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0本好書,一起走進125歲的商務印書館

10本好書,一起走進125歲的商務印書館

走過125年的峥嵘歲月,

2022年2月11日,

我們将迎來125歲生日。

感謝商務讀者、作譯者和各界同仁的一路相伴。

明天上午9:00,

邀請您和我們一起走進商務印書館。

敬請關注商務印書館直播間

視訊号入口 快手入口 抖音入口
微網誌入口 B站入口 天貓旗艦店入口

1.張元濟全集

10本好書,一起走進125歲的商務印書館

張元濟先生的後人張人鳳先生

将其著作收集、整理

并按體裁分類編輯

出版全集共十卷,分為

書信、詩文、日記、古籍研究著作四類

書信

本書第一二三卷為書信

盡管書信的散失率極高

但在先生留下的文字中仍占相當大的比例

這也從一個角度

反映了張元濟先生務實、勤勉的一生

10本好書,一起走進125歲的商務印書館

緻盛宣懷

中國号稱四萬萬人,其受教育者度不過四十萬人,是才得千分之一耳。且此四十萬人者,亦不過能背誦四書五經,能寫幾句八股八韻而已,于今世界所應知之事,茫然無所知也。輿台皂隸正以所知所能不及其所事之人,故不得不俯居其下。今中國之人與外國之人相比,何以異此,可不懼欤。

八月甘三日(1901年10月5日)

詩文

張元濟先生的詩以記事為多

晚年有不少是對時事的看法和感想

由于張先生不是一位詩人

今天我們讀他的詩作

主要還是從中了解他的生平和思想脈絡

而不着重于欣賞他的辭藻或佳句

别商務印書館同人

昌明教育平生願,故向書林努力來。

此是良田好耕植,有秋收獲仗群才。

日記

本書第六卷、第七卷

收入存世的張元濟先生的日記

日記由三個部分組成:

1912年至1923年商務印書館館事日記

1937年生活日記殘本

1949年9月至10月的赴會日記

與毛主席所談各事

餘又乘勢言現在有人主張用羅馬字母改革漢文,餘覺此事甚為不妥。大陸疆域如此寥闊,種族如此複雜,是以能至今團結成一大國者,全恃文字統一。若改用羅馬字母改切漢文,則各省以字母、以自有之方言切成自有之文字,東西南北必不相同。語言既不相同,文字又複殊别,将來必緻漸漸分離,甚為可慮。歐洲至今分為若幹國,不能融合者,即由語言文字之差別。大陸幸有統一之文字,萬萬不宜自毀。

古籍研究著作

古籍目錄、版本、校勘之學

是張元濟先生的學術專長

2.商務印書館120年大事記

10本好書,一起走進125歲的商務印書館

講述了商務印書館自1897年成立至今

120年來創業、發展、複興、維持

新生、再創輝煌的發展曆程

3.起步的十年——茅盾在商務印書館

鐘桂松 著

10本好書,一起走進125歲的商務印書館

研究介紹了茅盾在商務印書館的十年中(1916-1926)

所從事的編輯工作和革命活動

書中主要講述了茅盾的編輯貢獻、翻譯貢獻,組織和上司五卅運動、商務印書館工運的經曆,以及與創造社進行文藝論戰的往事。

第二輯、第三輯通過介紹商務印書館的上司、同僚,年輕時的朋友、偶像與茅盾的往來,全面立體地展示茅盾在商務印書館時的風采,并以茅盾這個視角講述了張元濟、孫毓修、王雲五、高夢旦、周作人和胡適之等知識分子的故事。

4.涵芬樓燼餘書錄

10本好書,一起走進125歲的商務印書館

出版家、藏書家、版本目錄學家張元濟先生

耗費巨大心血編撰的最後一部古籍整理著作

也可視為新中國第一部公藏書志

這部書承載了商務印書館

乃至近代中國一段不能忘卻的傷痛

亦對今天的版本目錄學研究

提供了可貴的學術借鑒

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國主義進犯淞滬,襲擊上海閘北,史稱“一·二八事變”。日軍轟炸商務印書館,位于寶山路的總管理處、編譯所、四個印刷廠、倉庫、尚公國小等,皆中彈起火,全遭焚毀。

2月1日,日本浪人又潛入東方圖書館縱火,全部藏書46萬冊悉數燒毀。位于東方圖書館中的涵芬樓也被焚毀,涵芬樓是張元濟苦心收集和珍藏善本古籍的藏書室,珍藏着數千冊善本古籍,除了張元濟事先從中挑選存放在銀行保險庫中的孤本珍本外,東方圖書館所有圖書化為灰燼,成為大陸文化史上一場罕見的浩劫。

《涵芬樓燼餘書錄》即張元濟為該批幸免于難之善本所撰寫的提要,字裡行間充滿對中國古籍的熱愛,亦是其版本目錄之學的重要成就。

10本好書,一起走進125歲的商務印書館

商務印書館東方圖書館

5.上海商務印書館被毀記

商務印書館善後辦事處 編

10本好書,一起走進125歲的商務印書館

中國現代最大出版機構之劫難史

顯百廿年商務印書館之不屈靈魂

1932年上海商務印書館遭日軍炸毀。商務印書館被炸毀後五個多月後,由商務印書館善後辦事處編訂的《上海商務印書館被毀記》出版。随後該書主要内容由何炳松以“商務印書館被毀紀略”為題發表于本館《東方雜志》複刊号上。

從本書中可以了解日本炸毀商務印書館的來龍去脈,其以非正式出版物的形式刊行。

6.商務印書館同仁日記叢書

10本好書,一起走進125歲的商務印書館

生動展現中國現代出版起點的文化精神

現代中國的文化基因

第一手材料展現時代變遷

日記雖小,卻是曆史最可貴的記錄

翻開中國現代學術文化的群英譜,幾乎所有學術文化名人,嚴以千計,寬以萬計都與商務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

在《商務印書館同仁日記叢書》中,不論是工作日記、生活日記,抑或是對曆時較長事件的專門記錄,隻要是日記體形式,都是收入本叢書的對象。現将這些日記整理、編輯、排印出版,以餐讀者。目前已出:《張元濟日記》《鄭振铎日記》《史久芸日記》《葉聖陶日記》。

7.懷念陳翰伯

張稷 編

10本好書,一起走進125歲的商務印書館

本書為陳翰伯同志逝世至今文化界、出版界人士相關懷念文章的結集

作為資深的中共“一二·九”運動的上司之一,他“不羨大官謀大事”,從新聞戰線甫一轉行到出版領域,便讓中國最具盛名的出版機構——商務印書館從幾乎停業的狀态下走向了複興。

在他主持下,商務出版了《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俄漢大詞典》,譯介了包括哲學、哲學史、經濟學、政治學、曆史學等西學各科名著395種,還開始對量子論、量子力學、相對論、核實體等科學哲學領域的名著系統組稿,使得商務印書館迅速在移譯出版西方學術名著和編纂中外國文工具書兩個方面,超過了自己1949年前的輝煌;陳翰伯為商務制訂了系統的中長期出版規劃,引進和培養編輯出版人才,制訂出版規範,為商務印書館百年中興并重新成為中國出版業的第一品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8.橄榄集——商務印書館研究及其他

柳和城 著

10本好書,一起走進125歲的商務印書館

商務印書館的人和事

近現代上海的書與刊

舊文獻開拓新議題

新史料填補舊空白

讀柳先生的《橄榄集》,仿佛走進一個商務印書館的博物館,裡面關于商務印書館的史料琳琅滿目:進進出出的穿西裝的、穿長衫的,盡是商務印書館的人;書中介紹的,盡是商務印書館曾經發生過的大大小小的事;100多年的商務印書館出過數以萬計的書,和城也擇其要者娓娓道來。是以,讀過《橄榄集》,讓人大開眼界的同時,也讓人增長知識。

——鐘桂松

9.挑戰和機遇——新文化運動中的商務印書館

10本好書,一起走進125歲的商務印書館

新文化運動中的商務印書館變革史

百年前的“五四”前後,新文化運動蓬勃發展,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現代轉型、思想變革、觀念躍進。

其時,成立于1897年的商務印書館,經過二十年的不斷發展,已成長為中國出版業的龍頭企業,也面臨着各種外部挑戰和内部新舊勢力的沖突。

在張元濟先生的親自擘畫下,商務上司層把握住曆史機遇,大刀闊斧進行改革,在時代浪潮中重整旗鼓,乘風破浪,駛上了新的航程。

延伸閱讀

商務印書館與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1902-1932)

董麗敏 等著

10本好書,一起走進125歲的商務印書館

一部研究商務印書館的新著

讨論商務1902年至1932年間

在西學譯介、古籍整理、文學期刊運作、

國文教科書編制等方面所呈現出來的多種面向

昌明教育:商務印書館與中國教育學發展

侯懷銀 李豔莉 著

10本好書,一起走進125歲的商務印書館

第一部系統研究商務印書館與中國教育學發展的著作

本書圍繞商務印書館與中國教育學發展的關系這一主題,講述了商務印書館在引進和傳播西方教育學、會聚中國教育學人群、推動中國教育學發展這一過程中所做的努力,為目前商務印書館乃至其他出版機構更好地促進學科發展提供曆史借鑒。

10.商務印書館民國老課本經典誦讀

10本好書,一起走進125歲的商務印書館

大陸近代教育史上一套成功的新式教科書

1902年,以“昌明教育、開啟民智”為宗旨的商務印書館編印出版了大陸近代教育史上第一套成功的新式教科書。

教科書一經面市,風靡全國,并影響了此後學制的确立和新學風的養成,是商務印書館作為一個重要的文化教育機構的肇始。

本叢書按照啟蒙、常識、歌謠、修身、故事、童趣六大類,

從商務民國老課本中擇取精華課文輯錄而成。

叢書配以師生朗讀的CD,以利于小讀者體味民國教科書的本來風貌,友善小讀者對這些篇章的閱讀與學習。

10本好書,一起走進125歲的商務印書館

拉住秋千索

拉住秋千索,跳上秋千闆。

蕩到空中去,弟弟好大膽。

10本好書,一起走進125歲的商務印書館

一小兒

一小兒,玩泥人。

小泥人十個,坐後面,作學生;

大泥人一個,立前面,作先生。

10本好書,一起走進125歲的商務印書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