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記者 鄭芷南 許暢
一張普通的紅紙,巧手剪就世間美好。春節期間,齊秀芳的剪紙工藝品店裡人來人往,她新創作的虎年主題的剪紙作品受到人們的歡迎,生意十分紅火。8歲學習剪紙,40餘年不變的熱愛,原創作品幾千件,齊秀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剪紙這項民間工藝的魅力走進了更多人的心裡。近來,在創作虎年主題的剪紙之外,齊秀芳還和姐姐齊秀花一起創作了一批冬奧主題的作品,生動再現了單闆滑雪、自由式滑雪、冰壺、花樣滑冰等項目,受到人們喜愛。

外婆教的手藝
2022年2月8日,農曆正月初八。對齊秀芳等手藝人來說,春節基本上是不休息的,現在正是每年生意比較紅火的時刻之一。
濰坊市市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齊秀芳的店裡,展示最多的是剪紙。采訪的間隙裡,不時有遊客進店打聽剪紙作品的價錢,其中不少人會砍砍價,然後滿意地帶走自己看中的剪紙作品。
齊秀芳與姐姐齊秀花是當地有名的剪紙手工藝人,她們的剪紙手藝都是外婆教的。家庭環境的熏陶,加上個人的喜愛,齊秀芳8歲的時候開始随外婆學剪紙。46年後,剪紙已經陪伴齊秀芳走過半生。多年來,她與姐姐的名字,也共同因為剪紙而為更多人熟悉。
“一開始是學剪窗花。”齊秀芳對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記者說,當地剪紙有“四花”:窗花、牆花、棚頂花和喜花。十幾歲的時候,齊秀芳已經可以獨立起稿剪窗花。當時,“臨過年的時候,我和姐姐剪,母親就拿着去集上賣。5分錢一幅”,賣對聯、剪紙的沿街排成排,“一條街都是紅色的”。村裡人拿張紅紙來家裡,齊秀芳和姐姐就“免費給村裡人剪”。
1987年5月,19歲的齊秀芳在中央美術學院舉辦了個人剪紙作品展。那是她第一次去北京,展覽效果讓她很驚喜。“還是比較受歡迎的,當時賣得也不錯。”那一次的北京之行,讓齊秀芳“喜歡上了北京”。三年後,22歲的齊秀芳一個人前往北京打拼,“靠剪紙生活”,一待就是二十幾年。
在北京的那些年,齊秀芳經常出現在各地的廟會上。“根據顧客的需要,現場剪一個出來。有時一次同時剪四張,後邊誰想要就可以拿去。”她告訴記者,一次在中華世紀壇的廟會讓她印象深刻。“本來下午5點就該收了,但排隊等待的人還有很多,我也不好意思結束”,“一天下來不停地剪”。
年少時赴京打拼,中年後回歸故鄉,不變的是對剪紙的熱愛。近年,齊秀芳回到了闊别已久的家鄉,在縣城裡建立了齊氏藝術中心,還在紅高粱影視城開了一家經營工藝美術作品的店面。齊秀芳說,她想憑着自己的手藝,“也為家鄉做點什麼”,“想把這門手藝教給家鄉更多的人。”
冬奧情結
高密剪紙曆史悠久,風格多樣,充滿地域氣息,是當地深入人心的民間藝術形式,也是大陸剪紙藝術的著名地區之一。當地人将其與泥塑、撲灰年畫、茂腔合稱為“高密四寶”。齊秀芳與姐姐齊秀花均為這門手藝的代表人物。
在藝術風格上,“高密剪紙線條流暢,妙用黑白灰。具有北方剪紙的粗犷風格,也有着南方剪紙的細膩”,齊秀芳說。
幾十年的剪紙藝術生涯,除了對剪紙手藝持久的熱愛,更離不開持之以恒的創造力。從跟随外婆學習的傳統剪紙樣式,齊秀芳每年都會不斷鑽研新的造型。齊秀芳告訴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記者,這些年她積累的原創作品足足有“幾千幅”,“光十二生肖就有好多套”。
“傳統的剪紙表現内容,很多都是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如《西廂記》《梁山伯與祝英台》,包括各種故事人物、動物,還有各式表達吉祥如意主題的圖案,如年年有餘、花開富貴等。”
齊秀芳對記者說,其剪紙作品樣式的創新,一個是來自顧客的要求,“根據對方的喜好來創作”,另一個是緊跟時代,着眼于展現時代特點的内容。“去年創作了《金牛慶豐收》《五谷豐登》等,還有抗疫主題的作品等。”
最近,她創作了一系列風格各異的虎年主題剪紙作品,如寓意美好、風格細膩的《福虎迎春》《虎虎生威》《虎年富貴》《如虎添翼》等。不少作品呈現為圓形對稱的形式,将虎與花朵、燕子金魚等吉祥圖案巧妙地組合在一起,結合通紅的紙張顔色,透露出一種熱烈的喜慶風格,極具藝術美感。
此外,圍繞冬奧會主題,在姐姐齊秀花的主導設計下,二姐妹合作創作了一系列“冬奧”主題作品,包括生動再現了單闆滑雪、自由式滑雪、冰壺、花樣滑冰等項目。在剪紙藝術效果的表達上,其一方面在細節上融入虎年内容,如運動員頭戴“虎帽”,另一方面生動地刻畫出賽場上的運動員們昂揚向上的姿态與精神面貌。
傳承非遺
逢年過節,齊秀芳一般會在店裡照顧生意。“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六這期間肯定是要忙的。剪紙銷量還可以,店裡基本沒什麼存貨。”平時不忙的時候,她就找人盯着店,自己在家潛心創作。
齊秀芳告訴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記者,要完成一件剪紙作品,首先是構思,然後用筆勾勒出線稿,最後再剪。“現場表演的時候可以脫稿剪。憑經驗,不用勾圖,直接剪。”
近些年,齊秀芳的足迹走過祖國多地,參加各種展會活動,也曾前往德國、英國和巴西,她把剪紙藝術帶到了更遠的地方。此外,從幼稚園、社群到大學,在不同的人群面前,展示剪紙的創作過程,手把手教他們剪紙的技巧,讓更多人感受到剪紙的魅力,也讓齊秀芳的生活更加充實。
“現在國家對優秀民間藝術非常重視,也非常支援。”齊秀芳回憶說,當初通過剪紙擷取收入,“當時大家都用挂曆”,于是她便設計制作了剪紙挂曆。通過頻繁地參加各地廟會等活動,開始逐漸為人熟知。特别是在相關媒體的曝光後,大學、居民社群陸續都來邀請她去講剪紙課。
“沒覺得自己有多少名氣。就是自己喜歡這個東西,都是别人說你的作品有多好,但我從沒覺得自己多有名”,齊秀芳對記者說。
齊秀芳還告訴記者,小時候除了跟外婆學剪紙,還學了制作布老虎等。現在,她除了拿出時間創作剪紙,也會做布老虎、紮染和畫年畫。
“在北京的時候就在帶學生,現在也在帶,主要以孩子為主。平常除了教剪紙,也帶着孩子們做紮染等。”
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編輯 徐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