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梁曉聲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人世間》播出已過三分之一,聚焦中國50年時代變遷下東北一家人的命運史詩,已從1969年講述到1984年,從建國創業三十年的後期跨越到改革開放初期,這是影視創作中的敏感地帶,該劇編導堅守人民立場,在原著宏闊文學基礎上,以紮實的影視藝術語言着力周秉昆等人民群像的塑造,通過人民的選擇、悲喜、心聲,反映出那個敏感特殊年代的時代脈動,賦予了這部茅盾文學獎力作的新的藝術生命。
傳統與新生的融合
王海鸰編劇團隊緊緊抓住原著城市勞工的主體群像中周志剛、周秉昆父子,第一集“留城抉擇”“法場托孤”這兩大戲劇事件,形象再現了當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曆史真實,消除工農差别、城鄉差别和體力與腦力勞動差别的這一運動的理想主義色彩,通過周秉義、周蓉兄妹的人物塑造上形象展現,兄妹将一箱禁書托付留城進工廠的弟弟,文化與知識的火種,與法場嚴寒中幽暗人性的托孤,将周秉昆推到了半生抗争的命運起點,也将觀衆聚焦于他。

秉昆的善良溫暖了鄭娟那無血緣關系的一家三口的苦難的心,鄭娟的美麗啟蒙了秉昆的愛的向往、她的磨難考驗了秉昆愛的忠誠、她的勤勞更給了秉昆母親第二次生命。秉昆與鄭娟的婚姻,是繼周蓉私奔萬水千山嫁給年長詩人馮化成之後,對婚姻家庭傳統堅守者周志剛的挑戰,當然,更有秉義将不孕原因攬于自身的善意謊言、對周志剛兒孫滿堂生育觀的沖擊。每回面對子女“大逆不道”後的現實結果,這位常年不在家的老勞工總是被子女的善良與真誠所了解、折服與接受。在子女們的愛的欲望面前,周志剛聽到人性破冰的春天腳步。
《人世間》尊重了電視劇倫理叙事的美學特征,将周志剛一家的人物塑造在家庭倫理上濃墨重彩,光字片陋室叢林中閃耀的仁義之光,從生活道德的角度去打磨周志剛的人物高光。全劇隻有一場戲點睛他的職業精神,那就是在三線隧道工地,周志剛堅持排水再封水泥,不給工程留後患,他的工匠良心得到了軍代表的高度肯定,那些贊揚的話響在周志剛遠去的背影上,他已踏上尋找女兒的長路。建國創業的三十年,正是在崎岖跋涉中,為随後改革開放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了堅實基礎,周志剛正是這個根基的建設大軍的一員。這個根基不僅是三線基礎設施建設,更是家庭倫理新觀念、新秩序的建構。
知識與階層的裂變
除了子女婚戀的沖擊,周志剛與周秉昆最大的沖突還是“知識改變命運”首先對于這個勞工階級家庭的階層裂變。秉義、周蓉都考上了北京大學,成為恢複聯考後的時代寵兒,照顧昏迷母親的周秉昆落伍了,昔日工廠鐵飯碗也日漸不穩,加上嫂子冬梅父母的門第偏見給周家帶來的尴尬甚至委屈,秉昆與父親在火車站發生了劇烈争辯,最終還是父親用對兩位大學生子女的厚愛拔劍而向秉昆自尊,不歡而散的站台上,回蕩的卻是這一對勞工父子對知識的敬重、對大學生的奉獻、對知識分子改變國家命運的厚望,這顆樸素的赤子之心,令人淚目。
建黨百年,從新文化運動的培土播種,到知識改變命運的文化科技強國的隻争朝夕施肥嫁接,改革開放四十年形成了又一代知識分子新階層,他們來自周志剛這樣的勞工家庭、來自周蓉插隊的山村田野,他們是百年大樹上的新芽綠葉,電視劇《人世間》歌頌的正是綠葉對根的情義,這個根是周志剛、周秉昆為代表的人民精神,與梁曉聲的原著一樣,該劇編導堅持将勞工階級的藝術形象置于作品高光之中,讴歌他們的奮鬥、堅守、隐忍與犧牲。原著中,馮化成後來堕落了,對文化知識界精緻利己主義者的鞭撻,應該也是該劇後半部分的内容。
除了知識建設帶來的階層裂變,更有政治運動帶來的個體命運蹉跎,蔡曉光、喬春燕這兩個人物很典型,編導以客觀的立場,寫了他倆在1976年之後各自的喜悅與哀愁,他倆分别以不甘于命運的智慧或豁達,化解了困境。這兩位人物伴随着曲秀貞夫婦、冬梅父母等省部級幹部的出場,《人世間》的另一隐含形象開始顯山露水。
改革開放之初,黨政官員對權力的自律、自控與自省,形象展現于冬梅父母、曲秀貞夫婦,先公後私、公大于私的實事求是,可敬可愛。特别是郝省長對盛部長生活作風的批評與處理,給秉義上了一課,為秉義後來的從政生涯中秉承的正确價值觀打下根基。而曲秀貞夫婦與工友們打成一片的優良革命傳統,還有,周志剛聽說冬梅有兩個哥哥與父母失散于解放戰争中、感慨冬梅父母一心為人民服務,他告誡秉義要繼承這種公仆精神,如此種種,真實反映了那個年代的幹群關系,而盛部長的生活作風問題,也是時代的冰山一角。
值得一提的是,冬梅與母親對于怠慢周家的門第偏見的劇烈争吵,在基層鍛煉過的冬梅提醒母親不要再脫離群衆的警示,觸痛了母親并未痊愈的傷疤;還有周志剛一家團圓吃年夜飯、第一杯酒敬毛主席像,這些細節都展現出編導對于曆史的尊重。
将知識分子、黨政官員、城市個體勞動者作為塑造城市勞工的輔線,這是電視劇《人世間》群像設計的豐滿之處,也是編導對史詩深厚内涵與宏闊格局的追求。值得一提的是鄭娟、駱士賓、水自流這組個體勞動者的藝術形象,他們是勞工階層最早的叛離者。鄭娟在家接手工活兒,在幫龔維則到黑市變賣煙酒時,她給了帶路人傭金、給自己留了利潤,這種市場經濟的自覺,以及水自流與駱士賓擁有财富之前的牢獄代價,都形象說明了中國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的曆史必然,因為這是人民的自覺與自醒、欲望與向往,人民推動了曆史的前進。
當然,劇中表現的大量知青返城後給城市造成的人口與住房壓力形成的戲劇沖突,也形象解釋了當年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出台的背景之一。如今這一國策已有改變,周家三兄妹的親情關系結構又重回中國家庭,該劇給未來的年輕人提供了這一結構的年代樣本。
《人世間》前二十集通過一個個鮮明的影視形象與生動的戲劇沖突,告訴我們當年為什麼必須改革開放,更說明了我們的黨在今天為什麼仍要加強反腐倡廉,因為周志剛、周秉昆、鄭娟等百姓的目光永遠在注視着我們。
導演李路
影視與文學的輝映
于百萬字的浩瀚文字中,編劇提煉出更為清晰的平民史話,導演則要完成全劇準确的形象表現與詩意表達。作為《人世間》總制片人與導演,李路以導演現場感性與王海鸰編劇團隊達成了史詩品質要求的理性創作互動。
李路導演與投資方大膽啟用了雷佳音、殷桃、辛柏青、宋佳等一批四十歲左右的中青年演員去完成跨度近五十年的人物塑造,這對導演團隊的創作提出了更高的标準。前二十集中,導演以暖色為畫面主調,大量使用中近與特寫景别,突出表現人物内心世界。在處理秉昆、趕超、德寶、春燕、呂川、于虹等群戲上,李路展現了紮實的導演功底,在場面排程、表演調控與運鏡剪輯上,營造出一種青春的詩意,彌補了演員年齡差距,讓觀衆對演員有年代認同感。特别是醬油廠六君子深夜排隊買豬肉、在曲秀貞家集體朗誦《蔔算子詠梅》等群戲,洋溢着清澈溫暖與豪邁激情,令人動容。
在場景設計上,光字片平民區的狹窄與省部級上司家寬敞形成對比,周秉昆家簡而不陋,鄭娟家陋而不冷,都傾注了導演的立場與态度。除了場景、道具等逼真,更有過年将餃子速凍在戶外大缸裡的東北民俗的再現,導演在影像于曆史還原的執着,與雷佳音、薩日娜、徐松子、宋春麗、丁勇岱、韓昊霖等演員表演的真實感與娴熟度相輝映,使得該劇如行雲流水,在酣暢真情裡感受家國風雲,在隽永詩情中蘊含深沉力量。
在叙事上,導演簡繁分明,對于鄭娟母親、郝省長的去世,均一筆帶過,隻在閃回中留存服務于主線叙事的部分;對于梁曉聲最熟悉的兵團知青的艱辛生活、以及貴州山區、三線建設,導演也是堅持以秉昆母子為傾聽者,讓秉義、周蓉、周志剛的講述回憶,叙事有條不紊,充分保留了原著精華,觀衆入戲感強。從文學到影像,電視劇《人世間》是文學影視改編的成功樣本。
随後的三十八集中,城市拆遷改造、國企勞工下崗、反腐倡廉等等熟悉的關鍵詞,将是該劇後半部的主要背景。原著裡,秉義被人誣陷無怨無悔離世、好民警龔維則已成腐敗分子、國慶因病不想成為困頓家庭負擔而選擇卧軌、馮化成生活腐敗、周蓉離異與蔡曉光結合,等等,梁曉聲設定的這些人物命運結局,是否因電視劇表現的特殊性有所改變,我們拭目以待。
好在李路導演曾執導過《人民的名義》,對于把握《人世間》的結局篇的分寸感不會偏失,相信他能用導演的匠心與良心,将該劇畫上完美句号、抵達人民史詩的藝術高峰。
作者 楊勁松
(國家一級編劇,中國夏衍電影學會理事、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曾任京華時封包藝部主任、香港大公報專欄作家,作品獲夏衍杯電影劇本獎、江蘇省首屆文藝評論獎)
校對 徐珩
來源:紫牛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