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叫姚妙榮,今年58歲,來自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我來為我去世的爸爸姚福祥,尋找他的三位戰友。
以前,我隻知道爸爸曾經當過兵,在我小時候,爸爸有一個“百寶箱”,平時鎖着,不讓孩子動。

圖為求助人和爸爸
有一次,我媽做鞋子讓我幫忙找布,我看箱子沒鎖,就趁機翻了翻。箱子裡有他的衣服,有一些證書和一張爸爸當兵時的合影。
歲月流逝,我們長大了,父母年紀也大了。媽媽去世後,我把爸爸接到了我家住,原以為生活就會這樣平平淡淡地過去。可在爸爸82歲那年,他得了喉癌。
有一天,爸爸拉着我的手跟我說出了他的心願,他特别想見那張照片上的戰友們。
求助人爸爸(右一)
随着了解的深入,我才真正知道了爸爸和他戰友們的故事......
(二)
爸爸于1933年出生在吉林。1950年10月,爸爸作為第一批入北韓的新兵,在丹東訓練了兩個月後,随着大部隊一起進入了北韓。
當時,爸爸與四位戰友楊士華、胡世昌、安玉和、孫繼名被調去了前線重機槍連。
就這樣,楊士華和安玉和負責穩住機槍,爸爸是射手,胡世昌負責裝子彈,孫繼名來掩護,五人配合得非常默契。
因為我爸爸年紀小,是以很多時候都是戰友在照顧他。比如教我爸怎麼吃炒面,怎麼躲敵機。
有一天,輪到安玉和看守,那幾日正是敵機頻繁活動的時候。他發現一架敵機在轟炸,這時候,他讓戰友們趕緊躲進山洞,他自己在洞口。突然,敵機掃射,安玉和被敵機擊中,壯烈犧牲。
看着戰友犧牲,爸爸拿起了重機槍,楊世華和孫繼名擡起機槍,胡世昌奮力打開彈倉,把子彈壓入了槍膛内,我爸爸站在機槍扳機旁,看着那架飛機飛來。
再低一點!再低一點!再近一點!再近一點!
四個人的眼睛死死盯着飛機。“打!”一聲令下,爸爸一下把子彈都打完了,飛機從他們頭頂飛過時,已經冒起黑煙,搖搖晃晃地墜落了。
這一次,他們立了“集體二等功”。
圖為求助人爸爸
1955年3月,爸爸和三位戰友互相擁抱後各自坐上了火車,奔赴不同的地方。這一别,就再也沒有見過。
得知爸爸的心願後,我立即展開了尋找,但一直沒有音訊。
2020年,87歲的爸爸帶着未完的心願走了,爸爸臨終時,我曾答應他,無論如何一定要找到他的戰友,不會放棄。
我想找到爸爸的三位戰友,跟他們說,爸爸一直沒有忘記跟他們在一起的歲月,作為後人的我,想告訴他們,你們都是英雄。
尋人資訊
楊士華(左二),陝西人,大約90歲
胡世昌(左一),安徽黃山人,大約90歲
孫繼名(左三),籍貫不詳,大約90歲
如果您有任何線索,請發送資訊至《等着我》官方郵箱:[email protected]。
編輯:馬智超
責編:劉思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