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新年前後,西伯利亞哈巴羅夫斯克市電視台幾乎每天都要播出一則令人不安的尋人啟事:遠東軍區司令部下屬某建築部隊少校軍官伊萬·基斯洛夫于1992年12月24日失蹤,知情者請從速舉報。
基斯洛夫少校當年33歲,出身知識分子家庭。在部隊他是一位優秀專家,平日嚴守紀律,責任感強。他與戰友們的關系也很融洽,隻是一天到晚眉頭緊鎖,一遍遍念叨“生活變得越發難以忍受”,“國家正一步步走向絕路”。
基斯洛夫失蹤時沒有攜帶武器,是以人們更擔心這位性格沖動的少校是否在外面“見義勇為”,結果被黑社會糾纏遇到了麻煩。當地軍事檢察院還就此立案,由專人負責尋找。倒是其細心的妻子發現某些異常:家裡1.1萬盧布積蓄分文不剩,他的刮胡刀、洗漱用具也不翼而飛。但她除了痛苦、擔憂外,沒有也不可能想得更多。
其實,基斯洛夫少校并未失蹤。此時的他已出現在莫斯科街頭,懷揣着自制的兩枚裝滿小鋼球的炸彈和一把匕首,像獵人一樣搜尋着自己的目标。
在他内心,他一直認為目前俄羅斯的經濟危機和民族沖突的惡果,“完全是葉利欽總統一手造成的”。于是乎,他竟然決定謀殺葉利欽總統,以履行自己的“公民義務”。
1992年12月24日,基斯洛夫少校經過周密的計劃,悄悄告别了寒冷的遠東,坐上火車經過數夜颠簸,跨越烏拉爾山脈直抵首都莫斯科。不知是怕遇到麻煩,還是因為兜裡錢少,基斯洛夫少校來到莫斯科之初像流浪漢一樣寄宿在共青團廣場上的喀山火車站。
幾天後,一群來自高加索的流氓依仗人多勢衆,将這位懷揣炸彈的少校請出了自己的地界。生性沖動的少校這次倒沒有發火,而是坐上地鐵,轉移到位于市中心的白俄羅斯火車站。
基斯洛夫并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他懷揣着炸彈,早出晚歸,想盡一切辦法打深葉利欽總統的住址。問者有意,答者無心。也不知哪位缺乏保密意識的“消息靈通人士”透露了真情。
少校順利找到總統宅院後,又開始找尋總統的郊外别墅。不知是郊外這個概念太大,還是鄉下人安分守己不喜歡多言多語,基斯洛夫此次偵察以失敗告終。
但他并沒有是以灰心喪氣,令他惱火的倒是在偵察過程中,不慎将秘密武器報廢了。那天是1993年1月15日,莫斯科雨雪交加。基斯洛夫的大衣被澆透,懷中兩顆炸彈也被泡濕了。出了這種大意悔之晚矣,少校隻好忍痛割愛,将兩枚不争氣的炸彈随手扔掉。他剩下的路隻有一條,那就是想方設法靠近葉利欽總統,用匕首“解決問題”。
完成初步偵察後,基斯洛夫少校開始了近距離觀察。他像電影中的特務一樣躲在葉利欽總統宅院的一角,仔細觀察,他很快在進進出出的人群中認出許多電視上經常出現的面孔,并弄清了門鎖上的密碼。
1月17日深夜2時,基斯洛夫溜入大樓。保衛人員聞聲出來查問,訓練有素的少校神态自若,說有人告訴他這裡是一家旅館,他想在此住上一夜。好心腸的保衛人員沒起一點疑心,而是詳細地告訴了他附近真正旅館的位置。有驚無險,基斯洛夫乘機溜之大吉。
又經過幾次危險的踩點,少校痛苦地發現葉利欽總統的吉爾防彈車是通過地下專門道地開入大樓内部的。在這裡他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接近總統。他靈機一動,決定以靜制動,潛入政府大樓,靜候總統的到來。
政府大樓離紅場不遠,那裡原來是蘇共黨中央大廈。雖說叫大樓,實際上是個龐大的建築群,内部恍若迷宮。每次去裡面采訪的記者都是由保安人員接進送出。他們這樣做是出于安全考慮,但記者們卻從内心歡迎,因為沒人接送,他們是無論如何也找不到回家的路的。
基斯洛夫少校卻非同凡人,他迅速搞清了政府大樓的内部格局和保安系統,斷定葉利欽總統車隊每次都是直接開到大樓内的一個小院子裡。他必須混進院子裡,待葉利欽總統走出汽車後沖上前去,抽出匕首……
然而,混進院子并非易事,少校為此難過了好幾天。好在“天無絕人之路”,有一天他忽然發現與政府大樓相鄰的一座樓房正在維修,房子搭滿了腳手架。于是他決定冒充維修勞工,乘機混入葉利欽總統停車的小院子。
1月27日清晨5時30分,基斯洛夫少校攀着腳手架爬上那座正在維修的大樓頂端,破窗鑽入閣樓。他緊張而激動地等待着勞工們的到來。7時,樓下響起一陣腳步聲,但出現的不是維修勞工,而是政府保安人員。
基斯洛夫自稱是掃雪的勞工。保安人員令其出示證件,馬腳一下子露了,基斯洛夫隻好改口,稱不願在部隊服役,開小差跑到了莫斯科。
基斯洛夫當天被送到莫斯科衛戌區軍事檢察院。起初他在審訊中避而不答,但他身上的匕首已經說明他開的不是普通的“小差”。
1月30日,基斯洛夫終于供認了上述驚人的犯罪過程。
1月31日,基斯洛夫一案被公諸于世,立即在俄羅斯電視、廣播、報刊中掀起一股強烈的新聞風暴。舉國上下沸沸揚揚,人們議論紛紛,莫衷一是。
事後經檢查,軍事檢察院法醫認定這位原建設兵少校精神錯亂,診斷為精神分裂症。莫斯科衛戍區法院将基斯洛夫送往哈巴羅夫斯克特殊醫院強制治療,此案遂告終結!#戰争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