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間巧藝奪天工,煉藥燃燈清晝同。
”——元·趙孟頫《贈放煙火者》

我們總認為現代機器生産先進,古代手工生産落後,殊不知手工才最用心,這些年出土多少精美絕倫的文物,巧奪天工的數不勝數,很多現代工藝完全沒法複原、甚至連構思設計都做不到,隻能對着古人做出來的成品尖叫驚歎:
美麗的粉彩荷花吸杯......
絕世孤品曜變天目茶碗......
粉嫩晶瑩的芙蓉石蟠螭耳蓋爐......
精巧無雙的纏枝牡丹紋玉梳......
毫不誇張地說,古人的衣、食、住、行,審美情趣比我們高雅,精緻程度比我們用心,創意設計更勝過我們萬千。今天要介紹的這件“小清新”文物也是非常厲害,屬于鎮館之寶級别的存在,但它居然僅僅是一個女子的發簪而已!這女子不是皇後嫔妃不是公主貴女,隻是一個無名小妾!
這件文物就是珍藏在南京博物院的“貴媛之寶”金蟬玉葉了。金蟬玉葉,顧名思義玉制成的葉片上停着一隻金子打造的蟬,聽起來沒什麼稀奇,了解後才知道它到底多逆天,現代人拍馬也想不出這樣的心思,更沒法用那麼複雜的手工來完成制作,太需要耐心了。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金蟬光澤閃耀、玉葉潔白瑩透,白的底襯托得金蟬更突出,以金為視覺中心,又反襯玉的溫潤無鋒,金和玉本來就是古代常見搭配,《紅樓夢》裡賈寶玉不就是戴着美玉,而薛寶钗戴着金鎖嗎?金玉相合,有珍貴美好、幸福圓滿的佳意。
先說玉葉,玉葉使用的材料是和田羊脂白玉,葉片分為八瓣,和真葉一樣,中間是主脈,旁邊延伸開8根支脈,大家知道,真葉的脈絡正反兩面一凹一凸,這片玉葉并沒有粗制濫造地全凹或全凸甚至扁平處理,正面雕琢成弧曲凹槽,反面精心磋成凸棱,甚至葉子的邊緣都被磨得光滑無比,和真葉一模一樣!
玉葉還特别細薄,厚度隻有0.2厘米,長度才5.2厘米,這麼小的一塊玉要靠人工來還原真葉,使用的工藝很多,陽線、陰線、平凸處理,抛光精心,雕琢磋磨的功夫也就甩現代的機器生産一萬條街吧。
再說金蟬,金蟬同樣是栩栩如生,纖毫畢現,雙翼不呆闆,而是微微張開,蟬足是前翹後擡的,看起來就像馬上要振翅飛走一般,但整隻蟬身長還不到2厘米,蟬翼更是和真的蟬一樣薄透,隻有0.2毫米!
打造金蟬使用的工藝有壓模鑄範、薄葉延展、錾刻、焊接,連蟬喙部位都照顧到了,任何細節都不馬虎,而是還原真實。蟬是金,葉是玉,不僅色彩相融寓意美好,而且一動一靜,相得益彰,這樣的審美設計,沒有一顆七竅玲珑心誰能想得出來?
目前這是國内唯一出土的“金蟬玉葉”,可以推測是私家定制,但金蟬玉葉并不是出土文物的全部,1954年,金蟬玉葉在江蘇蘇州的張安晚家族墓地被發現,張安晚是明孝宗年間的進士,沒什麼名氣,有一妻三妾,金蟬玉葉就是他一個愛妾的銀托發簪部分。
這件文物太過精美,寓意更是讓人贊歎,蟬也叫“知了”,金蟬玉葉就是“金枝玉葉”,對女子而言是絕對的褒義;蟬在古代還有重生的含義,可見張安晚對這個女子用心;金聲玉振更是明朝手工藝的極緻呈現,是以這作品一出土陳列便驚豔無數網友,到現在都無可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