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流量和戲骨,都扛不起收視率

作者:燃财經
流量和戲骨,都扛不起收視率

燃次元(ID:chaintruth)原創

燃财經出品

作者 | 孔月昕

編輯 | 鄧雙琳

2022開年,《開端》的大爆,為今年的影視劇市場提了一口氣,但過去的一年,影視劇市場卻難有一部劇稱得上是全民大爆款。

從總體産出上看,據藝恩資料《2021年國産劇集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21全年上線國産劇集341部,同比下降16.6%;從收視上看,2021年雖然熱播話題劇不少,但離大爆款始終差了一口氣。

雲合資料也顯示,2021年,全網劇集正片有效播放3107億,同比減少27%;從口碑上看,據燃财經粗略統計,2021年近半數劇集“糊”到豆瓣未開分,而已開分的196部中,3部作品達到了9分以上,8分以上的僅有8部,而6分以下的劇多達112部。

在影視劇市場整體産量、口碑、收視大不如前的情況下,爆款劇集所需的因素也越發不明晰。之前還有“演員有強大的收視号召力”等說法,但在當下的劇集市場,流量演員和明星效應已經被多次證明無法對收視率或網播量産生有效的拉動作用。

尤其在過去的一年裡,衆星雲集的大制作頻頻“撲街”,而低成本、小演員主演的作品卻成為了年度黑馬。這意味着,流量明星的“失靈”越發顯著的同時,“老戲骨”的抗劇能力也被大大削弱,可以說,如今的影視劇市場,不再有哪位明星是絕對的收視保障。

靠明星帶動劇集市場的熱度和口碑早已是過去式了, “講好故事” 在劇集市場的重要性愈發凸顯。

流量明星扛不起“流量”

“抗收視”,顧名思義,就是演員出演影視劇後,對于劇的收視率和播放量有一定拉動作用。雖然在一部作品中,演員隻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很難用量化的标準去衡量一位演員對于一部劇做的的貢獻度,但是一個受觀衆喜愛的演員,很容易對收視率産生關鍵影響。

是以,擁有大量粉絲的流量明星曾一度被視為抗收視的“主力軍”。比如85花主力軍之一的楊幂,一度承包了暑期檔熒屏,從2014年的《古劍奇譚》,到2016年的《翻譯官》,再到2017年的《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以及2018年的《談判官》和《扶搖》。這些劇的口碑尚且不論,收視率和網播量還是相當能打的。且由于楊幂本身的話題度和劇本身的一些争議點,導緻讨論度也居高不下,僅是“粉黑大戰”就可能屠版社交媒體。

同理,趙麗穎、唐嫣、劉詩詩等初代流量明星也都曾引領過收視狂潮,在偶像劇尤其是古裝偶像劇領域可謂是“風生水起”。

這種情況下,流量明星自然也成了片方和平台眼中的“香饽饽”。在編劇、制片人、影評人汪海林看來,從收視率和播放量能夠造假開始,制作方就熱衷于找流量明星擔任主角,主要原因在于流量明星有大量粉絲,他們會去主動做資料,讓劇的熱度上來,這跟雇傭水軍一個道理。

不過,在觀衆眼中,大量非演技派的流量明星湧入影視行業,最終導緻的是影視作品品質越來越差。對于流水線産出的不走心作品,觀衆自然不買賬。是以,唱衰流量明星的聲音一直不絕于耳。

尤其近年來初代“流量”轉型紛紛失敗,回歸古偶這一舒适區後,他們依然面臨收視不保的情況。由此,流量們的“抗劇能力”也倍受質疑。

尤其在2021年,流量明星帶不動劇集熱度的現象越發顯著。雲合資料統計,坐擁楊幂和陳偉霆兩大“流量”的《斛珠夫人》,其正片有效播放量僅有17.21億;被觀衆給予厚望的趙麗穎和新晉流量王一部落客演的《有翡》,2021年正片有效播放量也僅有23.12億;而2021年播放量排行第一的《贅婿》的播放量則有48.49億,是這兩部劇播放量的一倍還多。

流量和戲骨,都扛不起收視率

來源/《贅婿》官方微網誌

不僅收視口碑不如預期,兩部劇的讨論度也大不如主演們的前作。

不僅初代流量在劇集市場“過氣”了,連新晉的流量小花和小生們也難保自己在影視劇市場的收視水準。2020年靠《傳聞中的陳芊芊》小爆之後,趙露思在2021年的《國子監來了個女弟子》中又背上了演技模式化、不如《長歌行》女配角色的差評。

《東宮》走紅的陳星旭和彭曉冉,分别在《一見傾心》和《君九齡》中貢獻了大失水準的演技,而槽點滿滿的劇情和制作,也分分鐘打消了觀衆因為演員追劇的熱情。《山河令》後成為新晉流量的龔俊,也面臨了《你好,火焰藍》和《沉睡花園》的“兩連撲”。

當然,劇集播出情況不如預期不全是主演的鍋,和劇集本身的品質關系也很大。但問題是,以往流量明星還能靠自身話題度為劇集保證收視基本盤,粉絲也能幫劇刷資料和熱度,而如今這些統統失靈。當“資料造假”的遮羞布被扯下,爛劇的頹勢顯露無疑。

同時,劇集市場使用流量的弊端,在2021年也越發凸顯。在影視評論人栗場看來,當一部劇使用了頂流,這部劇的劇情是否精彩、人物塑造是否飽滿、技術層面表現如何、社會議題有否呈現……都不再是探讨的重點,所有評論最終的落腳點,一定是頂流的表現。

“無論評價的初衷是什麼,對頂流的評價成了分界點。誇贊可能會被打成粉絲或水軍,批評則是黑子或收黑錢。”栗小姐表示。

此前《風起洛陽》和《誰是兇手》,就曾因為參演演員分别有王一博和趙麗穎,在播出前或演員出場前在豆瓣上得到大批兩極分化的一星差評或五星好評。

這樣的深度割裂不僅發生在豆瓣,還有微網誌、B站、知乎等一切能看到評價的社交平台。在栗小姐看來,這徹底幹擾了所有正常看劇的觀衆,大家無法得到正常的評論參考,也無法參與到不偏頗的探讨中去。

“戲骨”保證不了收視率

從流量時代開始,為了堵住觀衆口中“流量明星演技差、劇難看”的槽點,頂級大制作越發熱衷于流量明星作主演來吸引話題和收視,搭配中生代演員或“老戲骨”來彌補演技和口碑缺陷的模式。

而如今,這種模式也逐漸被觀衆看透,“流量+戲骨”的搭配,反而會讓流量明星們本就不“富裕”的演技,在演技派的“吊打”下更加雪上加霜。觀衆瑤瑤告訴燃财經,“《掃黑風暴》我雖然追完了全集,但是每次看到張藝興、江疏影和孫紅雷等演員對戲的時候,演技對比之慘烈,常常讓我在情節裡‘跳進跳出’,來回出戲。”

這也讓“将市場還給演技派演員”的呼聲越發高漲,但是中生代演員或所謂的“老戲骨”真的扛得起收視嗎?在如今的影視劇市場上也要打一個問号。

曾經,影視劇市場上一直有“男靳東女孫俪”的說法,此前兩位演員也分别在各自的領域一騎絕塵,屬于絕對的“扛劇王者”。

靳東曾憑《我的前半生》《戀愛先生》《精英律師》《如果歲月可回頭》四部作品,連續4年跻身年度收視率Top 5,其中包括一部年冠。孫俪則是在5年的時間裡帶來了三部年度收視率Top 5的作品,其中《那年花開月正圓》《安家》平均收視率破2,他們都屬于站在巅峰的演員。但在2021年,他們卻紛紛遭遇了“滑鐵盧”。

孫俪主演的《理想之城》在央視電視劇頻道取得的首播收視率僅有0.5524%,社交媒體上的讨論也寥寥,對比此前《安家》破2的收視率和極高的話題度,可謂收視慘淡;靳東主演的《突圍》也面臨了首播單台收視僅有0.3,播出過半才破1的尴尬境地。

不僅是他們,其他中生代實力派演員也面臨着“扛不起劇”的尴尬。章子怡影後“下凡”的《上陽賦》也辜負了觀衆期待,口碑收視雙撲;潘粵明、張雨绮也救不了《雲南蟲谷》的口碑斷崖式滑坡後的播放量;倍受期待的段奕宏、郝蕾等演技派雲集的《八角亭迷霧》也因并不懸疑的劇情,播放量慘淡;衆星雲集、編劇靠譜的《雪中悍刀行》,也因武戲的“拉胯”,沒有引起想象中的熱度。

流量和戲骨,都扛不起收視率

來源/《雪中悍刀行》官方微網誌

雖然這些演員在劇中都貢獻了可圈可點的演技,但事實證明,演員的“抗劇能力”源于自身的國民度、美譽度和觀衆緣,但對作品的加成作用,僅限于吸引部分觀衆的關注,也就是決定一部劇的“收視下限”。如果劇集本身存在問題,哪怕是曾經的收視年冠演員、公認的演技派、亦或是影帝影後,也無法憑借一己之力“逆天改命”,拯救一部劇的收視率和網播量。

而在影視劇中“鑲邊”的老戲骨們,則更難以扛起收視大旗了。一方面現在市場上少有以中老年為主要視角的影視作品,想要精品爆款就更難了;另一方面,老戲骨擔任主角,則讓劇方面臨投資和宣發難題。老戲骨沒有粉絲、流量和話題度,不僅難拉投資,在劇集播出後的冷啟動宣發也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和成本。

栗小姐表示,品牌商冠名贊助的決定因素,是流量和知名度。是以,比起思考“頂流是否符合劇集調性”、“會不會讓路人産生反感”、“演技拉垮被群嘲怎麼辦”、“頂流團隊多半會幹預創作怎麼處理”,劇集主創更迫切要解決的,是生存問題。

“在他們看來,項目能立項,能盡可能拿到更多的投資,能早早獲得品牌商的青睐,比什麼都重要。”

内容為王才是核心

雖然2021年整體缺少現象級的大爆款劇,但也出現了一些驚喜,成為“小而美”爆發年。

有不少低成本、無流量、無知名IP的“三無”作品,成了年度黑馬。而這些小成本劇,比如美劇風格的《愛很美味》、有日劇味道的《突如其來的假期》等,不僅在類型和題材上有了很多創新,其影像視覺和叙事節奏也實作了風格化改變。

這些小而美的劇集,都通過強調個體的感受與價值觀的輸出,與當下年輕使用者達成深度共鳴。例如《我在他鄉挺好的》裡對北漂工作生活相對現實的描述,《禦賜小仵作》裡對女性彼此欣賞成全的刻畫,《我的巴比倫戀人》對性欲望和性幻想的诠釋,《司藤》裡對“女強男弱”人設形象和CP關系的塑造等。

流量和戲骨,都扛不起收視率

來源/《司藤》官方微網誌

影視劇市場年度黑馬的出現,背後的核心是“内容為王”。霍爾果斯厚海文化制片人高森浩表示,内容好壞與否觀衆心中是有一杆秤的,市面上的低分劇不一定都是糊弄觀衆的作品,但爆款劇基本上沒有靠“糊弄”就能做出來的,這和高票房電影是一個概念。

也是以,這些劇中雖然沒有頂流明星或被視為抗劇主力的中生代演員出演,也依然憑借着紮實的劇本和用心的制作在2021的劇集市場中留下了“姓名”。

不過,在大腦天宮創始人翦以玟看來,流量演員也不絕對都是原罪,片方的初衷和态度才是成品品質的關鍵。如果是劇情需要年輕演員出演,那麼挑選合适角色的流量演員無可厚非;但如果片方為了流量演員的粉絲,将精力和錢都花在了請流量上,最終導緻沒錢制作,或者時間随着演員跑,不預留充分的時間去籌備創作,最終也隻能導緻各方為這一非理性的行為買單。

對此,翦以玟也表示,她感覺現在大家越來越多将心思放到作品品質上,無論是片方還是平台,都在稍微趨于回歸理性了,這對于整個行業來說都是一件好事情。對于内容創作者而言,隻要劇本做得紮實,就一定可以吸引到更多更好的演員,平台也可能更願意花時間來看你的文本,也更有可能投入制作。

此外,一部精品作品,不僅僅依靠的是演員或是劇本,在高森浩看來,整個制作團隊的合作非常重要,一個人或者一部分人并不能扛起一部劇的全部。一部劇的投入成本是有限的,在有限的預算下,把控項目平衡非常重要,也就是通俗意義上的“木桶原理”。

短視訊競争所帶來的對下沉市場無底線的迎合、監管環境與輿論環境的雙重嚴苛化、觀衆審美的嚴重割裂……經曆了2021年的風雨之後,悲觀的情緒幾乎籠罩在每個影視從業者的心頭。盡管如此,在栗小姐看來,比起2015、2016年的“一垮到底”,2021年确實呈現出一些災後重建的迹象。

此外,2022年,開年爆款的《開端》、騰訊視訊短劇《大媽的世界》、高口碑的體育劇《超越》等,都一定程度引發了不同範圍的讨論,也為影視行業帶來了新氣象。未來,禁锢影視行業的創作思維和形式或許都将發生變化,長短、品類、風格不再是區隔,行業也有可能找到更多新出路。

參考資料:

《我們總結了5年的收視資料,發現了真正的扛劇王者》,來源:Data ENT數娛

《流量明星消亡史》,來源:明星資本論

《内憂+外患,視訊網站新出路在哪?》,來源:河豚影視檔案

*題圖來源于電視劇《開端》官方微網誌。

*文中栗小姐、瑤瑤為化名。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資訊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