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天才”的成功路從來不可複制,谷愛淩也是

“天才”的成功路從來不可複制,谷愛淩也是

2月8日,中國選手谷愛淩在賽後新聞釋出會上。 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攝

■本報記者 張 鵬

北京冬奧會上,中國選手谷愛淩在自由式滑雪大跳台決賽中憑借出色的表現奪得冠軍。年僅18歲,滑雪天才,斯坦福“學霸”,熱愛籃球、越野等多項運動,會跳芭蕾,還是時尚界的寵兒……谷愛淩跻身“全民偶像”的同時,也被不少網友贊許為“别人家孩子”的天花闆。

這兩日,各種深挖谷愛淩成長經曆以及介紹谷愛淩媽媽谷燕育兒經的文章在社交媒體上“霸屏”,幾乎掀起了一場現象級的育兒學習浪潮。

這一幕,似曾相識。從昔日的鋼琴家郎朗、詩詞才女武亦姝到北大數學天才韋東奕……每當身邊冒出“天才少年”或“别人家的孩子”後,總有無數家長認真研究“天才”們的家庭教育故事,試圖從中總結出一兩條可以複制的育兒經或成功密碼。

“天才”的育兒寶典,能否複制推廣?對此,多位學界專家的看法一緻:一個家庭的育兒觀本質上是生活環境和文化慣習的反映,但在孩子成長經曆乃至成功道路上的影響,其實“微乎其微”。家長們與其花心思複刻“天才”的成才路,不如遵循教育規律、順勢而為。

誠如複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任遠所言,“每個孩子都不一樣,但在成長過程中都需要鼓勵。讓無論什麼生活背景下的兒童都能夠通過後天的努力,實作自身的不斷突破和不斷成長,這是教育應該做的”。

“育兒成功學”學個遍?不少家長思路有點“偏”

谷愛淩媽媽畢業于北京大學、斯坦福大學;爸爸畢業于哈佛大學;爺爺也畢業于斯坦福大學,就連她的外公外婆也都畢業于985大學……網絡上,相比谷愛淩自身的努力,其豪華版的高智商家庭結構,更成為不少網友的談資。

還有一個細節被披露後,也讓無數家長印象深刻。“每逢暑假,媽媽都會帶着谷愛淩從美國飛回北京,在海澱黃莊補習奧數。正所謂海澱數學學習10天,抵得上美國學習一年。”谷愛淩的媽媽谷燕也由此被網友們喻為“海澱媽媽的天花闆”。

随着谷愛淩奪冠,她的求學經曆、家庭結構已被神通廣大的網友們“扒”得一幹二淨。而網絡上,針對在某個領域獲得成功的孩子,家庭育兒寶典就像“标配”一樣迅速出籠,似乎已是常态。

有意思的是,面對形形色色的“育兒成功學”,家長們縱然讀得津津有味,但回報不一。就以谷愛淩為例,有人在看到谷愛淩的家庭結構後号稱要“躺平”:“一代人的成功,靠的是三代人的努力”“基因太強大,她的起點是普通老百姓的終點”……這部分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不論如何努力,也跳不出原生家庭的桎梏。

也有不少家長直言“備受鼓舞”,準備效仿谷燕,要将家庭中所有的資源都用來“奮力托舉自己的孩子”。他們發現,谷燕為了支援女兒的夢想,每周末不論刮風下雨,都會提前準備好吃的、喝的,親自開車往返8小時送愛淩去訓練。正如朋友圈裡那句“雞娃不如雞自己”,很多家長也開始陷入反思。

過分誇大育兒觀的作用,是教育浮躁的表現

家長們的好學之心可嘉,追求和崇拜“成功”的社會情緒也屬人之常情,但不少學者發出善意提醒:盲目學習“别人家孩子”的成長經曆,過分誇大育兒觀的作用,這實際上也是一種教育浮躁的表現。

“希望對谷愛淩的成功做出某種育兒層面的總結,複制推廣到更多普通孩子身上,這本身是家長們想象出來的‘安慰劑’。”複旦大學教授任遠試圖從社會學視角分析正在刷屏的“谷愛淩現象”。他援引法國思想大師皮埃爾·布爾迪厄的一句名言,“生活的環境和慣習,決定了個人的成長和成就”,谷愛淩的成功亦然,既離不開個人努力,也是其生活環境構成的文化慣習的結果,包括教育機會的差别帶來的人的成就、性格和發展的不同等等。簡言之,谷愛淩的成功,絕不是所謂的“成功的育兒觀”所造就的。

其實,在媒體對谷愛淩的采訪中,她的一句話讓很多人動容:“我想讓所有人知道的是,我不是隻靠天賦,否則就太不公平了,因為我非常非常努力。”

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副會長、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孫雲曉發現,北京冬奧會掀起“谷愛淩旋風”,并正從體育界擴充到整個教育界,似乎給許多父母帶來難以想象的刺激和壓力。“建議家長們不要被一些簡單表象所迷惑,而是要努力發現孩子成長的規律、教育的規律。首先要承認天賦差異,其次要發現孩子的潛能優勢,并給予适當的教育。”

讓孩子釋放潛能,才是“谷愛淩旋風”帶來的有益啟示

比起研究一些“别人家孩子”的成功路徑,更值得家長們“細品”的是支撐孩子超越自我的動力。

今年北京冬奧會,谷愛淩的最後一跳,是自己從未挑戰過的高難度動作。她曾在賽後透露:“我在第二跳後和媽媽通過電話,我媽讓我上1440,發揮得好的話能拿到一塊銀牌,但我說我不要,我要上難度,媽媽說好吧,選擇是你自己的,希望你能享受比賽。”谷愛淩說,自己之是以這麼做,是希望讓世界看到她不害怕不畏懼,一直在挑戰自己,突破極限。

“成功需要成功來推動,一系列成功的體驗給予谷愛淩強大的内驅力,讓她自信而勇敢地挑戰新高度。”孫雲曉也由此談及人才成長的規律:對今天的很多孩子來說,他們生活在物質條件相對充裕的環境中,但也背負着家庭的高期待、學業的高壓力。“其實,孩子們需要多一些尊重,需要更多豐富多彩的體驗,這樣才能釋放出真正的潛能,這才是‘谷愛淩旋風’帶來的有益啟示。”

“家庭教育之是以特别重要,是因為每個家庭自身的結構、環境、互動方式都不一樣,有自己獨特的模式,很難複制。”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家庭教育研究與指導中心主任郁琴芳在接觸研究了諸多家庭案例後發現,中國的家長總是善于用“别人家孩子”的優點,不切實際地鞭策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在網絡發達的今天,鞭策的榜樣也從街坊鄰居擴大到了整個社交網絡。

在看完了一個又一個像谷愛淩一般的“天才成長記”後,包括任遠在内的多位學者發出呼籲:家長最應該樹立的育兒觀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功路徑。“你的孩子不需要成為谷愛淩,讓孩子成為他們自己。”

來源:文彙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