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果此人不死,諸葛亮何須六次北伐,或許一次就能成功,他是誰?懷才不遇,棄“璋”投“備”提起法正,大家可能不大熟悉,因為他

作者:秋葉侃史

如果此人不死,諸葛亮何須六次北伐,或許一次就能成功,他是誰?

懷才不遇,棄“璋”投“備”

提起法正,大家可能不大熟悉,因為他正值壯年就因病去世,是以在演義和其他作品中,對他的描寫刻畫都不是很多。但這掩蓋不了法正的成就,他是劉備得以取得益州、漢中,并建立蜀漢的主要功臣。

論才智,他不輸曹操麾下的程昱和郭嘉,論地位,他一度與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人平起平坐。可是,年輕時的法正并沒有可以施展自己才華的舞台。

法正的祖上有多人任要職,他的祖父法真是當時著名的學者,因而,法正從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年少時就已經遠近聞名。建安初年天下動亂,法正與同鄉的孟達一同投奔了益州的劉璋。

當時,益州地勢險峻、易守難攻,在當時的局勢下算是一塊寶地。但是劉璋卻沒能利用這個機會好好發展,為人溫和懦弱的他逐漸失去了對益州的絕對控制權,而且在人事任用方面糊裡糊塗,導緻人心潰散。

法正因為不受賞識,在益州隻做了幾年的縣令和都尉。懷才不遇的他十分苦惱,而這時,他的好友張松也對劉璋的行為不滿,兩人常常聚在一起,商量以後的出路。

建安十三年,張松受命出使曹操,但是卻遭到冷遇,回來後便對劉璋建議“聯合劉豫州(劉備)以抗曹。”劉璋便派出法正出使劉備,法正再三推辭,最終還是去拜訪了劉備。

劉備見到法正後,激動地說道:“以恩意接納,盡其殷勤之歡......”兩人交談甚歡,劉備覺得法正足智多謀,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法正覺得劉備有雄才大略,是可以輔佐的明主。

智取益州、漢中,妙斬夏侯

法正回到益州後,與張松說了劉備的情況,兩人都覺得,比起安于現狀的劉璋,劉備無疑是更值得效力的君主。于是,這二人便思考着,如何将劉備迎入益州,取代劉璋。

建安十六年,曹操舉兵攻打漢中的張魯,劉璋擔心曹操會連益州一同吞并,整日憂愁。法正看時機成熟,就讓地位更高的張松去勸說劉璋,借助劉備的力量保住益州。

盡管許多謀士都表示反對,但劉璋明顯更加忌憚曹操,于是選擇接納劉備入益州。就這樣,劉備假借着幫助劉璋的名義,進軍益州。

而劉璋也因為張松被舉報而得知了劉備的計劃,雙方在成都僵持不下。劉備因劉璋久守不出而感到擔憂,法正卻對劉備說,“劉璋此人雖然不懂治理土地,但是他愛民如子,是不會冒着百姓被殺的風險抗拒太久的。”

果不其然,劉璋不久之後就出城投降。劉備在入駐益州後,賜予諸葛亮、法正、張飛及關羽四人黃金各五百斤,白銀、錢足足有“上千萬”。同時,法正也被任命為蜀郡太守、揚武将軍。

劉備入主益州後,漢中的張魯被曹操降服,但奇怪的是,曹操将兩員大将夏侯淵與張郃留在漢中鎮守。法正據此推斷,漢中境内一定有人作亂,因而曹操才派大将鎮壓,而這時就是奪取漢中的不二機會。

在法正的建議下,劉備帶兵出征漢中。夏侯淵和張郃都守在咽喉要地,不好強攻。這時,法正又提議采用聲東擊西的打法。于是,劉備先派輕兵輪番進攻張郃的城池。

張郃的軍隊在幾輪消耗下來戰力不足,隻得向夏侯淵求援,夏侯淵以為劉備隻意圖進攻張郃,便将一半士兵派去救援。結果,派去的援軍被劉備的伏兵打散,而黃忠的部隊則開始猛攻防守薄弱的夏侯淵。

最終,蜀軍将其斬殺,劉備由此取得了漢中戰争的主動權。曹操聽聞法正給劉備獻計,感慨地說道:“吾故知玄德不必有此,必為人所教也......”可見法正此人的厲害之處。

因病去世,卧龍扼腕

在幫助劉備奪得益州和漢中之後,法正的地位再次得到提升,被任命為護軍将軍,而諸葛亮是軍師将軍,兩人雖然性格不同,但配合默契,使得蜀漢實力日益壯大。

不幸的是,法正不久後就因病去世,劉備為此哭泣數日。關羽被殺後,劉備憤怒地親征報仇,但遭遇大敗,諸葛亮感慨道:“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複東行,必不傾危矣。”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若是法正在,劉備必然聽他的去讨伐吳國,這樣就不會造成那樣的危機局面。從這句話,也能看出法正此人的剛正以及才華。

待到劉備去世後,跟随劉備一同征戰的老将們已經所剩無幾,雖然青年一代中也不乏翹楚,但終歸缺少經驗,眼看着蜀漢日漸衰落,曹魏日益強大,諸葛亮知道北伐之事不能再拖了。

蜀建興五年,諸葛亮出兵北伐,在此之前發表了《為後帝伐魏诏》,并給劉禅送去了《前出師表》以表決心,發誓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先後六次北伐讨魏,但是由于軍中缺少法正這類的謀士為諸葛亮分憂,最終還是征讨未果,帶着遺憾離開了人世,讓人可悲可歎。

如果法正不死,那麼劉備執意為關羽報仇而出兵東吳時,就能全身而退,不至于含恨而死;如果法正不死,那麼諸葛亮在北伐時,身邊就會多一個頂級謀士,取得勝利也是有可能的。

若是法正在,第一次北伐戰争也不會遭遇街亭之敗,一次擊敗曹魏也不是沒有可能。奈何,曆史終究不是故事,總會有所遺憾。對于法正此人,你有什麼看法呢?

如果此人不死,諸葛亮何須六次北伐,或許一次就能成功,他是誰?懷才不遇,棄“璋”投“備”提起法正,大家可能不大熟悉,因為他
如果此人不死,諸葛亮何須六次北伐,或許一次就能成功,他是誰?懷才不遇,棄“璋”投“備”提起法正,大家可能不大熟悉,因為他
如果此人不死,諸葛亮何須六次北伐,或許一次就能成功,他是誰?懷才不遇,棄“璋”投“備”提起法正,大家可能不大熟悉,因為他
如果此人不死,諸葛亮何須六次北伐,或許一次就能成功,他是誰?懷才不遇,棄“璋”投“備”提起法正,大家可能不大熟悉,因為他
如果此人不死,諸葛亮何須六次北伐,或許一次就能成功,他是誰?懷才不遇,棄“璋”投“備”提起法正,大家可能不大熟悉,因為他
如果此人不死,諸葛亮何須六次北伐,或許一次就能成功,他是誰?懷才不遇,棄“璋”投“備”提起法正,大家可能不大熟悉,因為他
如果此人不死,諸葛亮何須六次北伐,或許一次就能成功,他是誰?懷才不遇,棄“璋”投“備”提起法正,大家可能不大熟悉,因為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