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你應該(從現在開始就)寫部落格

 為什麼你應該(從現在開始就)寫部落格

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寫一個部落格有很多好處,卻沒有任何明顯的壞處。(阿靈頓的情況屬于例外,而非常态,就像不能拿抽煙活到一百歲的英國老太太的個例來反駁抽煙對健康的極大損傷一樣)

讓我說得更明确一點:用部落格的形式來記錄下你有價值的思考,會帶來很多好處,卻沒有任何明顯的壞處。Note:碎碎念不算思考、心情瑣記不算思考、唠唠叨叨也不算思考、沒話找話也不算思考,請以此類推。

下面是我個人認為寫一個長期的價值部落格的最大的幾點好處:

1) 能夠交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自己既寫部落格,也讀别人的部落格,在這個時代,對于生活中的絕大多數人來說,拓寬朋友圈子的途徑幾乎隻有一個,通過網絡,而如何在網絡中尋找到氣味相投的朋友,如何判斷别人和自己是否有共同語言?顯然,通過天天在SNS上碎碎念的那些日記是難以做到的。我佩服的一些朋友幾乎全都是長期用部落格記錄想法的人,是以,和他們即便不打照面,也是心照不宣。即便素未謀面也能坐下來就聊得熱火朝天。

為什麼部落格在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方面的潛力要遠勝于原始的交談方式?很簡單,第一,部落格無地域限制,整個網際網路上從A到B隻有一個點選的距離,而傳統的建立朋友圈子的方法則受到地域限制。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點,即如果按照以前結交朋友的方式,需要互相聊天,交流觀點,然後才逐漸熟悉起來,這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而且更糟糕的是,當你遇到另一個陌生人,又要把整個過程重複一次,表達你已經對老友表達過的那番想法。可部落格卻做到了“一次表達,無數次閱讀”,當我看到一個寫了好幾年的部落格,看完了之後我仿佛和這個人交談了很久,用程式員們喜歡聽的話來說就是,“部落格極大地增強了話語的複用性”。

我曾在CSDN上寫了近六年的部落格,在一年半前建立了一個Google Groups(TopLanguage),由于我的部落格的長期閱讀者都是互相有共同語言的,是以這個Group一開始就熱火朝天,而高品質的技術讨論則進一步吸引了更多的牛人的參與,雪球滾起來之後,就很難停下來了,将近一年半下來,從這個Group的讨論中我獲益良多[1]。而對于非程式員朋友,科學松鼠會則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2) 書寫是為了更好的思考。我在《書寫是為了更好的思考》裡面詳細總結了書寫的好處,這裡就不拷貝粘貼了。有些想法如果不寫下來,也就忘掉了,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數學牛人們的轶事》(榮耀屬于ukim)裡面講了希爾伯特的一個故事:一次在Hilbert的讨論班上,一個年輕人報告,其中用了一個很漂亮的定理,Hilbert說“這真是一個妙不可言(wunderbaschon)的定理呀,是誰發現的?”那個年輕人茫然的站了很久,對Hilbert說:“是你.……”。

3) “教”是最好的“學”。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講清楚,十有八九你還沒有完全了解。絕大多數人應該都知道在程式員行業面試官經常要求你講解一個東西給他聽,他會說他不懂這個東西(他如果真的不懂的話效果其實是最好的),而你的任務則是說到讓他了解為止。

為了讓一個不明白的人做到明白,你必須要知道從明白到不明白他究竟需要掌握哪些概念,這就迫使我們對我們大腦中整個的知識體系來個尋根究底,把藏在水面之下的那些東西統統挖出來,把大腦中的那些我們知道、但不知道自己知道的潛在概念或假設(assumptions)都挖出來,把它們從内隐記憶拉扯到外顯記憶中。因為隻有完全知道、并知道自己知道一切來龍去脈的人,才能真正把一件事情講得通通透透。

但是,你可能會懷疑,那除了能夠講清楚之外,弄清自己到底知道哪些東西還有其他什麼好處嗎?如果沒有其他好處,那我又何必費這個勁呢?我又不當老師。

TopLanguage上的一位朋友sagasw曾經講了這樣一個小故事:據說在某個著名軟體公司裡,開發組的桌上會放着一隻小熊,大家互相問問題之前,先對着小熊把問題說一遍,看能不能把問題描述的清晰,基本上說的比較有條理以後,答案也就随之而來了。當然,你不一定要對小熊說,你可以在大腦中虛構一個聽衆,一個不懂行的聽衆,然後你說給他聽。這是可行的,我經常在路上用。不過如果你能坐下來,我建議你還是說給實際的聽衆聽——即寫下你的思考,因為書寫是更好的思考。

我們的絕大多數知識在絕大多數時候都隐藏在潛意識中,其實我們意識的視窗很小,我們的工作記憶隻能容納寥寥數個條目(記得那個“看你能夠記住螢幕上同時閃現的多少個數字”的flash小遊戲嗎?),我們平時所作的推理過程很大部分都是自動的,發生在潛意識中,而我們隻能感覺到一些中間結論。不信你回憶一下你在和别人讨論問題的時候有多少次覺得“反正就是這樣,我感覺得到它是對的,但是你問我,我也說不清到底怎麼回事”,對此你不覺得很奇怪嗎?如果你都不能從邏輯上支援你的結論,你怎麼就能确信它是對的呢?僅僅因為你的直覺強烈地告訴你它是對的?那如果旁邊有另一個人,他和你持相反的觀念,而他的直覺也強烈地告訴他他是對的。這時候你又怎麼想?“他的直覺錯了,我的直覺是對的”?難道你這麼自信你的直覺是世界上最可靠的?

我自己則是非常珍惜類似這樣的機會,即當“我強烈地覺得它是對的,但我卻說不出是以然來”,這時候往往是到大腦中翻箱倒櫃的時候,弄清來龍去脈的時候,深入反思的時候,糾正一直以來錯誤的潛在前提假設的時候。另一方面,“我強烈地覺得這個說法有問題,但我卻說不清它為什麼有問題,到底哪有問題”,這也是一個極有意義的瞬間,它幾乎總是意味着你對一個問題的認識有潛在的偏差,肯定是在你自己都沒有覺知到的地方引入了一個潛在的假設、偷換了一個重要的概念,等等。而這種時候就是深入反思的時候,當你終于潛到問題的底層,觸摸到問題的實質,把水面之下的冰山整體看清了的時候你會有一種通體舒泰的感覺。

為什麼說以上這些?因為剛才說的是你必須等待這樣的反思機會,但如果你選擇經常總結自己的知識體系,并說出來給你的讀者聽,你就會發現你自己創造了這樣的機會。如果我們平時不反思,我們覺得很多事情都是當然的,但結果如果要你一開口說給别人聽,常常會發現事情就開始變得不那麼明顯了,你說着說着,就開始莫名其妙地發現自己需要用到“反正”這個詞了。

于是,反思的機會就來了。

一旦你把自己潛意識裡面的東西從幕後拉出來,你就有了面對并反思它們的可能,而不是任它們在幕後陰險地左右你的思維。很多時候我們的思路出了問題并不是我們不會反思,而是不知道自己的思維中有那些隐含的假設(assumptions),如果你隻感覺到答案,卻不知道你大腦得到這個答案之前做了哪些推理,你又怎麼知道哪一環可能出了問題呢?另一方面,一旦你弄清了自己到底是怎麼想的,離意識到問題就不遠了,很簡單的道理——如果别人和你争辯的時候總是隻擺立場,你就很難和他辯,但如果他把自己的推理過程原原本本暴露給你,批判起來總是容易得多的。(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有很多人總是把邏輯藏在背後,不敢暴露出來)

絕大多數時候其實我們都會不假思索地得出一些結論,就像上了發條的自動機,但其實我們并不知道這些結論到底怎麼來的,在思維的背後到底發生了哪些事情,故而當我們發現我們的結論錯了的時候,一頭霧水,沒法着手尋找到底在哪錯了。如果你注意一下很多人的發言(論壇、部落格等等),如果你把他們的發言分為“前提”、“假設”、“邏輯”、“結論”這四個部分,你會發現一大堆人隻會不停地下結論,擺立場,卻見不到這些結論或離場的前提、假設和個中邏輯,倒也不是他們不願意寫出邏輯,而是因為反思自己的思維過程實在是一件困難非常的事情,我們的推理過程很大一部分發生在意識的水面之下,隻有當有了重要結論的時候這條邏輯鍊才會浮出來冒一個泡,讓我們的意識捕捉到。更何況絕大多數時候我們用的其實并不是完整嚴密的邏輯思維,而是思維捷徑。

去教一個完全不懂的人,則是一種最最強大和徹底的反思途徑——因為他沒有任何預備的知識,是以要讓他弄懂你所知道的,你就必須徹底反思你的知識體系,弄清這座大廈的根基在什麼地方,弄清它的骨架在什麼地方,一磚一瓦到底是怎麼壘起來的,你不能自己站在11層上,然後假設你的讀者站在第10層,指望着隻要告訴他第11層有那些内容就讓他明白。你的讀者站在第一層,你必須知道你腳下踩着的另外10層到底是怎麼構造的。這就迫使你對你所掌握的、或之前認為正确的那些東西作徹徹底底的、深刻的反思,你的閱聽人越是不懂,你需要反思得就越深刻。

4) 讨論是絕佳的反思。另一方面,很多時候我們并不是有機會說給完全不懂的人聽,更大的可能性是說給同領域有一定基礎的人聽,這個時候并不代表就不能促使反思了,實際上,你會發現,如果你公開你的想法,幾乎總能看到與你持不同意見的人,然後你通過比較你和他的觀念之間的差别,會發現你們在一開始的思路上就存在差異,差異從哪裡來的?在進一步讨論中你們就會不斷地迫使對方拿出更深層次的理由,這同樣也是一種非常有效地促使自己反思的方法,在讨論的過程中雙方的理由自然會變得越來越深入,越來越接近問題的本質,一些平時難以注意到的深層面的差異性就會逐漸浮現出來,你也就多了一次難得的機會去審視自己的思維中到底存放了哪些錯誤的資訊。

5) 激勵你去持續學習和思考。如果你沒有持續學習和思考的習慣,你的部落格很快就會沒有内容可寫,就隻能整點碎碎念或者轉載,然後你就會失去讀者,然後你就會關掉部落格,然後一旦關掉部落格之後你也就死了寫部落格的心,然後就少了一條激勵你去思考和總結的途徑,然後你變得更不高興總結和思考,然後…

為了打破這個死循環,不要永久停止更新你的部落格,就算你兩個月,三個月都不寫,隻要你每篇都是寫自己思考的産物,寫有價值的東西,在網際網路上,金子的确總是會發光的,因為有無數的資訊聚合平台在期待這些有價值的内容,有搜尋引擎為你的内容提供海量的潛在讀者,有海量的人肉在手動挖掘和轉載那些有價值的東西。我們所能做的最差的一個決策莫過于停止做一件沒有任何壞處,卻有一大堆好處的事情。

為了讓你的部落格有價值,你必須不斷總結自己學習的結果,你必須不斷思考,給出比别人深刻、獨到的見解。這看起來有點本末倒置,但很快本和末就會正過來。

6) 學會持之以恒地做一件事情。很多人在生活中容易覺得迷失,不知道想要做什麼,是因為沒有一件能夠持續地做的事情,用俗話來說就是沒有主心骨。用積極心理學的話來說就是沒有一件能夠創造流體驗的事情,而書寫自己的思想則是一件容易産生流體驗的事情,在書寫的時候,特别是理性地書寫的時候,大腦逐漸進入推理分析子產品,一切不愉快的情緒,煩躁感都會逐漸消隐下去。不過前提是你得開始,并且堅持過一開始的困難期,以後的一切便成了習慣成自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