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媽的世界》:中老年人為何在影視劇中“消失”?

周迅主演的《小敏家》圍繞着中年女性的感情生活,被熱議的《愛情神話》的主人公們也都是中年男女,相比于《開端》或是《鏡雙城》主角們依舊是典型的年輕群體,這兩部作品和《大媽的世界》則把注意力重新放到了這些年在國産劇中似乎已經日益消逝的角色和群體身上,尤其是《大媽的世界》難得一見的以中老年男男女女的生活為主線,用一種搞笑幽默且極具諷刺的形式展現那個日漸被我們忽視的生活和人生景色。

中老年人的生活為何會從流行影視劇中消失?為何我們又呼喚這一題材的回歸?而透過《大媽的世界》這部網劇小小的切口,我們也可以看到,一種理想的老年生活,是如何被想象與塑造的。

中老年人為何在影視劇中“消失”?

伴随着這些年國内消費市場的擴張以及消費群體、消費觀念的變化,國産影視劇也随之出現了衆多新的調整與發展,而其中一個重要的特征便是“年輕化”趨勢日漸成為主流。一方面,這與傳統觀看影視劇的媒介變化有關。從傳統的電視轉向電腦、智能手機,由此也就導緻看劇主流觀衆群體的變化,曾經以家庭為機關的中年觀衆變成當下占據着網際網路使用與消費主流的年輕群體。

除此之外,我們也發現,伴随着當下看劇媒介的簡化以及年輕人漸漸成為主要的消費主體,各類影視劇也必然開始考慮他們的審美、喜好以及消費和觀劇心理,進而出現了這些年國産影視劇日益注重年輕審美和故事的趨勢。

也正是以,我們發現國産影視劇中的各類偶像劇、言情劇或是圍繞着年輕人的喜好、心理和情感傾向的劇種成為各大影視制作公司的制作首選,而在21世紀第一個十年内諸多涉及嚴肅題材或是家庭倫理劇則在新的趨勢下出現萎縮。這導緻許多影視形象、角色以及生活群體在作為大衆流行文化的影視劇中趨于消失、走向邊緣,有些則成為某種典型或刻闆印象角色,在一些劇裡充當背景或邊角料。

《大媽的世界》:中老年人為何在影視劇中“消失”?

《愛情神話》劇照。

在去年底引發熱議的那部《愛情神話》中,有個重要面向就是人們意識到,之前此類的愛情或是言情生活劇的男女主角們大都是風華正茂的年輕男女,而很少會關注像老白、格勞瑞亞或是李小姐這樣中年男女的愛情與生活。如果這個故事不是發生在上海或者他們不是上海人,這樣的故事所可能引起的讨論或許還會大打折扣。許多中年女演員同樣切身地意識到了她們所工作的行業中對特定年齡的限制與忽視,是以才會出現之前女演員們呼籲業内多關注她們工作的新聞。

在很大程度上,大衆與流行文化本身就蘊含着年輕化的趨勢,因為恰恰是那些最新、時髦或是傳播度廣的東西才會引起人們的關注。雖然許多年輕人的消費水準或能力無法與一些成功的、有了一定資本累積的中年人相比,但恰恰是他們基數的龐大以及不同于傳統的消費活力和頻率使得市場和資本能夠清晰地意識到他們所擁有的消費潛能,進而也會進一步地推動相關題材、故事類型和情感傾向的形成和再生産。其中一個典型例子就是使用當紅小生拍攝偶像與言情劇,因為他們與當下粉圈文化的昌盛息息相關;或是利用耽美文化所具有的龐大讀者與愛好群體來為耽改劇牟利。

《大媽的世界》:中老年人為何在影視劇中“消失”?

《小敏家》劇照。

正是在市場與資本、年輕消費群體以及他們消費觀念的互動和彼此激蕩下所形成的流行文化模式與意識形态,影響着我們當下能看到什麼樣的影視劇。而諸如《小敏家》《愛情神話》之是以能夠引起關注,除了它們本身的故事内容以及相關演員自帶的流量以外,在其背後也存在着一股人們對日漸僵化、套路太多的“年輕向”影視劇的反感甚至厭惡。而《大媽的世界》之是以能獲得較好的口碑,首先便是因其所關注的主角在當下的影視劇中幾乎已經消失殆盡,這一話題度讓許多人選擇點開這部劇,而其短小、輕松且極具話題性和熱點的内容則是留下年輕觀衆以及獲得他們好評的主要原因。

“大媽”是如何變成一個貶義詞的?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與口語中,“大媽”或多或少都帶有些揶揄或貶義色彩。

它不僅僅隻是一個對特定年紀女性的普通稱謂,在其中還隐藏着一種典型的印象,如大媽們的瑣碎、愛念叨、愛管閑事、愛打探和八卦以及一種強烈的對自己許多觀念和想法的自信與強勢态度。《大媽的世界》在某種程度上有意利用了這一文化想象和刻闆印象,并且它們故事本身就是圍繞着兩個大媽展開,而其所涉及的許多日常生活也确實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出人們對“大媽”的認知,并與此同時又颠覆了這些形象。而恰恰是這兩者的沖突,造成了這部劇中最根本的喜劇效果。

《大媽的世界》:中老年人為何在影視劇中“消失”?

《大媽的世界》劇照。

在“共享小李”這一集中,《大媽的世界》主創們就明确地希望能夠利用傳統對大媽——或更準确地說是對中老年群體——的刻闆印象來進行故事創作和諷刺。社會新聞中隔三岔五就出現的老年人受傳銷詐騙的新聞,讓由年輕人與中年人所把控的主流意識形态開始把她們想象和建構成一群“老糊塗”——晚年無所事事、枯坐蕭瑟,最後被傳銷騙去一輩子的積蓄,追悔莫及。

《大媽的世界》向我們展現的是一群與這些形象截然不同的老年人,她們精明且老練,對傳銷的熱情看得一清二楚,不僅如此最終還通過完美的表演開始利用傳銷年輕人來給她們服務。我們在這群以王姐(李玲玉飾演)和老楊(穆麗燕)為首的大媽們身上看到了另一種老年群體和生活樣态,尤其脫離了主流意識形态和社會新聞中對她們昏聩、凄慘晚年生活的想象,而與之相反地塑造出一類陽光活潑、充滿日常小精明和小煩惱但卻總能被老練地處理和解決的大媽形象。

《大媽的世界》:中老年人為何在影視劇中“消失”?

當主流媒體開始讨論老年人或如我們父母輩的日常生活與他們的晚年時,往往會出現一種沖突的議論。一方面是感慨或是發現父母輩在把孩子拉扯大、離開家之後便空掉的生活一時半會兒不知該如何改變或填補,而另一方面許多子女又對父母們喜愛或是熱衷參與的活動和愛好滿是不屑,甚至諸多批評。《大媽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希望展現或是說想象一種新的、可能的老年生活,像王姐與老楊就與自己小區的其他老人組建了廣場舞隊,在特定的時間訓練、與小區裡打籃球的年輕人們為場地鬥智鬥勇,以及最終還積極參加比賽;而王姐和老楊也都有自己的愛好、興趣和生活,并不是如我們所想象的那般隻是窩在家裡唉聲歎氣。

或許,真實世界的大媽哪會像王姐或老楊這樣自信、活脫和潇灑。其實我們不能把這部劇中的“大媽們”當作是真實的日常形象,而應該了解為她們也是被期待和想象的存在狀态,或說是對可能的大媽們形象和生活的創造。以其中種種對主流大媽刻闆印象的諷刺來看,主創們希望通過這樣一種典型碰撞來達到喜劇的效果,并且提醒觀衆要對自己印象或是成見中所給定的那類老年人形象和生活世界保持警惕。

在很大程度上,《大媽的世界》裡的“大媽們”也是當下這股年輕向意識形态影響的産物。而在這背後或有一點更值得我們注意,即通過這一由年輕人建構和想象的觀念之眼去看老年群體的生活,我們會希望它是什麼樣的?是以有評論也笑稱,這部劇讓她看到了自己未來的老年生活。

是以,《大媽的世界》也或許還可以被看作是當下年輕人們對自己老年生活的憧憬,他們也在潛意識中意識到當下主流印象中的老年群體及其生活的灰暗性,是以也由此希望能通過此類影視劇來進行一種新的、更加陽光或多元的想象。而在這些想象背後折射的也恰恰是我們這個日漸年輕化的世界對老年群體的遺忘、不友好以及對他們生活方式的不屑甚至不滿。

我們如何想象理想的老年生活?

宋明偉有部專著名為《少年中國》(Young China: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the Bildungsroman, 1900-1959),其所關注的主題便是近代中國是如何從一個“老舊昏聩的舊帝國”轉變成“年輕有為的新中國”。老年人世界的衰落是一個現代性問題,是以整個消費文化的年輕化背後還暗藏着一個更宏大且主流的曆史旋律,然而伴随着當下各國老齡化問題的日益嚴重,老年群體以及有關他們的生活、心理和情感需求也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但即使如此,與市場和消費緊密結合的流行與大衆文化對此卻始終關注有限。

從《大媽的世界》這部短劇集中我們就能看到在許多社會層面對其群體和習慣的忽視,尤其是在老年人越來越多的世界,為年輕人提供的服務以及為他們的友善而塑造的城市空間、生活模式和消費形式卻日漸占據主流。在19集“程式适老化”中,王姐被智能便利店反鎖在超市裡,結果為了出去不得不進行一系列的電子掃碼、關注公衆号、轉發和收集點贊等複雜操作。

伴随着當下中國智能化程度的擴張,許多日常生活、消費和娛樂場所的AI化成為許多老年群體生活中的最大障礙。而此類新聞也層出不窮,最後使得有關部門不得不頒布相關規定來保障老年群體在此類生活事宜上的權益;而在新冠疫情時期,我們也不能忽視對于那些不使用或是沒有智能手機的老年人來說,他們在一系列防疫政策中往往會成為被忽視的對象或是他們的習慣和生活模式得不到相應的重視,而導緻他們被排斥在特定的城市空間之中,進而在無形中更進一步地把他們隔離在現代社會之外。

在《大媽的世界》中,王姐和老楊都熟練地掌握着智能手機的使用,并且刷短視訊、追劇磕cp和購物等等都得心應手。但這或許隻是一種理想狀态,因為受限于特定的生活條件、學識和狀況,大部分的老年人無法達到這一标準。也正因為當代社會的日漸智能化以及年輕化,上野千鶴子才會在其多部書(如《一個人的老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變老》)中根據自己的個體經驗與研究資料和調查,來為“漸漸變老”的老年生活提供許多實際妥帖的建議和幫助。她提醒開始進入老年的人們,不要被傳統關于老年的想象和刻闆印象束縛,而是始終要以一種新的心态去進入老年,繼續創造屬于自己的生活。

《大媽的世界》:中老年人為何在影視劇中“消失”?

《一個人最後的旅程》,作者: [日]上野千鶴子,譯者: 任佳韫 / 魏金美,版本: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21年10月

除此之外,在《一個人最後的旅程》中,上野千鶴子也通過其社會調查指出相關政府部分、社會機構在對老年群體生活上應該進行的關注、改造和幫助。因為恰恰是這些外部的硬體和設施條件的齊備與完善,才能為進入老年的人們提供一個舒适的空間,為他們在人生新的階段的新生活創造可能。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在許多政治、經濟與社會核心和主流層面,還未進入其中或是剛剛開始工作的年輕人處于弱勢,但伴随着經濟消費能力的增長、在文化與意識形态中話語權的獲得,也必然使得他們能夠主宰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頗大的大衆與流行文化的樣貌,因為恰恰在這其中,隐藏着某些需要被改變或是被繼承與再生産的意識形态。

而在由這部分大衆文化所構成的圍繞着我們的這些故事、感情與生活模式中,老年群體的身影和他們的聲音正在漸漸消失。他們成為各種偶像劇、言情劇、探案推理劇或是倫理劇中的某類“典型”,或是如巴金《家》中的老太爺代表着保守守舊,阻礙着年輕人的終成眷屬,或是像傳統三姑六婆的現代版形象愛八卦愛多管閑事,也或許隻是個背景,模模糊糊看不清。

恰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小敏家》《愛情神話》和《大媽的世界》這樣的影視劇才會顯得引人注目。就如法蘭克福學派的研究所發現的,現代大衆與流行文化本身就是塑造和再生産主流意識形态的重要場域。作為當下接受面最廣且滲入每個人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形式,某種形象、角色或群體是否能在其中顯現、以怎樣的方式或形象出現,背後都牽涉着更加複雜的權力和意識形态。就如美國紀錄片《賽璐璐壁櫥》所說的,正是影視劇,塑造了我們對于自我的身份、情感與欲望的認同,影響着我們對于社會、人際交往以及關于正常的看法。

《大媽的世界》:中老年人為何在影視劇中“消失”?

當中老年角色或者說“大媽”開始于影視劇中消失,我們也便會在不知不覺中忽視她們的存在與需求,而她們的生活則往往會被簡化為某種了無新意的重複,即使她們就生活在我們身旁,就是我們熟悉或親密之人,我們也可能對此視而不見。

在《大媽的世界》中,我們想象出另一種可能的老年生活,去對抗或改造傳統印象裡的各種陳詞濫調與那些灰暗的隐喻色彩,既是為了我們的父母輩,也是為了未來的我們自己。并且它或許還預示着一種新的家庭關系與親子相處模式的誕生,了解我們的父母是一堂重要的情感教育課程,因為它在某種程度上決定着我們對自我的認知,以及關于他人和整個世界的看法。

作者 | 重木

編輯 | 走走

校對 | 趙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