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春走基層】閩南語民俗專家黃印級解讀童謠裡南安特色過年習俗

【新春走基層】閩南語民俗專家黃印級解讀童謠裡南安特色過年習俗

黃印級說,有一首童謠生動記述了從大年初一到十五一系列南安等地春節民俗活動。受訪者供圖

東南網2月10日訊(本網記者 林先昌)“昨日是正月初九,在南安等閩南地區,敬天公是最盛行民俗之一,不僅如此,在東南亞一帶的閩南華僑也廣為盛行,敬奉的風俗和規格與閩南地區大緻一樣。”10日,南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代表、從事閩南語研究的民俗專家黃印級對記者如是說道,而今天初十就開始蒸糯米發酵做酒,故名‘阿酒生’。

“從農曆十二月十六尾牙一過,泉州人就開始了‘撣塵’過年的準備工作。有一首童謠生動記述了從大年初一到十五一系列南安等地春節民俗活動,以及人們生産活動和生活情景。” 黃印級說道,“初一場,初二場,初三老鼠娶新娘,初四神落天,初五舀肥(農事開始),初六叫更,初七擦完,初八完全(敬奉天公的龜粿發糕和五牲或三牲等供品全部做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阿酒生,十一請尕婿,十二倒去望(婦女再回娘家探望娘家人),十三吃飲糜配芥菜;十四結彩張燈、十五上元遊景(也有講: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圓)。”

黃印級是位退伍老兵,喜愛閩南文化,2012年出版《閩南語俗語》評為南安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後又繼續深入田間地頭搜集整理,于2017年編纂出版了一本3800餘條涵蓋勵志、家庭、工作、社會、歇後語和閩南農諺的《閩南俗語教學》,在廈門、泉州知名教授的指導下發明閩南語漢語拼音法友善讀者學習。該書刊印後,被國内外和台灣文化界的讀者喜愛和贊揚。

這首新年正月童謠,朗朗上口,押韻好記,通俗易懂,記錄了古代閩南人們春節期間民俗節慶活動的内容和流程以及春節期間他們的生活社交活動狀況,具有倡導勤奮敬業、人文關懷等。

他說道,這首童謠流傳版本各地略有差異,但是大體相同。“初一場,初二場,形容人們歡慶新春到來的熱烈場面。尤以“攻炮城”的鞭炮聲聲和“阿仙掼球”載歌載舞以及拔河圍觀的人群最為熱鬧。初三晚上,人們歡樂了兩天,累了困了睡大覺,厝宅周邊内外都是老鼠們的天下和運動場所,到處亂跑亂竄,就猶如它們在娶新娘的場面。是以閩南人戲稱‘初三老鼠娶新娘。’初五舀肥,初五當天,農戶開始挑肥澆菜;初六叫更,做生意合開店鋪和打工的人們開始出門經商勞作,初六就要早起開門迎客做生意。初七擦完,各家各戶重新打掃廳堂擦洗桌椅,準備‘天公生’,初八完全,初八人們宰殺雞鴨鵝魚,舂米磨面做粿蒸糕等。初九天公誕辰的供品是一年中最為豐盛的,全雞、全鴨、全鵝、全魚、雞蛋線面,最為敬重的要有豬頭和豬心、肺、肝等。有的家庭還備有“五果六齋”素食,時新柑橘等水果,也有挖來整株歸叢甘蔗擺放在桌子邊上,敬奉後全家人都啃甘蔗喻‘同甘’,‘倒吃甘蔗節節甜’。每盤供品上都放有小張紅紙以示吉祥,放供品的八仙桌子必須要用椅子墊高以示天公高高在上,桌子面向大門外,左邊三杯清茶、右邊三杯紅酒,兩邊紅蠟燭,子時過後開始點蠟燭拈香,依家庭輩分從大到小順序跪拜天公,祈求家庭幸福,平安吉祥和五谷豐登,生意興隆等,零點過即放鞭炮禮花。初十開始蒸糯米發酵做酒,故名‘阿酒生’。十四,結彩張燈,搭戲棚,準備鬧元宵;十五‘上元遊景’,正月十五也成為上元佳節,人們遊賞花燈流連忘返。

黃印級表示,随着科技進步和國内群眾生活水準日益提高,華僑和眷屬們原來的“寄番批”、“領番邊錢”過年習俗已逐漸變為利用電話、微信拜年,銀行彙兌業務和支援贊助家鄉各項慈善事業等所取代,時代在變,但不變的閩南人正月初一到十五喜慶熱鬧的氣氛和場面,不變的是人們愛國愛家鄉的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