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河北抗戰名城承德平泉縣,平泉縣位于河北省東北部,冀遼蒙三省區交界處,東鄰遼甯省淩源市,南接寬城縣,西與承德縣相交,北與内

作者:長江兩岸微言

河北抗戰名城承德平泉縣,平泉縣位于河北省東北部,冀遼蒙三省區交界處,東鄰遼甯省淩源市,南接寬城縣,西與承德縣相交,北與内蒙古甯城縣接壤。

  平泉是中華民族紅山文化、契丹文化的重要發祥地,遼文化、清文化在這裡傳承、融合,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底蘊。現存會洲城、遼大長公文墓、窦景庸墓等古遺址、古墓群160多處,遍布全縣13個鄉鎮。有館藏文物1.8萬件,其中三級以上446件,遼金文物占70%,被國家和省文物專家譽為“南有定州定瓷好,北有平泉遼金文物精”。

  1933年3月,日軍侵占平泉後,中共遷安縣委派出李秀、李景等地下工作者到平泉,以做生意為名,開展抗日宣傳活動,在平泉建立了一些抗日秘密關系。1938年7月,鄧華率四縱三十一大隊東進承平甯地區,建立了承(德)興(隆)平(泉)聯合縣,在平泉播下了抗日革命火種。

  1940年7月,冀東軍分區司令員李運昌派周志國等人到承(德)平(泉)甯(河)地區開展抗日活動,建立抗日政權、組建抗日隊伍,開展遊擊戰争。1941年9月,遷(安)青(龍)平(泉)聯合縣六區宣委高淩雲在黨壩大石湖村發展了平泉縣第一名共産黨員于鳳海。1944年1月,承(德)平(泉)甯(城)聯合縣在平房石洞子村建立了平泉縣第一個黨支部,黨支部書記周恩。至抗戰勝利,中國共産黨在平泉縣境内先後成立了青平工作團、青平辦事處、遷青平聯合縣、承平甯聯合縣等抗日政權,組建黨支部10餘個,發展黨員40餘名,建立起260餘人的抗日武裝,建立了以平泉光頭山為中心的承平甯抗日遊擊根據地,同日僞軍進行了數十次的戰鬥,其中較大的戰鬥有:襲擊日僞警察據點、光頭山突圍戰、盤道梁戰鬥、智奪敵僞物資、大溝戰鬥等,對日僞政權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沉重打擊。

  抗日戰争期間,平泉先後有700多名青壯年參加了抗日遊擊隊或主力部隊,5萬多群衆參加了抗日活動。周志國、楊雨民等老一輩曾經在這裡冒着槍林彈雨,出生入死跟敵人浴血奮戰;留下了高橋、劉元存等革命先烈的戰鬥足迹;裴文和、封包勝、劉常英、丙丁火等一批革命烈士血灑這塊熱土,為人民的抗日事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1945年8月,平泉光複, 9月平泉縣委、縣政府成立。1946年1月,國民黨軍隊遵照蔣介石的指令,集中重兵從西南東三路向熱河進犯。中國共産黨冀熱遼部隊帶領平泉人民為保衛勝利果實、保衛承德,在平泉這塊土地上同國民黨軍隊進行了頑強的鬥争,拉開了承德保衛戰的序幕。這個時期先後進行了道路虎溝阻擊戰、影碑山子阻擊戰、平泉縣城争奪戰、桲椤樹圍殲戰、小寺溝阻擊戰、黃土梁子阻擊戰、鳳凰嶺阻擊戰等較大規模的戰鬥。承德保衛戰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妄圖攻占承德的陰謀,使熱河戰場人民軍隊由被動轉向主動。

  在曆時8個月的承德保衛戰中,地處主戰場的平泉縣委、縣政府全力以赴組織支援前線作戰,各區村幹部組織群衆籌糧草、備擔架、運送彈藥、物資、送水送飯、救護傷員。保衛戰中,平泉縣供給部隊的糧食達100萬公斤,柴草200萬公斤,軍鞋1.2萬雙,出動大車100餘輛,擔架1000餘副,搶救傷員1300餘人,參加支前的群衆達6000餘人次,為承德保衛戰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解放戰争期間,平泉縣有12344名青壯年參加了人民解放軍和地方部隊,有381名平泉人民的優秀兒女為人民的解放事業付出自己的寶貴生命,為新中國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

河北抗戰名城承德平泉縣,平泉縣位于河北省東北部,冀遼蒙三省區交界處,東鄰遼甯省淩源市,南接寬城縣,西與承德縣相交,北與内
河北抗戰名城承德平泉縣,平泉縣位于河北省東北部,冀遼蒙三省區交界處,東鄰遼甯省淩源市,南接寬城縣,西與承德縣相交,北與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