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重燃華夏文明之光.科學被文化了

作者:續燈

第一章:科普文化

文化可以科普嗎?

當然可以!

一、一發千鈞和發引千鈞

一發千鈞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句成語,也說千鈞一發,意思是千鈞的重量吊在一縷頭發上,一縷頭發能承受一千鈞的重量嗎?不能,随時都可能斷掉,以此來比喻情況萬分危急,一發千鈞出自《漢書·枚乘傳》:

夫以一縷之任;系千鈞之重;上懸無極之高;下垂不測之淵;雖甚愚之人;猶知哀其将絕也。--《漢書·枚乘傳》

原文的場景更能凸顯情況的危急,因為上懸無限高,下垂無限深,再笨的人也能意識到,馬上就要斷了,即将掉入萬丈深淵。

毫無疑問,一發千鈞是文化。

《漢書》中的這個場景是憑空想象出來的嗎?不一定,因為《列子·仲尼》解釋了為什麼可以一發千鈞:

發引千鈞,勢至等也。

--《列子.仲尼》

這裡對一發千鈞做了可行性的分析,一縷頭發,牽引千鈞重量是可能的,因為其勢達到平衡。

勢至等也,并不是說頭發的承重力有千鈞,而是頭發牽引力的勢和千鈞重力的勢相等,達到了平衡,勢可以了解為力産生的作用效果,小力産生的作用效果和大力産生的作用效果相當,是以發能引千鈞。

列子沒有闡明小力如何産生和大力相當的勢,但我們可以腦補杆秤場景。

重燃華夏文明之光.科學被文化了

杆秤

杆秤的原理就是小力和大力的勢至等,由小力計算大力。長沙東郊楚墓出土的文物中,已發現杆秤、秤盤、提繩等,說明中國在公元前7000年前就開始使用杆秤。

杆秤都商業化了,那麼杠杆原理是必然存在的: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力和力臂的乘積,現代實體學稱為力矩,就是列子說的力的勢,勢字上面是執下面是力,大意是使用力産出的效果,力的作用效果就是勢,也就是現代的力矩。

是以,發引千鈞勢至等也,就是力矩相等的意思,毫無疑問這是科學。

一發千鈞是否是發引千鈞的文學化表述呢?非常可能,發引千鈞在前,一發千鈞在後,有理由相信一發千鈞的作者看過發引千鈞。

重燃華夏文明之光.科學被文化了

曹則賢的演講

中國科學院實體研究所研究員曹則賢在中國科學院2022跨年科學演講《從一進制二次方程到規範場論》中說:“說得清中國杆秤的道理,你就懂得了實體學的一半。”可見杆秤包含的科學水準有多高。中國古人當然說得清中國杆秤的道理,杆秤背後一定有科學。

一發千鈞是文化,發引千鈞是科學,是以文化可以被科普。

發引千鈞這一科學被文化,隻是中國文化無窮威力的一個小小例子,中國文化最大的威力,是把科學文化了。

二、科學被文化了

1840年鴉片戰争,清王朝在本土被遠道而來的英國打敗,并向英國割地賠款,由此開啟了中國戰敗、割地、賠款的惡性循環模式,中國領土被英法荷葡德俄美日等列強瓜分,中國最終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國家。

二十世紀初,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認為是封建的儒家思想文化禁锢了中國的發展,以至全面落後于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慘遭列強蹂躏。他們發起了新文化運動,用西方的民主和科學思想來解放落後的封建文化思想。

科學從一開始,就是披着文化的外衣進入中國的,科學意味着先進正确智慧,那麼非科學就是封建愚昧落後,這是科學的文化含義。

那麼真正的科學是什麼呢?科學的定義并不統一,尤其是在中國,學術界的争議很大,科學這個詞來自西方,西方對科學定義比較客觀公正一點,看看澳洲科學院官網對科學的定義:

重燃華夏文明之光.科學被文化了

科學的定義

簡單地直譯一下:

科學是我們已經獲得的知識體系和擷取新知識的方法,這些方法包括觀察、實驗驗證和假設。其中知識和過程是獨立的,所獲得的知識取決于所提出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科學分為四大領域:

l 自然科學——生命或生物科學(對生物體的研究)和物質科學(對物質宇宙的研究,包括實體、化學、空間科學等)。

l 社會科學——對社會和人的研究(如人類學、心理學)

l 形式科學——對邏輯和數學的研究

l 應用科學——依靠科學并利用現有科學知識開發新應用的學科,例如工程,機器人,農業和醫學。

按這個科學的定義,毫無疑問中國古代是有科學的,本書的第二章和第八章會詳細地證明。但中國古代是否有科學,在中國卻是一個争議非常大的話題,學術界的觀點基本上都是中國古代沒有科學,但中國古代那麼多輝煌的成就,怎麼能沒有科學呢?

這個問題起源于著名的李約瑟難題。

三、李約瑟難題

英國學者李約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在他編著的15卷《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正式提了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沒有發展出現代科學?1976年,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思·博爾丁稱之為李約瑟難題。李約瑟難題的原文是:

Why was Chinese civilization, between the first century B.C. and the fifteenth century A.D., so much more efficient than the West in applying human natural knowledge to practical human needs? In other words, what had happened to explain why this lead never led to“modern” science in China?

同樣也簡單直譯一下:

在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後十五世紀,在應用人類自然知識滿足人類實際需求方面,為什麼中華文明比西方文明那麼更有效?換句話說,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能解釋中華文明這種領先優勢沒有在中國發展出現代科學呢?

李約瑟難題的重點是為什麼中國沒有發展出現代科學,強調的是現代科學,并沒有說中國古代沒有科學。中國古代應用人類自然知識解決人類的實際需求這句話,包含了兩個資訊,一是中國古代有自然知識,一是應用了這些自然知識,按澳洲科學院對科學的定義,自然知識屬于自然科學,自然知識的應用屬于應用科學,都是科學。

前面發引千鈞的案例也證明了中國古代有科學,其實中國古代還有很多的科學,天文學尤其發達,我們的主體文化和科學有直接的關系,分析其中的關系,能發現中國文化誕生的一般範式。

四、科學因感悟而麻辣燙成了文化

一發千鈞是文化,發引千鈞是科學,一發千鈞是發引千鈞的文學化表述,同時融入了感情因素,展現了一個萬分危急的場景,然後就用一發千鈞來形容其它一樣危急的場景,科學就這樣因感悟而麻辣燙成了文化,這是中國文化誕生的一般範式,用公式表述為:

科學+感悟=文化

中國文化如此強大,“科學”這個詞本身也被文化了,“科學”引申出了文化的含義:先進正确智慧。科學甚至是超越了道德,變成了評價人的首要标準,作為一個現代人不僅要講道德,更要講科學,每個人都講科學了,社會就進步了。

文化背後有科學,這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特征,這是我們文化的優秀之處,也是我們文化可以科普的直接原因。要科普中國文化,就需要從華夏文化的源頭開始,伏羲女娲是華夏的人文始祖,我們就從伏羲女娲開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