之益,挽救既多,則畔離自少。”

畔牢愁,◆1.[漢][揚雄]所作辭賦篇名,已佚。○《漢書‧揚雄傳上》:“又旁《惜誦》以下至《懷沙》一卷,名曰《畔牢愁》。”○[顏師古]注引[李奇]曰:“畔,離也。牢,聊也。與君相離,愁而無聊也。”◆2.借指離愁之作。○[唐][杜牧]《寄浙東韓乂評事》詩:“夢寐幾回迷蛺蝶,文章應廣《畔牢愁》。”○[唐][李商隱]《擬意》詩:“書成祓禊帖,唱殺《畔牢愁》。”亦省作“畔牢”。○[宋][林逋]《和唐異見寄》:“騷人新遺《畔牢》詞,隱幾微吟愧所知。”

畔牢,◆見“畔牢愁”。

畔界,◆疆界。○[漢][陸賈]《新語‧道基》:“於是[後稷]乃列封疆,畫畔界,以分土地之所宜。”

畔際(畔際),◆界限;邊際。○《法苑珠林》卷一○八引《大智度論》:“眾僧大海水,結戒為畔際,若有破戒者,終不在僧數。”○[宋][文天祥]《亂礁洋》詩序:“叢山實則皆在海中,非有畔際。”

畔換(畔換),◆見“畔援”。

畔宮(畔宮),◆泮宮。古代諸侯王所設的大學。○《隸釋‧漢魯相史晨祠孔廟奏銘》:“臣以[建寧]元年到官行秋饗,飲酒畔宮,畢,復禮[孔子]宅。”

畔廢(畔廢),◆指不遵守貢物之制。畔,通“叛”。○[宋][歐陽修]《戕竹記》:“古者伐山林,納材葦,惟是地物之美,必登王府以經于用。不供,謂之畔廢;不時,謂之暴殄。”

畔等,◆同伴。○[南朝][梁][陶弘景]《冥通記》卷三“右一條十三日夜所受記書一小白紙”原注:“階前一人喚言:在禦仗中蒙假還東,畔等數人乏資糧,故來就先生乞。”○[清][黃生]《義府》卷下:“畔等,猶同伴。”

畔道離經(畔道離經),◆背離道統,不遵循經典規定的指導思想。亦指背離常規的思想或行為。畔,通“叛”。○[清][洪昇]《<堅瓠補集>序》:“開人心狙詐之端,啟風俗陵傲之習,不至於畔道離經不止。”○[陳獨秀]《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居恒]欲手刃其人,以為畔道離經者戒。”

畔道,◆背離原則、正道。畔,通“叛”。○[宋][葉適]《臺州州學三老先生祠堂記》:“學者,聚道之地而仕所由出也。或畔道從利,苟榮其身,欲復之于學,弗可受矣,況可祠乎!”○《明史‧儒林傳一‧崔銑》:“夫守道為忠,忠則逆旨;希旨為邪,邪則畔道。”

畔臣,◆背叛君國的臣子。○《漢書‧蕭望之傳》:“如使[匈奴]後嗣卒有鳥竄鼠伏,闕於朝享,不為畔臣……萬世之長策也。”○[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獻二‧曹植司馬順》:“[吳江][顧生][庶其]《三餘漫筆》雲:‘三叔[周]之畔臣,實[殷]之忠臣也。’說本[陳同父]。”

畔岸,◆1.放縱任性。○《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沛艾赳螑仡以佁儗兮,放散畔岸驤以孱顏。”○[顏師古]注:“畔岸,自縱之貌也。”◆2.邊際。○[唐][韓愈]《上襄陽于相公書》:“閤下負超卓之奇材,蓄雄健之俊德,渾然天成,無有畔岸。”○[宋][蘇軾]《荀卿論》:“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遠也,浩乎不知其津涯而非深也。”○[清][惲敬]《讀<孟子>二》:“[孟子]皆以仁義言之,言良知良能亦然,則言實矣,豈如後儒之無畔岸哉!”◆3.範圍,限制。○[清][曾國藩]《孫芝房侍講<芻論>序》:“嘗欲集鹽漕賦稅國用之經,別書一編,傅於[秦]書之次,非徒廣己於不可畔岸之域,先聖製禮之體之無所不賅,固如是也。”○[黎庶昌]《<續古文辭類纂>序》:“[曾氏]之學,蓋出於[桐城],固知其與[姚先生]之旨合,而非廣己於不可畔岸也。”

農畔(農畔),◆田界。借指田間。語本《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朝夕而行之,行無越思,如農之有畔。”○《三國志‧吳志‧吳主傳》:“五年春,令曰:‘軍興日久,民離農畔,父子夫婦,不聽相恤,孤甚愍之。’”[宋][曾鞏]《節相制》:“蓋丁發召之期,則士就戎行而卿行於外;已征誅之事,則眾遵農畔而帥旋於朝。”

腦畔(腦畔),◆方言。指窯洞頂上。○[何其芳]《信天遊》詩:“你在腦畔我在院,探不見親口笑一面。”○[賀敬之]《回延安》詩:“滿窯裏圍得不透風,腦畔還響着腳步聲。”

那畔,◆猶那邊。○[唐][裴諴]《新添聲楊柳枝詞》:“思量大是惡因緣,隻得相看不得憐。願作琵琶槽那畔,得他長抱在胸前。”○[五代][齊己]《道林寓居》詩:“秋泉一片樹千株,暮汲寒燒外有餘。青嶂這邊來已熟,紅塵那畔去應疏。”○[宋][辛棄疾]《醜奴兒‧博山道中效李易安體》詞:“青旗賣酒,山那畔、別有人間。”

謀畔(謀畔),◆見“謀叛”。

連畔(連畔),◆謂田界相連。○[力夫][芒種]《二舅》:“我媳婦說:‘連畔種地,又沒隔十裡八裡。’”○《中篇小說選刊》1988年第2期:“[桃葉]的棉花地跟我的連畔,我和[牢娃]的關係,她不會一點也看不出來。”

離畔(離畔),◆見“離叛”。

離經畔道(離經畔道),◆1.謂思想、言行背離儒家經典和規範。○[元][費唐臣]《貶黃州》第一摺:“且本官志大言浮,離經畔道,見新法之行,往往行諸吟詠。”○[清][周亮工]《書影》卷一“有讀四書小註聲”原注:“讀小注子弟,到後來上者無離經叛道之慮,次亦免場中出醜,東問西問。”○[清][譚獻]《<古詩錄>序》:“微言絕,大義乖,破文析理,離經畔道,末學橫流,由是滋蔓。”○[李大釗]《民彜與政治》:“所標為微言大義者,終以扞格而不能深中乎人心,而其指為離經畔道之防者,將終於遇機而卒發。”◆2.指背離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和行為規範。○[郭沫若]《匪徒頌》:“倡導太陽系統的妖魔,離經畔道的[哥白尼]呀!”亦作“離經叛道”。○[茅盾]《子夜》一:“他早就說過,與其目擊兒子那樣的離經叛道的生活,倒不如死了好!”◆補證條目■謂思想、言行背離儒家經典和規範。亦作“離經叛道”。○明袁無涯《水浒全書發凡》:“今世小説家雜出,多離經叛道,不可爲訓。”

界畔,◆邊界。○《元典章‧兵部三‧驛站》:“插立標竿,明示界畔。”

疆畔,◆1.田界。○《國語‧周語上》:“民用莫不震動,恪恭于農,修其疆畔,日服其鎛,不解于時。”○[韋昭]注:“疆,境也。畔,界也。”○[三國][魏][吳質]《在元城與魏太子箋》:“使農夫逸豫於疆畔,女工吟詠於機杼,固非[質]之能也。”◆2.引申為農田。◆3.邊界;邊境。○《三國志‧吳志‧吳主傳》:“昔[雋不疑][漢]之名臣,於安平之世而刀劍不離於身……況今處身疆畔,豺狼交接,而可輕忽不思變難哉?”◆4.界限。○[宋][曾鞏]《地動》詩:“吾聞元氣判為二,升降相輔非相傷。今者無端越疆畔,陰氣焰焰侵於陽。”

際畔(際畔),◆邊際;界限。○《列子‧湯問》:“其國名曰[終]北,不知際畔之所齊限。”○[宋][葉適]《湖州勝賞樓記》:“眾流放於[荷葉浦],沈清浮淥,鳧鵠棲止,而綺荷文蓼之羅生,無有際畔。”

回畔,◆反背。謂走回頭路。○《楚辭‧九章‧抽思》:“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

橫畔(橫畔),◆放肆反叛。畔,通“叛”。○《文選‧揚雄<長楊賦>》:“其後[熏鬻]作虐,[東夷]橫畔。”○[李善]注:“橫,自縱也;胡孟反。”

海畔,◆海邊。○《書‧禹貢》“夾右[碣石]入于[河]”[孔]傳:“[碣石],海畔山。”○[唐][柳宗元]《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詩:“海畔尖山似劍鋩,秋來處處割愁腸。”

乖畔,◆反叛。○《漢書‧谷永傳》:“[堯]遭洪水之災,天下分絕為十二州,制遠之道微而無乖畔之難者,德厚恩深,無怨於下也。”○《後漢書‧東夷傳》:“自中興之後,四夷來賓,雖時有乖畔,而使驛不絕。”

負畔(負畔),◆背叛。○[漢][王充]《論衡‧治期》:“夫世之是以為亂者,不以賊盜眾多,兵革並起,民棄禮義,負畔其上乎?”

封畔,◆國界。○[漢][賈誼]《新書‧壹通》:“小大駮躒,遠近無衰,天子諸侯封畔之無經也,至無狀也。”

反畔,◆見“反叛”。

耳畔,◆亦作“耳伴”。◆耳邊。○《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阿彌陀佛]念幾聲,耳伴清寧倒伶俐。”○[清][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下:“耳畔有促之起者,一舉目,則帆檣錯雜,煙波浩然,蓋已抵[申江]矣。”○[茅盾]《子夜》十三:“這一聲在耳畔的呼喚,把[朱桂英]亂跳的心鎮定了。”

池畔,◆池邊。○[巴金]《春》十二:“池畔種了好幾株柳樹,碧綠的柳絲有的垂到了水面。”

側畔(側畔),◆旁邊。○[唐][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詩:“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元典章‧戶部九‧道路栽植榆柳槐樹》:“自[大都]隨路州縣城郭周圍,並河渠兩岸急遞舖道店側畔,各隨地宜,官民栽植榆柳槐樹。”○[明][劉基]《玉燭新夢歸》詞:“樓臺側畔,記向日新栽花柳。”

儐畔(傧畔),◆擯斥,背棄。○《戰國策‧趙策二》:“故竊為大王計,莫如一[韓]、[魏]、[齊]、[楚]、[燕]、[趙],六國從親,以儐畔[秦]。”

邊畔(邊畔),◆猶邊際。○[唐][呂岩]《漁父詞‧入定》:“無邊畔,迥朦朧,玄景觀來覺盡空。”○《壇經‧般若品》:“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

悖畔,◆見“悖叛”。

倍畔,◆背叛。倍,通“背”。○《墨子‧尚賢中》:“使治官府則盜竊,守城則倍畔。”○《禮記‧經解》:“聘覲之禮廢,則君臣之位失,諸侯之行惡,而倍畔侵陵之敗起矣。”○《漢書‧賈誼傳》:“下無倍畔之心,上無誅伐之志,故天下鹹知陛下之仁。”

背畔,◆背叛。○《逸周書‧時訓》:“鴻雁不來,遠人背畔。”○《漢書‧淮南王劉安傳》:“使天下明知臣子之道,毋敢復有邪僻背畔之意。”○《後漢書‧公孫瓚傳》:“天子遷徙,諸侯背畔。”○《資治通鑒‧漢宣帝神爵元年》:“[羌][戎]小夷,逆天背畔,滅亡不久,願陛下以屬老臣,勿以為憂。”

潰畔(潰畔),◆見“潰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