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選擇定居城市,就要了解全國城市布局,雖然不能說選擇大于努力,但選對城市對個人和家庭發展是非常重要的,當然還有進一步考慮具體的産業布局,這都不是個體能夠改變的事情,隻能順勢而為。
我了解中國未來的城鎮化格局,關鍵仍然是繼續發展幾個大城市群,既不要過度建設特大城市的中心區,也不要離開特大城市太遠,利用高速交通連結大城市中心和周邊衛星城和中小城市,高鐵建設+地鐵+高速+快速路+動感單車+網約車,就是為了解決特大城市群既高效集中又不擁擠昂貴的問題。
目前最發達的當然是江浙滬,但是未來一百年最有空間的,一定是珠三角,如果現在正要畢業或者換城市,首選一定是廣深周邊的珠三角城市,深圳太貴,上不上車要具體分析,上得去當然更好,但周邊佛山東莞順德珠海都是不差的,就跟買房一樣,不見得買最貴的,買同一闆塊的潛力股都不差。不贅述,
除了江浙滬和珠三角,成渝會是個亮點。大西南中心,成都平原的條件得天獨厚,幾千年來驗證過的福地,而且還會更好,基本上是陪都級别的,過去受制于交通,但現在交通已經不是問題,真是大發展的前夕,現在上車正當時。
京津冀吧,一言難盡,但不發展不行,還是會好的,不至于擠出前三。不想評論,大家自己看。但凡能去前面三個的,為啥要留京津冀呢?得有個自己的理由,主要應該是産業布局原因。
武漢也還行,但恐怕永遠達不到前面四個城市群的水準,别看它在正中央,金角銀邊草肚皮說的就是它。當然也不會太差,隻是正常省會的級别吧,目前我認為它被高估了。
其他地方基本上是以省會為主,也就是這幾年強調的,提高省會的首位度,其實意思就是說大部分省,也就是省會能夠長期發展,其他城市都是圍繞省會發展,别亂浪費錢搞大拆大建了,永遠回不了本的。
省會裡面其實也分好壞,比如昆明和南甯連通東南亞南亞,未來大有可為,是個潛力股,尤其是目前發展偏弱,氣候又好,換個小國都夠首都的級别。
大連青島環渤海,相對更好一些,但受北方内陸連累,也是戰略性偏強,經濟居中偏上,不想去南方的可以選。
東三省,苦寒之地,連省會都不易,一定要想方設法做好收縮性高效長效發展方式,大部分空間還是還給生态環保,反而好。
烏魯木齊和拉薩是戰略安全需要,暫且不論。
西甯銀川蘭州西安太原這些就差多了,本質上也是戰略意義大于經濟意義,指望其自己繁榮起來很難,除非以後真的全球變暖降水北移,再加上幾十年後人口增長率反彈,配合亞歐大陸橋大發展,那麼可以晉升一線城市群,就像漢唐時那樣。否則還是一樣做好收縮高效長效發展方式,把大部分空間留給生态環保和農業安全吧。
鄭州濟南是過渡區,算不好不壞,但吸引力也不高。
未來的城鎮化體系應當是四大城市帶更大更強,人口更多更集中,城市化率還是要繼續提升,這樣基礎建設才有效率,經濟發展才能更繁榮。
幾個特色省會如果不出意外,也能繁榮起來。
剩下很多先天條件不太好的省,隻能是集中精力搞好省會中心,大部分城市還是充分做好生态環保、戰略安全、低碳減排的工作,生活品質當然還是會很好的,但人口一定是少的,也别來跟中心城市群争搶人口啦。
普通人,優選珠三角,長三角已經飽和,不是本地人沒必要專門跑過去。
成渝,昆明,南甯,各有特色,潛力大,看個人喜好和職業發展,相對珠三角輕松一些,空間也小一些。值得很多人移居過去。
廈漳泉台,大連青島,地方不錯,但外地人應該也不會專門移居過去的。
西、北方大部分城市,除了特殊産業,還是當地人的城市,外地人也不會專門移居。考慮到生态承載力,也不合适大幅度增加人口,而是省内繼續提高聚集度,把大部分土地留給生态環保和規模農業。
等到幾十年後人口繼續降低,城市人口分布兩極分化的情況還會更劇烈,但也是以效率會更高,生态環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