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喀琉斯
1950年志願軍剛剛入朝時,盡管調集了炮1師、2師、8師等炮兵力量,但當時大陸并沒有具備制造大口徑重炮的能力,這些炮兵裝備基本都是繳獲的“萬國造”火炮。和美軍完備的炮兵部隊有着巨大的差距。比如在第一次戰役期間,我軍隻打了1400餘發炮彈,而聯軍的一次正常的普通戰鬥就能傾瀉上萬發炮彈,兩軍火力水準相差實在太懸殊。

(一)向“老大哥”求援,但并非免費的,武器半價優惠賣
因為新中國百廢待興,國力有限,實在是無法在短時間内建起堪用的炮兵部隊。這和擁有絕對火力優勢的美軍作戰,是十分緻命的短闆。
11月7日,在志願軍第一次戰役結束後,新中國立刻向蘇聯尋求幫助,請蘇聯最好能提供36個蘇式步兵師的現代化裝備。對于中國方面的請求,斯大林基于蘇聯自身利益的考慮,表示全盤接受,可以提供中國需要的裝備數量。
輕裝備在1951年1月開始傳遞。到了2月,斯大林一共訓示前線儲存三個師的蘇式裝備,以讓部隊休整時換裝。
但這些援助并非是免費的。1951年2月1日,中蘇簽訂了《中蘇軍事貸款協定》,該協定明确:蘇聯向中國提供12.35億盧布的貸款,可以購買蘇聯的武器彈藥和相關配套。但是考慮大家同是紅色陣營的成員,中國為了幫助中朝作戰,所有武器訂單全部以半價優惠售賣,另外,鐵路器材的訂單以七五折付款。
志願軍擁有的大口徑火炮,蘇制152毫米榴彈炮
到了3月,我軍的炮兵裝備得到了大幅度的加強,一共擁有了3個火箭炮團,1個戰防炮師,1個122榴彈炮團和3個野戰高炮師的蘇式裝備。
蘇聯援助物資運往前線
在第四次戰役發起前夕,蘇式輕武器開始正式發到志願軍的手中,3兵團和13兵團以及9兵團基本完成了輕裝備的蘇式裝備換裝,換裝蘇式武器的部隊在之後的第四次戰役中爆發出了新的戰鬥力。
到1951年底,志願軍部隊輕武器基本換裝完成。志願軍共計35個師,全面換裝蘇械裝備,共204307件,另外11軍、16軍、66軍還接收了468門各型火炮。
火力猛而輕巧的蘇聯波波沙-41沖鋒槍,很受志願軍歡迎
蘇式武器進入志願軍裝備序列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往我軍裝備萬國牌裝備,不同的武器使用不同口徑的彈藥,使彈藥保障配給很困難。統一換裝蘇式裝備後,武器彈藥可統一配給,緩解了供應難題。
另一方面,較為新式的蘇式武器,增強了我軍的作戰信心,減少了和美軍的武器火力差距。讓志願軍的戰鬥力大幅度提升。
除了援助武器以外,還有一件被人們經常忽視的重要裝備,那就是汽車。
現代化戰争對後勤保障的要求極高,彈藥糧食都需要汽車運輸。即使武器再先進,都需要源源不斷的彈藥供給才能維持作戰。
入朝半年後,我軍的汽車損失數量高達3000餘輛,但當時大陸幾乎還沒有自産汽車的能力,無力補充。後勤運輸線告急,為此,總理向斯大林緊急求援,懇請斯大林先下令借用蘇軍旅順基地的500台舊汽車,并向蘇聯購買後續的新汽車。
汽車兵是志願軍傷亡率最高的兵種之一
在1950年11月5日,總理與蘇聯軍事顧問紮哈羅夫會談時,催促蘇方最好能在11月内将中國所購買的第一批新汽車運到,總理說:“汽車損失嚴重,大陸無力補充,故現時汽車第一,坦克和大炮都可以放到汽車後運來的。”
此後,蘇聯生産的汽車源源不斷地送到前線,僅1950年就達到5000輛,1951年大陸又提出購買12,000輛,到戰争結束時,全軍擁有各種汽車71,000輛,正因為擁有了這些汽車,才緩解了志願軍後勤運輸的困難。
(二)二手貨?志願軍反映,蘇援武器大多是二戰用過的,刷一層漆就了事
雖然表面看起來,蘇聯非常慷慨大方地援助了新中國武器裝備,但實際上,蘇聯人卻在裝備品質上動起了小心思。
蘇聯援助了大量DP-27輕機槍,不過志願軍反映這種槍火力猛,但在運動戰時非常笨重,隻适合陣地防禦
據前線志願軍反映,蘇聯援助的大部分武器幾乎都是二戰期間使用過的,有很多武器磨損十分嚴重,但蘇聯方面的做法僅僅是刷一層漆就了事。這讓不少武器在作戰中出現故障,比如步槍拉不動栓,沖鋒槍打着打着就卡殼,這樣的事屢見不鮮。
甚至,有些高炮部隊通過武器上的銘文發現有些裝備居然是1931年出廠的,蘇方用了20多年的武器還敢送來,确實是不夠道地。
但要說明的是,1951年蘇聯又向中國提供了60個重型師的裝備,這些裝備幾乎是專為大陸建設國土防禦部隊而造的,嶄新出廠,并不是二戰的剩餘物資。
(三)火力進步,可和美軍一戰,美軍驚訝:這是志願軍火力最為兇猛的一次!
雖然很多蘇式武器是使用過的舊貨,但總體堪用,對志願軍的戰鬥力仍然有顯著性的提升。在抗美援朝中後期,我軍大口徑重炮的裝備量已經達到1400餘門。和美軍打一場同規模的炮戰,已經可以一搏了。
上甘嶺戰役中的喀秋莎火箭炮,曾經一次消滅美軍一個營的兵力
在1952年秋的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共投入美蘇類型的重炮185門。和美軍的炮兵部隊展開了一次大規模的炮戰。美軍一天發射了1.8萬發炮彈,志願軍炮兵就有能力回敬同等數量的炮彈。在整個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共發射各類炮彈35萬餘發,取得了炮戰殲敵占總殲敵人數一半以上的紀錄,有力地壓制了聯軍的進攻,支援了上甘嶺陣地的步兵部隊。美軍驚訝:這是志願軍火力最為兇猛的一次!
在1953年夏季的金城戰役中,志願軍的火力再次到達了新的高度。
金城戰役,志願軍可以像蘇軍一樣用大炮覆寫敵人的陣地,再讓步兵在坦克掩護下沖鋒
在戰役發起當天,志願軍集結大小火炮共1100餘門,在半個小時内向韓僞軍的陣地傾瀉了1,900噸的炮彈,韓僞軍地面工事30%被摧毀,傷亡過半,我軍步兵在炮兵幫助下,僅一個小時就全面突破韓僞軍陣地。而後,聯軍的反撲也有40%是被我軍火炮擊退的。在整個金城戰役中,志願軍炮兵共消耗炮彈1.9萬噸,相當于志願軍第一次至第五次戰役消耗的總量的2.2倍。此時的志願軍炮兵部隊,已從過去彈藥都舍不得打,變成可以和美軍扳手腕了。
從1950年到1953年,志願軍從無到有,在朝戰的大熔爐裡完成了多兵種成體系化的建設,志願軍越打越強,讓美軍的火力優勢逐漸失效。自知勝利無望的美國人不得不放棄幻想,無奈地在停戰協定上簽字。
【深耕戰争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