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對話拍攝谷愛淩蘇翊鳴紀錄片的導演:他們家庭教育都很有特點

作者:南方都市報

北京冬奧會上,17歲的蘇翊鳴和18歲的谷愛淩驚豔登場,相繼在男子單闆滑雪和女子自由式滑雪項目中,為中國體育代表團創造了曆史性突破。此後,一部拍攝于2017年的紀錄片《少年志》在網絡上引起大量轉發。片中,年僅十三四歲的蘇翊鳴和谷愛淩一起訓練,交流生活日常。實際上,他們一個玩單闆,一個玩雙闆,原本屬于不同的滑雪圈,正是這次拍攝讓他們彼此熟識,締結下了令人稱羨的“神仙友誼”。

在蘇翊鳴和谷愛淩分别奪銀摘金之後,該片導演張紹波接受了南都、N視訊記者的采訪。他介紹,當年之是以籌拍《少年志》這部紀錄片,不僅是因為兩個孩子的優秀,還因為注意到了他們“很有特點”的家庭教育。張紹波不認為他們如今的成功,可以簡單用一句“家裡有錢培養”來概括,其中還有許多值得思考、借鑒之處,“在中國,能承擔得起這筆訓練費用的家庭很多,但為什麼隻有一個蘇翊鳴,隻有一個谷愛淩呢?”

對話拍攝谷愛淩蘇翊鳴紀錄片的導演:他們家庭教育都很有特點

張紹波作品《少年志》中,13歲的蘇翊鳴與14歲的谷愛淩。

【對話張紹波】

谷愛淩母親曾告訴女兒不要做“完人”

南都:《少年志》拍攝于2017年,當時你找到兩位少年的契機是什麼?

張紹波:我在2016年就給谷愛淩做過一個小的紀錄片,是我自制的一個叫《滑雪人·悟》的專題裡的一集,那個時候跟她們一家相識了。然後在2017年,國内有一個滑雪平台GOSKI簽了她和蘇翊鳴做形象代言人,他們的老闆跟我說,這兩個孩子很優秀,我們是不是拍一下他們?因為當時他們都還小,我是在跟他們父母的溝通中,發現他們的家庭教育是很有特點的,是以就決定以紀錄片的形式去做,其實這個片子是關于這兩個家庭和他們的家庭教育。

南都:你說他們的家教“很有特點”,是指?

張紹波:這兩個家庭的教育理念,包括父母的觀念,如果單拿出一個點來看,能做到的家庭可能并不少,但是能同時做到的就很少見了。

對話拍攝谷愛淩蘇翊鳴紀錄片的導演:他們家庭教育都很有特點

比如谷愛淩的媽媽谷燕,在我們拍攝時,她提到的一個觀點讓我記憶非常深刻,就是她告訴谷愛淩不要去做“完人”。像我作為“80後”,小的時候如果不考個100分,考不了全年級第一,家裡都會有人去說你的,對不對?但是谷愛淩的媽媽從來不會給她這種壓力,一直給她灌輸就是“人無完人”,如果你喜歡這一項運動,你盡力做就好了,不會要求你必須取得多好的成績。做得優秀當然好了,但隻要你自己覺得快樂,很喜歡、很享受,那也是沒有問題的。

南都:在《少年志》中,14歲的谷愛淩說,她母親每周末駕車8小時帶她去滑雪。不少網友覺得,這是一種很“奢侈”,或者說很另類的選擇。

張紹波:谷愛淩的成功,跟她媽媽有非常大的關系。在她整個成長過程中,包括去做一些決定啊,日複一日的陪伴、鼓勵等,她的媽媽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今天你看到的是谷愛淩一個人的成功,其實是她的整個家庭的成功。

對話拍攝谷愛淩蘇翊鳴紀錄片的導演:他們家庭教育都很有特點

南都:對于很多家長來說,可能不會拿出這麼大塊的時間帶着孩子去運動,尤其是在自己的孩子還沒有确定成為職業運動員的時候。

張紹波:我覺得這是“以目的為導向”的思維方式。對當下的一些家長來說,一旦确定一個“目标”,比如希望孩子在訓練中取得什麼樣的成績,希望他們中、聯考能加分,希望他們未來可以走這個專長,就會全身心地把時間、精力、金錢投到這上面了。但對于谷愛淩的母親來講,她不可能在谷愛淩3歲、5歲的時候就預測她以後會成為世界冠軍,對吧?隻是說看到孩子喜歡,母親願意花這麼多時間、精力去帶着她玩,去培養她,我覺得這個出發點就不同了。

蘇翊鳴母親曾在孩子病床邊鼓勵他堅持

南都:蘇翊鳴在成長中一直面臨着演戲和滑雪之間的取舍。他小時候因為會滑雪被徐克選中,拍攝了院線大片,曾經夢想着考中戲,現在我們知道,他還是選擇成為一名滑雪運動員。2017年你拍攝他的時候,他已經有這種傾向了嗎?

張紹波:我講實話,我拍的時候一度認為他更有可能向童星、演藝這方面去發展。因為運動員這條道路很苦,就算天賦再高,也必須得經過很辛苦的訓練,各種損傷甚至是家常便飯,這真的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得住的。是以說如果讓當時的我來想,我覺得他走演藝的道路會更順暢,他的滑雪技能還能成為一種加持。但是最終他選擇成為滑雪運動員,我是非常佩服的。隻有你玩過這個東西,你才能知道這項運動沒有那麼容易。

對話拍攝谷愛淩蘇翊鳴紀錄片的導演:他們家庭教育都很有特點

蘇翊鳴參演徐克執導的院線電影《智取威虎山》。

南都:他的這種選擇可能也跟母親的引導有關系。片中有一段采訪就是,蘇翊鳴的母親鼓勵他不要放棄滑雪。

張紹波:我對蘇翊鳴的媽媽李蕾印象深刻的一點就是,蘇翊鳴曾經在雪場上發生了骨折,對小孩來講,算是受了比較嚴重的傷。如果是一般的父母,不要說看着孩子受傷了,就連讓孩子去從事一些有風險的運動,都不一定願意,對不對?但是蘇翊鳴的媽媽就在他的病床邊跟他說,我們不能放棄呀,我們吃了很多的苦,也受了傷,而且你還很喜歡,是以好了之後你要振作起來,不要因為(受傷)這件事情改變你。這種鼓勵是非常正面、積極的。

對話拍攝谷愛淩蘇翊鳴紀錄片的導演:他們家庭教育都很有特點

蘇翊鳴在雪場受傷後,母親李蕾希望他不要退縮。

南都:為什麼蘇翊鳴的母親會這麼鼓勵他堅持體育道路呢?是她自己的執念?

張紹波:我覺得這不是他母親的執念。這兩個孩子(包括谷愛淩)的訓練都是很科學的,是一步一步走過來、一邊走一邊看的。

南都:時隔近5年回想,當時給他們拍紀錄片的時候,你能預見到他們會有摘金、摘銀的一天嗎?

張紹波:我很早以前就認為谷愛淩是有奪冠實力的,畢竟她從青少年時期到參加成人組的階段,一直都是各個比賽獎牌的有力競争者。但對于蘇翊鳴,其實不要說2017年了,就算是一年前,我會認可他是目前中國自由式滑雪單闆實力最強的,但是究竟能不能強到跟世界一線選手去争獎牌,我都存疑。因為我們中國的單闆是弱項,在之前的冬奧會上還沒有拿過獎牌的,我們跟歐美、日本那些具有先發優勢的國家之間差距非常大,可以說是有一道鴻溝。直到他去年完成“1980”(内轉空翻1980°動作)創造曆史的時候,我們大家才突然發現,有一個中國選手已經站到了這個高度上。

我看到很多人在我的視訊評論區說,這是因為蘇翊鳴“家裡有錢”等等。當然,但凡想培養孩子玩這項運動的,家庭生活條件應該不差。但在中國,比蘇翊鳴、谷愛淩的家庭有錢的,或者說能承擔得起這筆訓練費用的有很多,為什麼隻有一個蘇翊鳴,隻有一個谷愛淩呢?其實除了有天賦,他們付出的努力絕對比大家能想象到的還要更多。

國内送孩子學習滑雪的家庭越來越多

南都:谷愛淩和蘇翊鳴的成長背景可以說是有同有異,谷愛淩平時在美國生活,蘇翊鳴則是接受了中式教育。通過《少年志》的拍攝,兩個少年之間會産生一些交流和碰撞嗎?

張紹波:其實他們兩個能遇到的機會并不算多,因為單闆和雙闆本來就是兩個相對獨立的圈子,平時去訓練的場地、教練和階段都是有差别的,而且他們都還在上學,是以并不是說兩個人天天在一塊訓練。但當時他們見面之後,确實很快就熟了,都對對方充滿好奇,會互相問一些問題。比如說蘇翊鳴會好奇,“谷愛淩,你在國外是怎麼生活的?你喜歡玩什麼?”谷愛淩也會問一些類似的問題。兩個孩子在拍攝場地還是有不少交流的,片子中拍到了一小部分。

南都:這兩個家庭的教育方式也形成了一組對照,你作為導演和記錄者,能否分享一些在這方面的觀察與思考?

張紹波:我跟谷愛淩、蘇翊鳴的母親分别聊過,拍完片子大家一起吃飯的時候,也都會聊到孩子的教育。我覺得兩位母親都很堅持一點,就是雖然孩子是往競技體育方面發展,但他們的文化課、正常的這種知識的學習不能落下。谷愛淩後來考上了斯坦福大學,這就是她的家庭教育的一個結果。蘇翊鳴比谷愛淩小,還沒有到升學的時候,但是蘇翊鳴的媽媽也說,訓練之餘如果真的落下課了,一定會想辦法讓老師給他補回來。這一點上,跟我們很多的傳統項目、傳統的運動員非常專注于訓練,是有一定差别的。

南都:你除了是一名導演,本身也是玩了十多年滑雪的“雪友”。我注意到你在北京冬奧會第一個比賽日發了一段視訊說,“冬奧會後,自由式滑雪一定會遍地開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句感慨?

張紹波:這也是一個發展的必然過程。像我在2012年剛接觸滑雪的時候,雪場上10個人裡邊也就是一兩個人玩單闆,其餘的人都是在玩雙闆。但是從2015年北京申辦冬奧會成功之後,能明顯感覺到滑單闆的人數逐年增多。一方面是因為冬奧的契機,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之前十年的積累,我們國内已經有了一定數量的資深單闆滑雪愛好者,他們可以去傳授和帶動更多人。是以這時候有了更好的環境,這種運動就可以迅速生長起來。

對話拍攝谷愛淩蘇翊鳴紀錄片的導演:他們家庭教育都很有特點

在雪場拍攝的張紹波。

現在國内的年輕人更多的願意選擇玩單闆了,覺得單闆(比雙闆)更酷,更厲害。但對于我來講,玩了這麼長時間單闆滑雪,已經知道自己的“上限”在哪了,對這項運動的興趣就會随之降低。但自由式滑雪不一樣,它有很多你可以選擇去玩、去練的東西,隻是門檻相對也會更高一些,需要你付出的努力更多一些。像歐美那些有百年滑雪史的國家,現在它們的自由式滑雪就發展得非常好,相信我們國内也會如此。

對話拍攝谷愛淩蘇翊鳴紀錄片的導演:他們家庭教育都很有特點

除了是一名導演,張紹波也是資深的單闆滑雪愛好者。

南都:在過去我們沒有非常濃郁的街頭文化、“酷”的文化。

張紹波:文化氛圍還是不一樣的。我們大部分滑雪的人都認為,在這方面我們國家的滑手跟國外的高水準運動員之間的差距,不是短時間所能跨越的。但是這一次蘇翊鳴就做到了,我覺得他很厲害。

南都:根據你的觀察,近幾年随着冰雪運動在國内的普及,送孩子學習滑雪的家庭是不是也越來越多?

張紹波:我覺得現在我們國内的很多家庭也很注重小孩在這方面的培養,讓孩子喜歡滑雪。家長會抽出時間、精力,給孩子請教練,陪他們去練、去玩,從心态上來講,很多已經跟谷愛淩、蘇翊鳴家長的這種心态慢慢接近了。

可預見的未來就是,随着大衆整體水準的不斷提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滑得更好,包括女生。

出品:南都即時

采寫:南都記者 侯婧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