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撲02月10日訊 《足球》報于今日發表了關于中國女足收入的調查報告。
在2018年以前,女足國家隊的收入主要是由兩大主要部分組成:一部分是體育局發放的編制内的工資,一部分來自俱樂部的報酬,國家隊層面,沒有任何補助和獎勵不說,還要徒增許多傷病風險,一旦在國家隊受傷,在俱樂部層面的收入也沒了。是以在2018年以前,曾經就有隊員主動提出退出國家隊,并非不愛國,而是日益增長的物價和微薄的收入對比,同樣需要生存以及贍養父母的她們也得為長久打算,有的去參加娛樂節目希望進入演藝圈,有的想辦法去認識更多商界人士投資開店。
事情的轉機發生在2018年亞運會以後,因為中國女足在亞運會上展現出了非常頑強的鬥志,并且擊敗了北韓女足。那一幕對在現場觀戰的支付寶高層産生了巨大觸動,進而加快了合作協定的簽訂步伐。事實上支付寶高層現身亞運會并非偶然,而是受到了當時主管女足的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杜兆才的邀請。
在那場比賽前杜兆才就希望能夠為女足拿到一份豐厚和長期的贊助,進而在根本上改善女足的生存狀态,也給未來女足在世界杯、亞運會和亞洲杯上的比賽打下好的基礎。邀請支付寶贊助女足的談判早就開啟了,最初支付寶高層表示希望在女足打完亞運會後坐下來詳細談合作内容,可當他們看到女足用自己的拼搏戰勝了北韓後,當時就承諾願意以十年十個億的形式支援中國女足發展,最終合作檔案要在回國後雙方把細節溝通好才能簽署。為了表示誠意,當場給中國女足隊員們每人超過十萬的額度給所有隊員集體清空了購物車。
也是從那一時刻開始,女足隊員們看到了中國女足在未來發展新的前景與希望,而時任女足上司、主要管理者們也都向女足承諾了,一定盡全力讓女足姑娘們去獲得更多與之付出比對的回報。而從那以後,在國家隊的集訓開始有了按日計算的補貼,這些補貼的收入要高于一些新晉國腳在俱樂部的收入。
前中國女足隊員們的收入按照群體劃分的話,可以分為國腳與非國腳;在國腳級别裡,還可以分為核心主力國腳和一般國腳。先說國腳與非國腳的收入差距,她們之間相同的部分在于來自地方體育局體制内的工資,隻要她們不離開這個體制,這份工資都是有的,相當于她們有一個鐵飯碗拿着每個月幾千元的工資,在女足職業化之前,女足姑娘們的收入确實就是依靠這部分,非常微薄。
國腳和非國腳的工資收入差距展現在俱樂部層面,一般而言,女足國腳的年薪在100-200萬之間,非國腳的話,如果是俱樂部的主力球員,年薪大概30-40萬左右,也有一些很年輕打不了太多比賽的球員拿着幾千元的月薪。
但國腳與非國腳女足隊員們的差距,重點還是在國家隊補助以及國家隊赢球獎金這一塊,這一塊的差距,将使得一些國家隊核心主力球員的收入比起普通女足隊員的收入差距,要遠遠超過俱樂部内男足國腳與非國腳主力球員之間的差距。就拿女足國家隊在2019年世界杯小組出線、2021年闖進東京奧運會,以及在那之前的奧預賽附加賽來說,這些赢球獎金要超過女足國腳們在俱樂部兩部分的總收入之和。
當然,在國腳和國腳之間,收入也是有差距的,具體要看實力、在國家隊的地位,如果隻是入選集訓或者比賽出場時間不多的話,一般就在年薪百萬左右,如果一直是主力且有重大出色表現的,就向最高線過渡。
國際足聯的商業調查報告,對于中國女足的商業投入評估列為第一位,這個是建立在美國和德國拒絕向國際足聯此項調查披露明确數字基礎上的,是不是第一見仁見智,但是中國女足的待遇肯定是在逐年提升,這是毫無疑問的事實。尤其是十年十個億對于國家隊的專項資金支援,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橫向對比一下其他國家:2019年,從英格蘭埃弗頓退役的主力中後衛艾米莉約翰森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道,她的職業生涯收入在每年2萬至24000英鎊間徘徊,這個也是英超女足聯賽的平均收入水準,這甚至比不上一些男子球員一周就40000英鎊的周薪待遇。2020年9月開始,英格蘭和巴西兩家足協,才給各自女足發放與男足同樣的出場津貼(每場比賽大約1300美元),之前也是沒有的。
挪威女足的年均收入大約在12000美元至24000美元之間,身在歐洲的她們,非常羨慕法國女足聯賽和德國女足聯賽大緻在10萬到15萬美元一年的薪酬标準。事實上法國和德國女足的薪酬标準,比起他們本國的男足,也是微不足道的收入,但是已經在世界女足領域處于聯賽收入領先地位了。
美國女足是世界第一,且已經蟬聯這個寶座數年,美國女足大聯盟的經營非常紅火,上座率極高,商業價值年年攀升,但是2021年釋出的美國女足收入報告,很多隊員都不得不做多份兼職來補貼她們做球員的收入。一位曾經在波特蘭荊棘隊效力的名為漢密爾頓的隊員,她說自己最低收入是一年3萬美金,最高一次是5萬2500美金,而她知道的所在同一城市的卡車司機,一年都有7萬美元的收入。
于是很多大聯盟的女足隊員都選擇兼職,一位名叫艾米莉的隊員,除了踢球外,上午兼職做健身卡推銷員,一張卡提成25美元,訓練或者比賽結束後,傍晚兼職做少兒足球教練,這樣一年下來能夠增加不到2萬美元的收入,但這對于女足運動員來說,已經非常可觀了。
美國女足的成績出色,也跟她們的激勵機制有很大關系,在聯賽收入微薄,更多要靠在國家隊的津貼和獎金機制刺激,使得女足都要拼命進入國家隊,一方面增加基本收入,另外一個層面就是增加商業價值和知名度,進而在商業領域獲得更多的收入。
美國女足曾經就與男足同工不同酬到聯邦法院起訴,但是最終起訴被駁回。因為在美國法官看來,職業女足運動員盡管看起來與男足運動員付出相似的辛苦甚至更多的辛苦,而女足商業價值也在增加,但實際上頂級女足的水準,一般與男足職業體系下培養出的15-18歲青年隊的成績相等。男女足的運動水準差異使得這個行業本身就無法平等,這是全世界足壇普遍現象,不是某一個國家特有的。
英國曾經有一位體育評論員在提及中國女足職業聯賽收入逐漸增加、向世界足壇領域内超高收入水準靠近的趨勢時表示,這不是一個好的現象:“如果想要毀掉一個國家的足球,就毀掉他們的上進心,中國男足就是因為太容易賺到了過多的錢,進而使得他們失去了向上努力挑戰自我的動力,而中國女足如果也走這條路的話,那麼情況可能會跟男足一樣糟糕。”
目前中國女足随着國家隊贊助資金和獎金的不斷增加,使得職業女足領域,球員們之間的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以往正常的入選與落選行為,因有了經濟利益在内,使得很多球員容易對主教練的選擇增加更多的想法,這是一把雙刃劍。利用好了,主教練可以不用做太多比賽動員;利用不好的話,可能會有新的問題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