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末清初以來,在伊、洛河流域及黃河中下遊沿河一帶,建"黃大王廟"者甚多。人們心目中的"黃大王"是位河神,其實,黃大王是明末清初河洛地區的治水功臣。#洛陽頭條#
黃大王,名守才,今洛陽偃師區嶽灘鎮王莊村人,生于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清康熙二年(1664年)病逝,享壽62歲,葬偃師佛光九龍角。因黃守才在明崇祯至清順治年間在河洛一帶治水有功,在他謝世74年後,清乾隆帝于乾隆三年(1738年)封黃守才為"靈佑襄濟王并祀金龍四大王"。黃大王之名由此而起。
黃守才因善治河威望甚高,在伊洛河下遊至黃河中遊沿岸,群眾為他修建的廟宇很多。偃師區山化鎮石家莊村的"九龍廟",是目前儲存最完整的一座。
九龍廟位于山化鎮石家莊村南、伊洛河北岸,占地3400平方米,現儲存下來的建築,從南而北有鐘鼓樓、偏殿、正殿、後殿和耳房。原來的山門、戲樓、客堂、旗杆、3對石獅、6通碑刻,因水患和戰亂,均不複存在。
鐘鼓樓建立于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磚木結構,歇山飛檐。東為鐘樓,西為鼓樓,門楣上有清光緒十八年貢生石文奇書寫的門楣題。
偏殿東西對稱,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硬山疊澀,殿前均有4根方形石柱,内部梁檩均有彩繪。4根石柱上镌刻的對聯均為安徽按察使劉毓楠撰,翰林院庶吉士牛瑄書。
正殿建立于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坐落于整座廟院中心平台上,面闊3間,磚木結構。大殿内部為四柱大梁,均彩繪。門外正中懸挂"威宣式遏"大型匾額,可惜已不複存,今睹的為複制。
大殿前邊為卷棚,亦為磚木結構,古樸大方。
後殿建立于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磚木結構,硬山疊澀。内部通柱,大梁等,均繪有黑色圖案。整座後殿為兩層,上層為"天爺閣",下層為"火神殿"。東西兩耳房略低于後殿,硬山疊澀。
九龍廟在民國年間被改為學校,廟内的神像在此時幾乎全被扒掉。建國後也長期被學校占用,清宣統三年(1911年)石鳳鳴撰文并書丹的《創修九龍廟東西兩廊房碑記》,做了教室的過門石。
廟宇内原有清代雕刻和圖畫關于黃守才治水故事多幅,如正殿門楣上,畫有8幅黃守才治水圖畫,東西偏殿亦有黃守才治水的大型壁畫。惜被當時學校在表面塗以厚厚石灰,今我們難以睹壁畫全貌。#洛陽名勝古迹#
九龍廟在舊時處于洛陽至開封的交通要道上,是當地一名勝。石家莊村每年九月十七日和十二月十五日舉辦兩次迎神會,村内船主和船工屆時操辦唱戲,設供品,祈求賜福。臘月十五日,不僅邀請戲班子演唱三天,還有廟會,因時臨年關,廟會同時也變成了當地年貨交易市場,會期持續多天,遠近的村民齊集于此,熱鬧非凡。#這就是年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