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丈夫年薪千萬,她偏要活成“保姆”:女人的“作”,其實是在呼救

作者:張德芬

試想這樣一個場景,丈夫年薪千萬,日常開銷自由,住的豪華别墅裡配置進階保姆。

即便你突發奇想要創業,所有手續也是丈夫一手操辦,這設定聽上去就有點“完美”。

這正是最近熱播的《完美伴侶》中的劇情。

然而這個配置的女主角吳敏卻甚是不滿,各種“花式作妖”,甚至要求離婚。

丈夫年薪千萬,她偏要活成“保姆”:女人的“作”,其實是在呼救

很多觀衆即使一開始非常同情她,到最後都忍不住喊道:“這也太作了!”

可是,人們不禁想問:

坐擁大多數人夢想生活的吳敏,到底在“作”些什麼呢?

丈夫年薪千萬,她偏要活成“保姆”:女人的“作”,其實是在呼救

“花式作妖”的背後,

是需要被看見的内在小孩

劇中的吳敏,畢業以後心甘情願地放棄事業成為家庭主婦,和老公林慶昆約好一個負責賺錢養家,一個負責相夫教子。

然而随着林慶昆事業蒸蒸日上,他開始不斷缺席家庭生活。

有一次,孩子食物中毒,而丈夫在飛機上失聯,吳敏陷入崩潰狀态,隻能對着手機歇斯底裡。

這劇情讓很多觀衆都為之動容,十分了解她作為一個母親的無助與痛苦。

丈夫年薪千萬,她偏要活成“保姆”:女人的“作”,其實是在呼救

當吳敏無數次陷入痛苦,而丈夫都視而不見時,她逐漸意識到自己隻是丈夫的附屬品,沒有存在感和價值感。

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她想創業開辦一個托管班:“我一定要好好幹,我要讓林慶昆看到,我除了會帶孩子,我還能做好其他事。”

然而,後來事情的發展,卻越來越離譜。

她刻意瞞着自己的丈夫林慶昆,反而去求助外人孫磊的幫助,讓丈夫産生誤解。

在管理托班時,她不慎滑下樓梯流産,丈夫找來進階保姆照顧她。她卻覺得丈夫在剝奪她家庭主婦的職能,想方設法把保姆趕走。

丈夫長期的缺位和冷漠,導緻她對婚姻失去信心,主動提出離婚。

可是,當丈夫把房子、撫養費、托管班的房租,甚至孩子的撫養權都給她時,她卻滿心抗拒,堅持要淨身出戶。

林慶昆不明白,自己沒日沒夜的工作,給妻子絕對的信任和自由,一切卻為何如此失控。

他在吳敏再一次無理取鬧時,忍不住暴發:

“以前那個善解人意的吳敏去哪了,我現在根本不知道你想要什麼!”

丈夫年薪千萬,她偏要活成“保姆”:女人的“作”,其實是在呼救

吳敏卻在他走後,流着淚說了一句:“我要的是你真正的看見我。”

原來,這才是吳敏一直以來“作”的原因:

想要被看見,被關注,卻用了最不可理喻的方式。

榮格說過:“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内在小孩,這個小孩就是我們内心未成長,未安撫好的部分。”

這個内在的孩子不會随着我們的年齡增長而消失,而是會永遠躲藏在我們内心的角落裡。

她渴望被看見,被安撫,被愛護。

如果沒有得到相應的關注,他便會無理取鬧,迸發出各種不良情緒,以極端的形式和言辭博得他人的注意。

丈夫年薪千萬,她偏要活成“保姆”:女人的“作”,其實是在呼救

吳敏想讓丈夫看到自己,找尋一絲存在與被愛的證據,這正是她的内在小孩需要被看見。

可是,她像一個難以明确說出自己需求的小孩子,隻能用偏激和無賴的形式來刷存在感,渴求關注。

那個被冷落的内在小孩在哭泣着咆哮,将原本該有的幸福與安甯攪得混沌不堪。

丈夫年薪千萬,她偏要活成“保姆”:女人的“作”,其實是在呼救

未被療愈的内在小孩,

會讓悲劇重複上演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人們遭遇過的所有傷害,都會在内心深處留下或深或淺的傷痕,這些傷痕,會一直伴随着我們的生命成長。

《與内在小孩和解》一書中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們太過于驕傲,粗糙地包紮過後,就把它深藏起來,任它在心底流血潰爛、堆積成山;

我們用堅強給自己做個僞裝,讓傷口覆寫一層厚厚的盔甲,然後努力奔跑,去做人生的赢家;

我們總是想用金錢、榮譽、物質去安撫那些傷口,期待自己變得夠強大時,它們就能自我痊愈。”

有很多人以為,隻要跑得足夠快,就可以把那個小孩甩在身後。

其實不然,受過創傷内在小孩就如同人生木桶的最短闆。它不長大,我們再努力也無法成長。

丈夫年薪千萬,她偏要活成“保姆”:女人的“作”,其實是在呼救

劇中的吳敏,跟媽媽說自己要放棄事業做全職太太的時候。

她的媽媽像賭咒似的說出狠話跟她斷絕關系:

“如果哪天他不要你了,你得不到我半點同情。”

這樣簡單粗暴的對待方式,讓吳敏的内在小孩自此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她像是着魔一般,恐懼着那個悲慘結果的到來。

之後林慶昆的每一次缺席,吳敏的内在小孩都會極度敏感,寒毛聳立的自問是不是要被抛棄。

當林慶昆在一次吵架時賭氣說:

“要麼你現在回來,要麼你就再也不要回來了。”

這句話和吳媽當年斷絕關系時所說的話如出一轍。

瞬間觸發了吳敏心中那個被冷落許久的小孩,她仿佛聽到了詛咒的宣判,徒然崩潰。

可見,被冷落的内在小孩,就像埋在我們身邊的一顆情緒的定時炸彈,随時都有可能被反複引爆。

不但如此,被冷落的内在小孩還會引申出一種依戀型人格,具體的表現就是特别“作”。

她們其實非常希望能有人陪伴,但卻不懂得恰當的表達,而是以各種不合情理的言行舉止引起對方注意。

像不成熟的孩子一樣,用這種“撒潑打滾”的方式表達“我想你陪我。”

丈夫年薪千萬,她偏要活成“保姆”:女人的“作”,其實是在呼救

記得曾經有過一個咨詢案例。

患者小文的父親,經常會不回信給小文的母親,最終抛下小文和母親不辭而别。

長大的小文成家以後,丈夫非常寵愛她,兩人也生活甜蜜。

她隻是會在丈夫偶爾沒有及時回複消息的時候焦灼難忍,但基本都能平安度過。

可是,有一次因為丈夫出差三個月,而且經常因為會議的原因不能及時回複消息。

小文心中“被抛棄”的情結突然被激活。

她的情緒狀态退回到内在小孩被抛棄的時候,開始大作特作,無理取鬧,不斷假想對方對自己不忠。

孩子氣的指責對方:“你不愛我了,你愛上了别人……”

無休止的糾纏和懷疑,讓他們的感情急轉直下。

丈夫年薪千萬,她偏要活成“保姆”:女人的“作”,其實是在呼救

她的丈夫十分委屈又不解,為何自己隻是出差,就能讓曾經溫柔體貼的妻子性情大變,像是一個陌生人。

其實,這就是曾經被壓抑的内在小孩的觸發。

那個曾經被抛棄過的内在小孩,從來都沒有痊愈過,而是被冷落在内心的角落中,反複品味被抛棄的痛苦。

直到生活中也遇到雷同的情境,他的痛苦防禦機制便拉響了警報,開始運用各種極端又偏激的行為和言辭轟炸他人,企圖奪回對方的注意力。

最終讓他們的感情處于岌岌可危的狀态,重複悲劇。

這無法擺脫的内在小孩真的可怕嗎?

其實不然,他隻是你内心深處的情感缺口在預警。

隻要可以療愈内在小孩,就可以擁抱真實的自己。

丈夫年薪千萬,她偏要活成“保姆”:女人的“作”,其實是在呼救

療愈内在小孩,

擁抱最真實的自己

《小王子》中說:“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雖然,隻有少數人記得。”

不僅僅是劇中的吳敏,生活中的每一個能在社會中獨當一面的我們,都曾經是需求關愛和關注的小孩子。

隻是長大這件事太漫長,讓我們都忘記了。

那個内在的小孩,被我們用看似堅硬的外殼包裹在心裡,不想觸碰。

但最終,被冷落的他,卻讓我們都成為了長不大的孩子。

當訴求不被滿足時,他會變成我們失控的情緒;

當缺乏安全感時,他會變成那根敏感脆弱的神經線;

當得不到回饋時,他會變成無中生有的定時炸彈。

他就像是所有不良情緒的“創傷源頭”,永不休止。

丈夫年薪千萬,她偏要活成“保姆”:女人的“作”,其實是在呼救

那麼,該如何療愈内在小孩,與自己和解,擁抱新的生活呢?

這裡有三個小建議:

一、從 “需要被看見” 轉為 “看見自己”

弗洛伊德曾說過:“人的舉動都不是無端做出的。”

當問題發生時,去向内追溯問題的根源,和自己的内在小孩對話:

“親愛的,我感到憤怒,我在受苦,希望你能知道。”

“親愛的,我在關注你的感受,希望你能知道。”

将自己的内心打開,與自己的内在小孩建立真誠的交流,探尋他的真實需求,而不是把親密關系建立在對方的回應上。

看見自己,是療愈内在小孩的第一步。

二、自我接納,打渴望被認可的魔咒

學會傾聽内在小孩,用一張白紙和一支筆,将内在小孩所說的所有隐秘的、痛苦的、不堪的往事及傷口一一羅列。

找到傷口所在,是愈合的重要一步。

欣賞和感謝内在小孩這些年來的隐忍與支撐,全盤接納自己的現狀。

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勇于轉而向内接納自我。

不遷怒與他人,不渴求于他人,才能真正打破被認可的魔咒,擁抱最真實的自己。

丈夫年薪千萬,她偏要活成“保姆”:女人的“作”,其實是在呼救

三、學會平衡,成為自己的引導者

榮格說:“内在小孩是一切光之上的光,是治愈的引領者。”

看見和接納,就像是在清理創口。

但如果隻是一味的傾聽和認可,便會容易陷入自我迷戀的漩渦之中。

我們還應該用愛和責任去平衡。

當事件發生時,設身處地去體會内在小孩的痛苦與迷茫,用積極的正念去引導他。

告訴他:

“親愛的,我懂你,但這樣做是我們的責任。”

“親愛的,我一直和你在一起,但這樣做我們才能一起成長。”

隻有内在小孩被看見、被接納、被療愈,才能與我們一同成長,我們的内心才會真正感到快樂。

丈夫年薪千萬,她偏要活成“保姆”:女人的“作”,其實是在呼救

策劃 | 江楓

編輯 | 江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