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鄭成功是#台灣小吃#的始祖】#海蛎煎#是閩南、台灣地區的特色小吃,在台灣它最早的名字叫“煎食追”,源于台南安平地區一帶

作者:符坤龍台灣

【鄭成功是#台灣小吃#的始祖】

#海蛎煎#是閩南、台灣地區的特色小吃,在台灣它最早的名字叫“煎食追”,源于台南安平地區一帶的傳統點心,當初以加水後的番薯粉漿包裹蚵仔、雞蛋、蔥、香菜等食材所煎成的餅狀物。

海蛎煎在台灣叫“#蚵仔煎#”,台灣的蚵仔煎做法略有不同,台灣蚵仔煎做法是将材料的番薯粉、水、韭菜事先調勻,并将甜辣醬、番茄醬、醬油膏、味噌、糖、水、太白粉調成醬汁備用。平底鍋放适量油,加鮮蚵,先将其煎至七分熟。再加入半碗材料 一起煎至凝固、呈透明狀。最後将一件好的"薄餅"翻過來放上雞蛋、青菜,将正反兩面煎熟,吃時淋上醬汁即可。台灣蚵仔煎配料不限于蒜,而可用韭菜或蔥米,也有以時蔬為配料者,醬料則有沙茶、咖哩、花生醬等。

海蛎煎的起源也與台灣有關系,民間傳聞,公元1661年時,荷蘭軍隊占領台南,鄭成功從鹿耳門率兵攻入,意欲收複失土,鄭軍勢如破竹大敗荷軍,荷軍在一怒之下,把米糧全都藏匿起來,鄭軍在缺糧之馀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将台灣特産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餅吃,填飽士兵的肚子,大大提升軍隊士氣,花費數個月的圍熱蘭遮城後,終于成功從荷蘭手中收複台灣。想不到竟流傳後世,蚵仔煎一直都是風靡全省的小吃。

台灣出版的《開台戰史.東西方首戰之勝》作者蘇國一書中還有這樣的描述:

「這日,鄭成功回營,大軍見主帥面無表情,再看看圍在他身邊的部屬們狀況,情況不妙,個個黑着臉,垂着肩,從整體語言透露出“又是無功而返的一天”。士兵們餓着肚子,,幾乎要崩潰。

鄭成功踏進營帳,還沒坐下,立刻吩咐手下,外出購買大量牡蛎。

所有人懵了。

光吃牡蛎,能飽嗎?買再多,有何用?幾萬人還是得餓着肚子,不是嗎!

看眼手下們的表情,鄭成功沒太理會,隻交代快點去辦!

經過幾天的視察,鄭成功發現台江内海盛産牡蛎,産量相當豐富,足以供大軍吃一陣子,單吃牡蛎,自然無法充饑,他從沒想讓大軍隻吃牡蛎。

牡蛎買回來了,軍隊裡起火地起火,準備的準備,面對大量牡蛎,沒人知道該從何下手,這時候,一聲沉穩的嗓音,從衆人背後傳來:“拿地瓜粉來!”

這喊着要地瓜粉的人,不是阿貓阿狗,正是高高在上的主帥!

一時間,所有人都愣住。主帥不當主帥,不坐陣指揮,改行當廚子,給大家做飯?這叫什麼事!

鄭成功不怎麼搭理無數雙質疑的眼睛,肥美的牡蛎丢上大鐵鍋,炒兩下,直到人能聞到鮮美的焦香味,紛紛圍過來看究竟,他不慌不忙,地瓜粉加水,到在鐵鍋上,一時間,香噴誘人的食物香氣撲鼻而來。

他不假他人之手,鄭成功親自料理完,吆喝一聲:“筷子”,立刻有人遞上筷子,他夾起一塊親自嘗了一口,細細咀嚼,味道還行!

筷子交給手下,鄭成功銳利的目光,緩緩掃向饑餓的将士們,最後指着還冒着食物香氣的鐵鍋,發話:“吃這個。”

這食物來頭不簡單,往後的經曆也不寒酸,幾百年後,榮登台灣閩南著名小吃前幾名:海蛎煎”」

當然,這是一個民間廣泛流傳的“傳說”,不過,鄭成功建議軍隊使用台灣南部沿海特産的牡蛎加番薯粉煎成餅來食用,并非全然不可信。

蕃薯原産于美洲,明萬曆年間因漳州海澄縣#月港#成為中國唯一合法的對外貿易港口,16世紀末蕃薯便由此傳入中國。1603年,陳第撰寫的《東番記》首次記錄了台灣番薯,而原籍海滄青礁村的開台第一人#顔思齊#,在1621年帶領閩南弟兄開發台灣的地點,雲林水林鄉水北村還有一個古地名叫做番薯寮,至今還是遍地種植蕃薯,還有媽祖廟名為蕃薯寮媽。

鄭成功在蕃薯傳入台灣60年後到達台灣,肯定會善用這個耐旱易生長的農作物作為軍隊糧食,加上今天台南、嘉義地區仍然是海蛎的盛産地,習慣閩南飲食的鄭成功,急中生智之下發明了海蛎煎的确有幾分真實性。

内容取自《海滄之旅-美食篇》

圖檔為台南市水仙宮市場的蚵仔煎小吃,一份台币60元。

【鄭成功是#台灣小吃#的始祖】#海蛎煎#是閩南、台灣地區的特色小吃,在台灣它最早的名字叫“煎食追”,源于台南安平地區一帶
【鄭成功是#台灣小吃#的始祖】#海蛎煎#是閩南、台灣地區的特色小吃,在台灣它最早的名字叫“煎食追”,源于台南安平地區一帶
【鄭成功是#台灣小吃#的始祖】#海蛎煎#是閩南、台灣地區的特色小吃,在台灣它最早的名字叫“煎食追”,源于台南安平地區一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