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麼才能練出一筆好字來?”某日女兒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向我發問。
在這個一筆好字,被電腦毀了的時代,你偶爾也能不經意的,見識到很多高學曆的人,那一筆東倒西歪,拿不出手的字,真的還不如,一個國小生的水準呢。
難得小丫頭,還能想到這個問題,不過她現在畢竟還是學生嘛,書寫還是每日必須的功課,有此一問也不足為奇。
但我當時的感覺,就是這個問題,頭緒繁多并不好回答,不過看着她,急切渴望的目光,我又不能不滿足她的求知欲。
略加思索後,對答如下:“要想練好字,首先要對習字,有自己的見解和認識,你說練字的,從古至今何止百千萬,可真正弄出名堂的并不多見,主要原因就是,大多數人習慣,跟在别人屁股後面跑趟趟,依葫蘆畫瓢,沒有自己的風格所緻。”
為了佐證這個觀點的正确性,我腦海裡一下就蹦出了,好幾個衆人耳熟能詳的事例來。
首先想到的就是,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的作者“書聖”王羲之。
據說僅此一文,光裡面一個“之”字,書者就采用了二十幾種寫法,各有不同的體态及美感,你說神不神。
其次想到的是“颠張狂素”這二位了。“颠張”就是張旭,據說他是因為看到,公孫大娘的劍舞而悟書道,并被後世尊為“草聖”。
“狂素”說的是和尚懷素,他也是從浮雲之變化,而想到了草書運用之妙。
還有宋朝的“瘦金體”,這是一種瘦挺如蘭竹的書體,沒有相當的天賦悟性,你是弄不出來這樣的作品的,這不是一般人能望其項背的。
更有清朝鄭闆橋,被譽為亂石鋪街的“六分半書“,則是以隸書筆法形體摻入行楷,創出這種介于楷隸之間,而隸多于楷的字型。
這些都是非常富有個性和特色的書法藝術,對後世影響極大。
看着小姑娘似有所悟的樣子,但願她是真的聽進去了,并希望能對她今後的習字有所裨益。
其實啰嗦了這麼多,就是想說明一個問題,凡事都是理通法自明。
尤其是在藝術修養方面,講究的就是師造化而出造化,觸類旁通自然如魚得水,站得高肯定就望的遠嘛,不獨藝術如此,其它很多事也是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