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5個村入選全國鄉村特色産業億元村,其中以菌菇産業為特色的寶山區羅店鎮天平村和金山區廊下鎮勇敢村同時入選。過去兩年兩個村實作逆勢高速增長,村裡的“菇”事肯定不少。近日,記者走進這兩個新晉的特色産業億元村,聆聽“菇”事,尋找“緻富經”。
産業從無到有、做大做強的故事是改革開放後長三角一帶鄉村發展曆程中少不了的情節,寶山區羅店鎮天平村的“菇”事,是其中之一。
上海是中國菌菇工廠化栽培理念推廣的旗幟、實踐的标杆。2000年,上海開始力推工廠化菌菇栽培理念,有着12年菌菇生産貿易經驗的黃國标標明天平村作為菌菇事業的新起點,目标直指工廠化。
因為決策層意見不統一,工廠化菌菇事業很長時間裡沒有起色,直到2008年,寶山區發力新農村建設,黃國标和他的上海永大菌業有限公司迎來了時代契機,工廠化菌菇栽培項目快速落地。從此以後,黃國标和他的團隊開啟了引進國外新品種、新技術、新設施并實作本土化發展壯大的征程。
“2020年公司經營額首次超過億元,達到1.2億元,去年經營額為1.5億元。”黃國标說,未來還有繼續高速增長的潛力。
通過多年科技攻關,永大菌業突破了木腐菌草腐化,通過增加基質料稭稈的配方比例,不僅消化了寶山區的稭稈等農業廢棄物,還解決了木腐菌原材料緊缺的難題。所有這一切,都為永大菌業未來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天平村菌菇特色産業的未來前途光明。
勇敢村的“菇”事和天平村不同。菌菇是廊下鎮的傳統産業,去年年底,廊下蘑菇被農業農村部農産品品質安全中心評定為全國名特優新農産品,這個過程中,勇敢村的“菇”事起起伏伏,先後經曆了粗放式、标準化和工廠化蘑菇栽培的産業發展道路。
2018年,廊下鎮開展食用菌企業幫扶菌菇栽培農戶轉型做大做強廊下蘑菇産業的行動,在廊下鎮政府和上海聯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的幫扶下,勇敢村8家蘑菇專業合作社實作了原料、技術、加工、銷售、價格、品牌統一的經營模式,8家蘑菇專業合作社一躍而成為江南草菇菌企業化生産規模第一的成員,搭上了雙孢菇品類附加值最高的品牌“聯中1号”的高速發展列車。
“從地産雙孢菇來講,‘聯中1号’品牌雙孢菇在上海市場占有率超過97%,從上海市場總的需求量講,‘聯中1号’品牌的占有率不到20%,提升産能滿足上海市場需求是我們的主要任務。”上海聯中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林根說。
據陳林根介紹,合作社已經基本完成新裝置的安裝調試工作,預計今年5月投産,到那時,“聯中1号”品牌雙孢菇的市場占有率将超過20%。另外,陳林根已經着手準備草菇菌基質原料的出口業務,確定合作社跟上以内循環為主外循環為輔的市場形勢。
和陳林根不同,黃國标已經建構了以内循環為主外循環為輔的企業經營格局。2020年,永大菌業在美國加州的兩個食用菌基地開始營運……
去年,繼永大菌業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2021年農業國際貿易高品質發展基地後,培植出的優質産品舞茸上榜2021中國優質農産品秋季榜單,永大菌業以内循環為主外循環為輔的經營成色可見一斑。
近日,上海大學中國城鄉融合發展研究所的“上海十大鄉村振興頭部品牌(涉農民企)建立模式研究”課題取得實質性進展,通過企業自主報名,專家根據農業企業品牌價值評估模型打分,遴選出了上海涉農民企十大鄉村振興頭部品牌,永大菌業“珍菇園”品牌和“聯中”品牌雙雙入選。
為什麼同是菌菇行業的“珍菇園”品牌和“聯中”品牌能夠同時入選?“這個課題是針對引領鄉村振興農業企業品牌的建立模式實證研究,為中國農業企業做強提供品牌建設智慧和經驗的同時,品牌引領鄉村振興的成色是重要考量因素。”上海大學中國城鄉融合發展研究所執行所長朱明原道出原委。
勇敢村黨總支書記何葉華告訴記者,2019年勇敢村菌菇産值3000萬元,而2021年就達到了1.12億元,增速之快得益于聯中以品牌統一為核心标志的幫扶。
記者還了解到,在幫扶勇敢村的基礎上,聯中為金山區85個經濟薄弱村的村集體資金開源,總計高達1.648億元的資金投入聯中,年返利息高達6.2%。
那麼,在近郊工業化城鎮化高度發達的鄉村,永大“珍菇園”品牌發揮了怎樣的引領作用?
“永大在助力天平村和周邊鎮村振興方面全面展示了文化軟實力和市場競争硬實力,企業就是村鎮的金名片,企業又是綠色發展的代言人。”天平村黨總支書記嚴雲龍說,天平村是近郊農業大村,也是寶山區鄉村振興示範村,永大的作用有目共睹,特别是在塑造鄉村形象和高品質綠色發展這兩個方面。
過去幾年,永大菌業消化吸收了寶山區絕大部分鄉村的農業廢棄物和森林綠化廢棄物,成為上海各涉農區競相學習的樣闆;2021年,永大獲得上海市高新技術企業和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2021年農業國際貿易高品質發展基地和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企業,企業和黃國标個人被評為上海市鄉村振興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黃國标還被推選為寶山區農業産業發展聯合會會長。這些榮譽,是永大菌業在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過程中奮鬥出來的,在寶山區建設上海科創中心主陣地的時代,永大“珍菇園”貢獻了不可或缺的農業科創價值。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胡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