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會因為一句歌詞而喜歡上一首歌曲,有的會因為某個經典橋段而喜歡整部的電視劇,“本是後山人,偶座前堂客,醉舞經閣半卷書,坐井說天闊,大志戲功名,海鬥量福禍”無意中刷到王志文這個片段,這首《自嘲》,而認識了《天道》這部轟動全國的電視劇,從此迷戀,反複觀看,每看一次都會得到不同的人生認知,不同的見地。
這部電視劇褒貶不一議論紛紛,有的說是人生哲學最好的诠釋,有的說是班門弄斧大放厥詞。好與壞不是這部電視劇拍攝的初衷,但是一部電視劇一經拍攝上映,豆瓣分達到9.2分,在全國引起轟動,禁播10年,前後删減3次才再次上映也足以說明這部影視劇的影響力。好與壞立場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部劇中能夠給我們什麼啟發,才是原著《遙遠的救世主》書中作者撰寫的意義所在。
孫子有雲:勝了不等于赢了,關鍵是使自身變強了,還是倒退了。二戰期間莫斯科保衛戰勝了,蘇聯自身的工業經濟落後倒退了多少年。
《天道》不論是與非,對與錯,汲取所需即可。
《自嘲》是《天道》男主的大作。男主是了解“天道”之人,入世。出世之人。
入世—丁元英擁有财富,名聲,經曆俗世的洗滌。
出世—丁元英舍棄财富,名聲,成為怪異的路人。
入世有資本,出世有态度,戲裡戲外經曆過才知其中的人生百态。
丁元英隐居古城,幾個月以泡面為生,成為怪胎之人。
于認知次元來講,人性使然:你可以過得很好,但是你不能過得比我好,這會讓他們很不舒服。
世俗中,人性誠然如此,自身越是無知,對待外來不同看法的事件就會越瘋狂地排斥,不論是是非非,隻為維護自己的臉面。環境如此,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要在什麼樣的環境生存,即所謂圈層,不同圈層間的見解,思維方式而不同。
凡間花草樹木,觸發你靈魂深處,給予你啟發的,便是養料。
唯有三思後行,動靜結合,才算是有意思。
《天道》啟發了我的思維認知,對于劇中的片段得到了不同的認知,知識淺薄也想談談。
1“美女是魔”
丁元英和朋友看音響,在音響上發現“美女是魔”四個字,于是有了一場認知的讨論。
朋友說:“我看美女就是美女”。丁元英說道“你看美女就是美女,那美女就不是魔了?”朋友說“怎麼看才是正常”,丁元英說道“你的手,隻會握拳是病,隻會伸手也是病,自如才是正常”
這裡說了主觀意思維,就是說關于思維思考的的再次思考,給你一個點,你能否連接配接成線,給你條線,能否匡成面。
常人所說第一印象固然重要,常人也說知人知面不知心,唯有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才是上上策。
路人總會傾向幾分鐘給事件下定義,然事實的真相無法真正認知
如近幾天廣西百色新冠疫情官方辟謠:“防住了國門越南偷渡客,防不住百色返鄉”事件。
2“養兒防老”
劇中丁父突發腦溢血,大機率成為植物人,家庭會議就丁父的治療事件中,丁元英主張停交治療費,讓丁父有尊嚴的離開而産生了極大的争議,但是這一決策也正是丁父所願。“養兒防老”根深蒂固的文化屬性讓作為為子女直不起腰闆。
即所謂為子女應當生前盡孝,而不應受世俗道德的批判,為了不受人後的飯後談資而背道而馳。
3“文化屬性”
丁元英對文化屬性的了解是,透過事物的外在看本質,透過社會的發展層面為:技術,制度,文化。小到一花一草,一樹一木,一人一家庭,大到一民族乃至整個國家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屬性。
狼性文化造就狼性,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性文化造就弱者,物競天擇,自然生存法則,也可以說為天道。
劇中丁元英用“文化産業”做了闡述。
“文學影視是扒拉靈魂的藝術”,文學藝術的創作高度是可以引發思考,觸動靈魂。
當下的衆生需求,無外乎權,錢,名精神拯救的暴利,和黃賭毒的精神需求價值同等。
我的看法是,文化屬性是個人的必需品,何而為人,不僅需要物質來維持,更需要精神文化來滿足。何為行屍走肉,就是僅有溫飽得以解決,而精神文化得不到滿足即視為行屍走肉。
其次,國家需要文化屬性。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個體需要文化屬性,精神有寄托,有歸屬感使命感,這便是人生價值。
4:“救世主”
《天道》劇中丁元英和芮小單“天國的愛戀”中,芮小單向丁元英索要一份禮物,就是幫助王廟村的村民脫貧。而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漁,王廟村村民所謂造成的物質貧窮的本質是思維的貧窮,認知的貧窮,隻有提高認知,打破局限,跳出思維誤區才是解決他們的現狀,才能本質上解決扶貧問題,而不是單單的殺富濟貧。
才疏學淺,文筆底蘊略顯不足,不到之處,網友讨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