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B站啊,就怕活成年輕人在彈幕裡罵的那種公司

B站啊,就怕活成年輕人在彈幕裡罵的那種公司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 降噪NoNoise,作者:阡陌,頭圖來自:IC photo

兩份聲明

“工作認真負責,為人和善,平時會用自己的 B 站賬戶分享養貓、做飯等日常生活,是一名優秀且可愛的同僚”。

在B站針對“員工猝死”事件的最新公告裡,已故稽核員“暮色木心”終于變回了一個曾經鮮活存在過的人。他有了具體的職務,“圖文稽核組的代組長”,有了春節值班情況,有了病發去世的大緻過程,也有了上述這些能證明他是他自己,一個獨一無二的人的特征。

B站啊,就怕活成年輕人在彈幕裡罵的那種公司

除此之外,B站為溝通和善後的混亂向“暮色木心”家屬表示了歉意,并宣布将增加招聘1000位稽核人員,加強關注稽核員工的身體健康等。

至少在文字表達上,這樣的溫情脈脈和承擔責任的态度,與第一份公告傳遞的味道就截然不同了。

那份短短四段的通告,重點資訊隻有一條:辟謠加班猝死。至于這位去世的員工,除了入職時間等基礎資訊,B站對他的具體描述隻有:“經内部考勤核查,他按照工作計劃正常上下班,工作時間為9:30~18:30,做五休二,在事發前一周内未存在加班等情況。”

潛台詞簡直太明确了:猝死,與加班無關。

B站啊,就怕活成年輕人在彈幕裡罵的那種公司

時隔一天,兩份公告,差别如此之大,是B站服用了強效生長素,一夜長大了嗎?

恐怕并沒有。

它也許隻是怕了。年輕人的輿論力量讓人害怕。員工猝死事件後,B站迅速被年輕人扣上了新标簽:流水線工廠、資本家。這是近兩年頻繁出現在B站彈幕區的詞語。年輕人熱衷于用它們來抨擊幾乎所有的大型商業公司,以劃清界線,表明立場。

B站啊,就怕活成年輕人在彈幕裡罵的那種公司
B站啊,就怕活成年輕人在彈幕裡罵的那種公司
B站啊,就怕活成年輕人在彈幕裡罵的那種公司

這次輪到了B站。

尤其是第一份冷冰冰的回應公告出爐後,這樣的聲音鋪天蓋地出現在微網誌、知乎等社交平台。B站,一下就從愛為年輕人花錢買版權的“礦業公司”,變成了冷酷無情的資本家。

讓這場輿論危機進一步加劇的,還有“稽核”。也許是猝死事件衍生了新的稽核規定,很多UP主發現,自己關于此事的視訊,一度無法在B站正常通過稽核。如今在B站搜尋,相關視訊也少得可憐,有人在評論區質問:

“這就是我所熱愛的B站?”

讓年輕人失望乃至仇視,這是B站要拼盡全力避免的處境。盡管B站這兩年的出圈行動風風火火,但歸根結底,年輕人才是它一切故事的根基。它不想、不敢也不能得罪年輕人。

從某種程度上,員工猝死之于B站的重要性,可能不亞于“魏則西事件”之于百度。因為兩者都看似隻是個例,追根溯源,卻都指向了兩家公司生存的根基:年輕人對B站的歸屬感和信任度、網際網路使用者對搜尋結果的信任度。

後者為此吃盡了苦頭,如果李彥宏能穿越回到2016年,他一定會拼盡全力,避免那則莆田系醫院廣告出現在魏則西的搜尋頁。

力量狂瀾的B站,隻是在避免重蹈覆轍罷了。

年輕人和工作

盡管這兩年B站營運的重點是多元化,是出圈,但年輕人始終是它的根基。從 B站這兩年推出的三部宣傳短片《後浪》《入海》《喜相逢》便可窺一二,這些名字連在一起讀就是“後浪入海喜相逢”。

B站期待的是更加多元,帶着後浪們彙入更加寬廣的大海。注意,“後浪”是這個故事永恒的重點。畢竟,如果失去了“後浪”,B站在大海裡,也是浪不起來的。

在員工猝死事件之前,B站還有很多煩惱。

比如連年擴大的虧損,從2018年到2020年間,這個數字依次為5.6億、13億和30.5億,2021年注定也好不了,前三季度的淨虧損已經達到47.1億元;

比如斷崖式下跌的股價,相比去年6月,B站股價已經跌去75%,市值蒸發超過3000億港元;

比如遲遲看不到進展的遊戲業務和投資業務——第一批看B站的年輕人早就步入社會了,B站還沒想好怎麼掙他們的錢;

比如越來越被唱衰的中視訊模式。廣告植入、電商直播,短視訊的商業化已經風生水起,但以B站為代表的中視訊還在渾水裡摸石頭。UP主為恰飯而發愁,廣告主也沒找到如何在B站解決投産比的問題;

比如UGC模式暗藏的風險。就在2022年,B站就先後陷入兩場危機,先是被網友爆料,B站存在不少疑似破解公開場所攝像頭後獲得的監控視訊,随後,山東日照一位醫生直播婦科手術片段,引來警方幹涉;

……

這些煩惱,有些是過去長期以來積累而至的,有些是當下特有的困境。但在這次風波面前,它們都變成了配角。因為,這件麻煩事如果沒處理好,B站的“血汗工廠”“資本家”标簽,隻會在年輕人的一遍遍重複中,越來越深。

“富士康”式的流水線工作,原本就是網際網路公司的組成部分。它隻是平時不被看見罷了。

“他們就像是數字内容的看門人,像晚上出來工作的影子勞動力一樣清理動态消息,在真正有價值的員工回家休息時,他們開始打掃地闆。這不是一個好看的畫面。這種清理可能會令人痛苦,因為每天都要面對強奸、非法手術和沒完沒了的生殖器圖檔。”

在《Facebook:一個商業帝國的崛起與逆轉》一書中,作者引用了一位美國學者對Facebook 内容稽核人員的描述。

Facebook 在2009年就設定了稽核員的崗位,最初人數并不多,但 10 年後的2019年,已經1.5萬人分布在這個龐大網際網路世界的末端神經裡,如同工蟻一般,日以繼夜清除着數字垃圾。其中多數是外包人員。

在追求效率和增長的網際網路行業,Facebook 的做法很快被複制。

B站還在繼續擴張自己的内容稽核團隊。在最新的聲明中,它明确今年要增加招聘1000人,以減少稽核團隊的工作壓力,此外,還要加強關注稽核員工的身體健康,包括加強體檢,增設全天候的健康咨詢室等措施。

聽起來,這是為了“防患于未然”。但對于稽核本身的“糟糕”性質,B站這些努力的效果,恐怕是微乎其微。

“就問一句話:他們有時間去做健康咨詢嗎?落下的工作量誰來完成?”一位自稱是稽核員的微網誌網友,在一條關于B站“員工猝死”的資訊中說道。

B站自然沒有化解“最糟糕的工作”的能力。中國任何網際網路公司都沒有。AI 再聰明,人工内容稽核崗位在網際網路世界裡依然是剛需。因為沒有任何一家公司,能承擔其中顯而易見的風險。

但“後浪”們已經把它推到了這裡。問題無法解決,那就先表态吧——反正這也是很多年輕人解決問題的方式。于是,它在第二份聲明裡寫滿了“求生欲”,至少表現得無比真誠。

這樣的“真誠”,加上與家屬的溝通,乃至能被對方接受的賠償方案,這些動作之下,年輕員工猝死大機率會如同網際網路世界裡的多數熱點一樣,快速被新的熱點所覆寫。

B站不再被年輕人集體攻擊的唯一辦法,是不再重複犯錯,不再得罪年輕人。這幾乎很難實作。就在今天,B站又被送上了微網誌熱搜,最早爆料員工猝死事件的部落客再次爆料,稱自己收到了B站的律師函,正在準備應訴。B站用“真誠”制造的好感度,又在一夜之間敗光了。

風波還在繼續。不管是現在還是下一階段,服務好年輕人、出圈、賺錢,對于B站而言,就是個“不可能三角”。

隻能祝福B站,抓緊時間,好好發育吧。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 降噪NoNoise,作者:阡陌

本内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 [email protected]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