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谷愛淩媽媽說的都對,但你就是學不會

如果說“别人家的孩子”也有天花闆,那TA一定是谷愛淩。

3歲,第一次站上滑雪闆;

8歲,加入專業滑雪隊;

9歲,獲得美國少兒組滑雪冠軍;

14歲,獲得9個全美冠軍;

15歲,登上國際雪聯年度積分榜榜首;

16歲,成為第一位在同一屆國際雪聯世界杯上連續獲得兩個金牌的選手;

17歲,在美國聯考SAT考試中考出了1580分的好成績,差20分就滿分,超過了99.8%的考生,被斯坦福大學錄取,并榮登“2020福布斯中國30歲以下精英榜”;

18歲,在世錦賽中獲得2金1銅……

而兩天前獲得冬奧會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金牌,給她本就開挂的人生履曆更是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谷愛淩媽媽說的都對,但你就是學不會

其實大跳台并不是谷愛淩擅長的項目,凡爾賽的是,這個奧運冠軍完全是意外驚喜。

第一跳後,她排名第三。第二跳後,她排名第二。在第三跳前,媽媽建議她做1440,這個動作她練習多次,隻要發揮穩定,就能拿到銀牌。

但是起跳前一秒鐘,谷愛淩改主意了,她想向難度更高的1620發起挑戰。(1620即空中轉體4圈半,是目前女子大跳台的天花闆,全世界隻有一個人完成過。)這個動作她幾乎沒有練習過,失敗的機率很高。可谷愛淩依舊選擇挑戰,她更看重的不是那塊獎牌,而是自己是否有挑戰極限的勇氣。

那一刻,她的注意力全部放在腳上的滑闆上。站在起點上,她稍作準備就猛地沖了下去,轉體4周半加安全抓闆一氣呵成。成功落地的那一刻,連她自己都難以相信,蹲在地上喜極而泣。

谷愛淩媽媽說的都對,但你就是學不會

這樣完美的表現就相當于一個裸考的孩子,進了考場直接就答了滿分,這一次命運沒有辜負她的勇敢。

随着谷愛淩的走紅,網友們火速翻出她媽媽曾經接受采訪的視訊,裡面的“育兒經”也立馬成了無數家長追捧的雞娃聖經。

其中,最廣為流傳的就是關于“愛和自由”的言論:

“你不必因為我在斯坦福而非要上斯坦福,你隻需要去你熱愛的學校。”

(谷愛淩媽媽先後畢業于北京大學和斯坦福大學)

“知識掌握了,就好了。”

“不要做完人,因為根本不存在。”

“更重要的是一輩子都不放棄學習。”

“每天必須要睡夠10個小時。”

谷愛淩媽媽說的都對,但你就是學不會

聽起來是不是特别雲淡風輕?是不是一點兒都感受不到當今父母普遍容易有的焦慮?

但是,如果這時候你的腦海裡蹦出的是“人家說的有道理呀!咱也不逼孩子了,放手讓他們去追逐自己的夢想吧”,請一定要打住!

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鼓勵孩子終身學習,這樣的育兒觀當然沒有錯。但是,這些隻言片語的愛與自由,并不能代表谷愛淩媽媽育兒方法的全部。從她日常育兒的幾個細節裡,我就知道,人家對孩子的用心程度和托舉的力度,咱一般人根本比不上。

沒有媽媽的全力托舉

谷愛淩成不了“谷愛淩”

谷愛淩8歲時,被媽媽送進了美國太浩湖區的專業滑雪隊。為了不耽誤學習,周一到周五她都在學校讀書,周末去參加滑雪訓練。

聽起來,這就像是一個普通的媽媽送孩子去上興趣班一樣。但是,從谷愛淩的家到太浩湖區的雪場,開足足4個小時車才能到,來回就是8個小時。這幾百公裡的路程,放在國内,也輕輕松松要跨省。

谷愛淩媽媽說的都對,但你就是學不會

那時候,就已經是媽媽谷燕一個人帶小愛淩了。我之前講過給小小常做親子閱讀的經曆,每天半個小時中英文繪本閱讀,除非出差否則雷打不動。說起來容易,堅持下來卻真的需要太大的毅力恒心,這一點,估計經曆過的家長都明白。

但谷愛淩媽媽卻整整堅持了近十年,每周末驅車8小時送女兒滑雪——擱我我真做不到。

媽媽還一直鼓勵谷愛淩多多嘗試。網上有個段子,說谷愛淩十幾歲就學會了滑雪、騎馬、射箭、跑步、越野、遊泳、沖浪、攀岩,精通兩種語言,記憶力驚人……上一個達到如此成就的中國人是郭靖。

即便谷愛淩在很多方面都展現出了過人的天賦,媽媽對她學習的要求也一點不放松。

在她考上斯坦福之前,一直都是全職學生。所有的滑雪訓練,都安排在課外、周末,絕對不能占據學習的時間。

而且,為了提升谷愛淩的學習成績,媽媽還制定了一個彎道超車計劃:

每個暑假都要回北京進行高強度補習。

這是網上流傳的谷愛淩當年在海澱黃莊某機構上課的記錄。光是2015年暑假就安排了高分班、滿分班等5個補習班。

谷愛淩媽媽說的都對,但你就是學不會

為了鼓勵女兒堅持下去,媽媽還特意用“來中國上十天課,能在美國頂一年”這樣的話激發女兒的好勝心。

這樣的高強度訓練後,谷愛淩一回美國就對同學進行了降維打擊,數學成績一直是班級第一,還曾打破過學校記錄,提前一年完成高中課程,SAT考試中還取得了1580分的好成績。

谷愛淩媽媽說的都對,但你就是學不會

而且,她還練就了超強的時間管理技能,學會了在車上寫作業、睡覺、換衣服、吃飯,學會在不同項目之間絲滑切換,且能保持高度專注。

看到這裡,你還覺得谷愛淩的媽媽隻是雲淡風輕的愛與自由踐行者嗎?

有熱心網友還為谷愛淩媽媽算過一筆雞娃賬,私立學校學費+興趣班費用+滑雪訓練費,加一起輕輕松松就上千萬。

巨額投資、全身心陪伴,在培養女兒這件事上,我們真不是想學就能學得來的。

谷愛淩跟外婆的感情特别好(谷愛淩稱呼外婆為奶奶,是以在媒體報道中,她的奶奶其實指的就是外婆)。

外婆馮國珍曾是交通部體改司進階工程師,外孫女出生後,她就一直在美國照顧外孫女的飲食起居和學習……

谷愛淩媽媽說的都對,但你就是學不會

美國國小三年級才會學乘法,但外婆卻教還在上幼稚園的谷愛淩背會了乘法口訣,還鼓勵她去跟同學比賽。

在學校裡,外婆一直用“第一名”來要求谷愛淩。哪怕參加個跑步比賽,不會講英文的她現學現賣,帶着一群人高聲喊“Eileen NO.1,Eileen NO.1”。

外婆挂在嘴邊最多的話是:我們家愛淩是最棒的。鼓勵孫女最多的話是:沒有什麼是你做不到的。

這就是谷愛淩家的主旋律啊。

但是各位家長請别陷入另一個誤區,以為對孩子高标準嚴要求讓TA努力,也能收獲一個差不離的孩子。

學習育兒之道,不學育兒之術

谷愛淩之是以能成為谷愛淩,離不開一個重要的原因:強大的基因。

根據網上的消息,谷愛淩一家都是學霸,爸爸畢業于哈佛,媽媽畢業于北大和斯坦福,外公畢業于斯坦福,外婆畢業于上海交大。

而且,他們家還有很強大的運動基因。媽媽是滑雪教練,外公曾是足球運動員,75歲學會了滑雪,外婆曾是籃球運動員,85歲還堅持每天跑2公裡。

而谷愛淩也實實在在會選基因,不僅完美避開了學霸家庭最擔心的智商均值回歸,還把學霸基因和運動基因牢牢抓住,真正的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好的家庭環境、好的教育理念、好的基因配置,谷愛淩這種孩子的出現真的是一門玄學,不是隻要雞娃就能成的。

這也是為什麼我覺得谷愛淩媽媽的教育方法,并不适用于其他人的原因。

在育兒這件事上,其實最忌諱的就是生搬硬套,最無效的就是用所謂的成功案例,來激勵自家的娃。

一個孩子能否出人頭地,除了跟父母的教育理念息息相關外,還跟孩子的自身配置有關;除了跟孩子所處的小家庭有關外,還跟社會大環境有關。

是以,如果你隻在谷愛淩媽媽身上看到“黃莊補習班”或“給孩子自由”這些字眼,那真的就是買椟還珠了。我們真正應該學習的,是谷愛淩媽媽那種全力托舉孩子的力量和科學培養孩子的智慧。

前者是育兒之術,後者則是育兒之道。道之本源,術之方法。莊子曾說:以道馭術,術必成。離道之術,術必衰。

育兒之術因人而異,一味效仿也很難學到點子上,恐怕隻能東施效颦;隻有掌握了育兒之道,才能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探索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很多人認為,隻談育兒理念太空泛。但我在哈佛的老師卻說:

Nothing is more practical than a good theory.

沒有什麼比好的理論更具有實踐性了。

對此我深以為然。

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每個孩子也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父母最需要做的是,借他人的育兒智慧,開發出針對自家孩子的教育方式,而不是隻從形式上跟風。

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父母培養自己的教育格局,提升自己的學習認知,知道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我們是怎樣學習的,我們如何才能高效學習。

反觀谷愛淩媽媽的教育方法,我們會發現,她的“育兒之術”,也正是從科學角度出發,為女兒制定的高效政策:

之是以堅持讓女兒睡夠十個小時,是因為她知道隻有大腦得到了足夠的休息,才能更好地鞏固記憶;

之是以讓孩子進行各種嘗試,是因為她知道豐富的體驗可以促進大腦發育,增強學習效率;

之是以給孩子選擇的自由,又鼓勵孩子勇攀高峰,是因為她知道内驅力的産生,離不開自主感和價值感。

她的種種養育方式,都是她在學習力認知上的具體化表現。

當然對于文章開頭的話,我也不認為是谷愛淩的媽媽故意凡爾賽,我更願意把她的話了解成,竭盡全力托舉孩子後,坦然接受結果:

女兒成功了,我恭喜她;女兒失敗了,我接納她。

改變自己能改變的,接受自己不能改變的,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