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愛淩奪金的視訊都看了吧,那叫一個振奮人心。不過啊,除了中國隊能得多少獎牌,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應該就是舉辦奧運會到底賺不賺錢了吧,今天咱們就來好好聊聊這個事。

衆所周知,奧運會起源于希臘,由“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推廣到全世界。奧運會分為冬季奧運會和夏季奧運會,都是四年舉辦一次。但很少有人知道,1928年以前,冬奧會和夏奧會是在同一年由同一個國家舉辦的。
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如今的夏奧會和冬奧會,已經改為以兩年為間隔交叉舉辦,主辦國也是不同的國家。一方面,很少有國家能支撐起一年舉辦兩場奧運會,而且多出來一個名額,也能給其他想申辦奧運會的國家和城市提供更多的機會。
每到申奧期間,來自世界各國的城市代表們都擠破了頭參加。法國巴黎拿下了2024年奧運會舉辦權,2028年由美國洛杉矶舉辦,2032年由澳洲布裡斯班舉辦。各國代表們正在搶奪2036年奧運會舉辦權,根據網絡消息,大陸有12個城市打算申奧。
咱就是說,競争這麼激烈,舉辦奧運會肯定能賺不少錢。實際上,從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到1984年洛杉矶奧運會之前,舉辦奧運會都是賠本買賣。
說起來,奧運會不賺錢還是顧老爺子的鍋。顧拜旦提出的“非職業化、非商業化、非政治化”奧運三大原則,把承辦國的财路堵得死死的。奧運會這麼偉大的體育盛事,談錢多俗啊。
然而,口号喊得再響亮,沒錢也辦不成事啊。承辦國不僅要花錢修場館搞基建,還要承擔所有國家奧運代表團的一切費用。而承辦國的收入,隻有那點微不足道的觀衆門票,比起那些動辄上億的支出,賺的這點錢還不夠塞牙縫的呢。
是以,很多财大氣粗的國家舉辦完奧運會後,往往會欠一屁股債,首當其沖的就是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爾奧運會,足足虧了10億美元,市政府差點破産不說,還讓300萬市民背上了巨額債務,直到2006年才還清。
最搞笑的是,那一年的東道主加拿大,一塊金牌也沒拿到,名利兩空啊家人們。
同樣血虧的還有1980年美國普萊西德湖冬奧會,蒙特利爾好歹也是個大城市,人口多,平攤到每個人身上的錢還能少點。而普萊西德湖滿打滿算就3000人,最後欠了800多萬美元,要不是紐約州出手相救,村民們隻能吃雪度日了。
有了這次教訓,洛杉矶成功申辦1984年奧運會之後,美國政府根本不想接手這個爛攤子。時任美國總統裡根更是直言道,要錢沒有,洛杉矶自己攬的活自己想辦法。
正當洛杉矶奧運籌備組急的團團轉時,“金主爸爸”出現了,這人叫尤伯羅斯,是一家小型運輸公司的老闆。實在是被朋友纏的沒辦法了,他才很不情願地擔任了洛杉矶奧組委主席。
牢騷肯定有,但尤伯羅斯也是真辦事。他提出了一個很大膽的對策:拉贊助。之前的奧運會也拉贊助,贊助商好幾百家,每家意思意思給個千八百的,加起來也沒多少。
對此,尤伯羅斯改變了贊助政策,規定每個項目隻能有一個贊助商,比如遊泳是361°,跳水是安踏,而且全部項目加起來,不能超過30家贊助商。想要獲得贊助資格,必須出資400萬美元以上。
學過市場營銷的人都知道,這招叫“饑餓營銷”。每個項目獨家贊助的稀缺性,再加上當年奧運會的巨大規模,商家們心動萬分,紛紛趕來搶廣告位。可口可樂狂砸1260萬美元,日本富士公司也豪擲700萬美元……
除了拉贊助,尤伯羅斯還以2.25億美元的高價,賣出了電視轉播權。往年電視還沒普及,轉播權值不了幾個錢。而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電視已經在全世界普及開來,這哥們也是趕上了好時候。
一通操作下來,洛杉矶奧運會不僅沒有賠錢,還賺了2.5億美元。至此,奧運會就成了衆人追捧的香饽饽,還帶火了一系列的奧運經濟。
說起這個奧運經濟,可是不簡單。除了舉辦奧運會的直接成本和收入外,所有奧運會的相關經濟活動,都是間接收益。比如外國觀衆來當地看比賽的旅遊費用、奧運吉祥物周邊銷售額、修建場館設施提供的就業崗位,都包括在内。
就拿08年北京奧運會來說,扣除各類直接成本,總盈餘有10億人民币。但奧運經濟并不是一錘子買賣,當年修建的水立方、鳥巢等場館,至今還在使用。明星們都喜歡在鳥巢開演唱會,一天的租金光是基礎費用就高達300萬,不過他們也不差這個錢。
至于吉祥物周邊,更是賣到脫銷。當年的五個福娃,如今的冰墩墩、雪融融,都是妥妥的頂流。試問:誰不想擁有一隻圓滾滾的冰墩墩呢?
早在冬奧會開幕之前,冰墩墩周邊就已經火遍全網。官方旗艦店“一墩難求”,從玩偶到鑰匙扣,所有商品全部售罄,就連9980元這麼貴的紀念銀盤都搶空了。随之而來的,是冬奧文創股和體育股一路上漲,跟當年的茅台股有的一拼。
據官方金融機構預測,冰墩墩的周邊銷售額将超過25億元,這身價,連梅西都自歎不如。
同時,舉辦奧運會對于城市建設也有很大幫助。為了籌辦北京奧運會,國家投入了近3000億元搞基建,這些錢即使不花在奧運會上,也會被用來改善民生。一舉兩得的事,何樂而不為呢?
目前,北京冬奧會還在如火如荼地舉行中,無法計算直接收益。但早在兩三年前,河北的孩子們就已經搭過京張高鐵的快車了,實實在在地享受到了交通便利。客觀來講,舉辦奧運會确實會對承辦國的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當然了,并不是所有在1984年之後舉辦的奧運會,都是賺錢的。比如04年雅典奧運會,直接損失就高達80億美元,而且許多場地賽後也沒有充分利用,導緻資源閑置,還間接拖累了希臘經濟,09年的希臘債務危機也有奧運會一份功勞。
而去年的東京奧運會,更是生動地演繹了什麼叫“偷雞不成反蝕把米”。小日子過得不錯的日本人,本來想大賺一筆,甚至為了節約成本,把奧運村的床都換成紙闆的,金牌是用廢棄材料加工做成的,和吉祥物合影要花300塊人民币,在細微之處把摳門做到了極緻。
沒想到新冠來襲,奧運會不得不推遲舉行,整整一年的營運維護費用,使得東京奧運會最終血虧300億美元。如此悲傷的故事,怎麼有點想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