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何總覺得鏡頭下的自己沒有鏡子裡的美

作者:光明網

心理詞彙

剛去過"五一節"小長假,想必很多人都出去玩了。在旅行的路上,我忍不住拍照。但當我們歡快地看着照片時,我們可能會驚訝地發現,自己在網上的清晰"價值",在照片中顯得格外尴尬,甚至有點醜。

那麼,為什麼我們看到自己與照片不同呢?為什麼我們通常比照片更能看到鏡子裡的自己?我們的真正價值是什麼?

最奇怪的人是他自己的臉

首先,從成像原理來看,因為鏡子遵循光反射的原理,是以在清晰度上最接近人眼成像。另外,由于人們習慣于照鏡子,他們幾乎可以下意識地調整自己與鏡子的角度和距離,使自己的圖像在鏡子中達到最佳的圖像效果。

與照鏡子不同,通常很難通過拍照進行這種微調,特别是對于照片。攝影技術毋庸置疑,師傅和小白的技術大相徑庭。此外,鏡頭、對焦系統、傳感器、分辨率,甚至角度、光線等都會影響拍攝品質。一台普通的單反相機,像素通常在2000萬左右,而人眼的像素是數億,是以成像的清晰度根本不在尺度上。這些因素共同使照片更加"失真"。

除了上述客觀因素外,心理因素也容易造成照片"失真"。

在一項社會心理學實驗中,研究人員為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的一群女學生拍照,并模仿了她們。當女孩們看到經過後期處理的照片和原始照片時,他們都說他們更喜歡鏡像照片。然而,女孩們的好朋友看到了照片,并認為真實版本看起來更好。

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早上刷牙時,确認自己的外表,"照鏡子"是我們形成身體自我意識的重要途徑,是以我們最習慣于在鏡子裡看到自己。我不知道,基于平面鏡的成像原理,鏡子裡的圖像實際上是倒置的,是以我們在鏡子裡看到的,總是左右臉之後的色調。而拍攝的照片,以及其他人的眼睛,你,不是通過左右面對面的。

此外,由于我們在照片中看到的自我形象與存儲在大腦中的自我形象是颠倒過來的,這是在大腦中最常見的,是以當我們看到自己的照片時,我們不禁将自己在大腦中與照片中的人進行比較。這種差異在我們内心産生了一種不和諧的感覺,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第一次看到照片時會有點不舒服。而且這種感覺不會在人身邊,因為照片中的圖像與平常的眼睛是一緻的。

反複的"暴露"可以永遠持續下去

人們更喜歡鏡子裡自己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們長期存在的感受。大量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反複接觸新的刺激(無論是無意義的音節、漢字、音樂片段,還是人臉)可以增加人們對它們的相似性,這就是心理暴露效應。

外國研究人員已經證明了這種效應。在實驗中,受試者被要求一遍又一遍地檢視10張随機選擇的女性照片,然後從業人員給他們10張女性的照片,将20張照片放在一起,并要求受試者對她們的偏好進行評分。在此期間,研究人員記錄了受試者的面部肌肉和腦電反應。研究人員确定,受試者更喜歡他們之前在檢視前10張女性照片時認識的10名女性中的那些,并且她們的面部肌肉活動比他們檢視最後10張女性照片時要高得多。研究表明,我們更喜歡我們見過很多次的面孔,而不是不熟悉的面孔。這不僅适用于陌生人的臉,也适用于我們自己的面孔。

在進化中,"熟悉"對于個體的生存至關重要,因為"不熟悉"往往預示着風險,是以當我們在照片中看到左右、不太熟悉的自我時,我們都覺得有點奇怪。但是,如果你經常拍照,經常看自己的照片,并不斷在大腦中"暴露"自己的照片。然後,這種陌生感會逐漸消失,你甚至會發現照片的魅力。

人類更喜歡"當機的臉"而不是"移動的面孔"

有時我們可能會對某人說:"你看起來比照片更漂亮。"聽衆可能認為這是一種恭維,不會認真對待它,但這可能是真的,因為人們更喜歡動态圖像而不是靜态圖像。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當機的臉效應。

加州大學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實驗也證明了這種影響。研究人員向受試者展示了20個單人視訊(不同的人)和相應的視訊截圖,然後要求他們評估同一個人在視訊和靜止圖像中的表現。結果顯示,受試者普遍認為視訊中的人看起來比靜态視訊截圖更好。科學家推斷,這是因為人類天生就是通過三維動态資訊識别人臉的,而識别二維靜态圖像需要經過訓練才能學習,是以人們更喜歡動态圖像而不是真實的人,看起來比照片更好。(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朱傑)

來源:科學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