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細細描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态畫卷—濕地保護,且看南京

細細描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态畫卷—濕地保護,且看南京

▲新濟洲生物多樣性科普館

當久違的“鳥中大熊貓”震旦鴉雀,再次成群地出現在六合龍袍長江濕地;

細細描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态畫卷—濕地保護,且看南京

▲龍袍長江濕地公園的震旦鴉雀

當上萬隻花臉鴨,如沙畫表演般瞬息萬變,姿态萬千地起舞在長江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

細細描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态畫卷—濕地保護,且看南京

當“微笑天使”江豚扶老攜幼暢遊在中山碼頭的長江沿岸……

細細描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态畫卷—濕地保護,且看南京

  近年來,南京圍繞生态文明建設和長江大保護開展的一系列濕地保護措施,有了最好的注腳。

2022年2月2日是第26個世界濕地日,今年的主題是“珍愛濕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以及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價值,保護濕地成為全球共識。

在大陸,濕地保護修複已大力推進多年,近來又以立法形式再次提高分量,首部濕地保護法将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這是大陸首次專門針對濕地保護進行立法,标志着濕地保護和修複從此有了法治保障。

當今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多邊環境公約之一——《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也将首次來到中國,于2022年11月21日至29日在湖北武漢舉行。

  濕地保護,在大陸已是一項自上而下、立體推進的“大動作”。而跨江而居、河湖縱橫的南京,則通過濕地保護和修複,細細描繪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态畫卷。

新增受保護濕地面積850公頃

自然濕地保護率達70.2%

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全球三大生态系統,具有涵養水源、淨化水質、調蓄洪水、調節氣候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生态服務功能。因其強大的功能,濕地還擁有“綠色海綿”“物種基因庫”“鳥類樂園”“天然空調”等别稱。然而,由于水污染、外來物種入侵、資源不當開采等行為,濕地正在不斷消失和退化,濕地保護形勢異常嚴峻。

南京,作為江蘇省唯一跨江而居、擁江發展的城市,坐擁197公裡長江幹流岸線,市域内河湖縱橫,濕地資源總量達9.73萬公頃,約占市域面積的14.8%。濕地類型豐富,既有湖泊、河流等自然濕地,又有水庫、池塘等人工濕地。為讓豐富的濕地資源潤澤普惠南京,近年來,我市針對濕地的保護一直在持續擴容。據介紹,目前我市已建成9個濕地公園,分别是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和八卦洲、固城湖、綠水灣、上秦淮、東屏湖、池杉湖、龍袍、石臼湖8個省級濕地公園,保護了南京市最為典型的濕地資源。

位于長江沿岸的栖霞區龍潭長江大劃子濕地,便是我市濕地保護的“新成員”。這裡擁有濕地面積616公頃,栖霞區自2019年起開始為這裡建設界碑、界樁以及标牌系統。界碑界樁的設立劃定了保護區域的界線,各類标牌展示了濕地的相關制度和科普知識等。這裡還依托沿岸堤壩道路和部分灘塗,形成了一條總長約6.14公裡的巡護線路。

在龍潭長江大劃子濕地實施的資源本底調查顯示,該區域内及周邊擁有維管束植物78科219屬366種,野生脊椎動物共計142種,隸屬于26目56科113屬,生物多樣性豐富。據介紹,濕地納入保護後,這裡實行嚴格的濕地占補平衡機制,進行了濕地動植物、水質保護,營造了河濱淺灘,建設挺水植被帶、沉水植被帶,重建以蘆葦為主的挺水植被帶等濕地恢複工程,使大劃子濕地更顯靈動生機。

與此同時,江甯的百家湖、九龍湖、西毛湖、秦淮新河等共計242公頃的濕地面積也均已納入保護範圍。

為進一步合理統籌安排濕地保護工作,各區正在編制區級濕地保護規劃,目前江甯區、六合區規劃已獲區政府批複,江北新區、溧水、高淳等區正在履行報批程式,其他各區都在編制過程中。濕地保護規劃将為今後一段時期全市開展濕地保護、修複及合理利用活動提供重要依據及行動綱領。

市綠化園林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市堅持生态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位,進一步完善濕地保護體系,加強各類濕地保護形式建設。2021年,全市新增受保護濕地面積850公頃,自然濕地保護率達到70.2%,超額完成省林業局下達任務的同時也提前超額完成《南京市濕地保護規劃(2018-2030年)》制定的2022年58%的預期目标。

實施濕地修複1936畝

其中沿江濕地1500多畝

  在濕地得到“圈地”式保護的同時,針對濕地的修複工程也在持續進行。

雨花台區三山矶、浦口區橋林街道、六合龍袍街道等分别開展了長江濕地修複工作。

  位于浦口區橋林街道長江大堤東側,一處原先用于水産養殖的魚塘圍堰被打通,經過水系溝通、鄉土植被恢複,為沿江的鳥類、兩栖類等動物提供了一處更加适宜生活的栖息地。天空中鳥兒不時飛過,累了就停下來在濕地上休憩。如此和諧的生态畫面得益于2021年市綠化園林局會同浦口區農業農村局組織實施的橋林沿江江灘濕地生态修複工程,用綠色發展實作了“江岸之變”。

據介紹,按照長江大保護“宜林則林、宜濕則濕”原則,此次修複工程将江灘上1000多畝的養殖魚塘退出、破埂,修複灘島地形及植被,形成豐富的洪泛平原、森林沼澤、草本沼澤、開敞水面等系列微生境,為野生動植物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栖息環境。

自入冬以來,六合龍袍長江濕地公園内蘆花飄揚,水體清澈,迎來無數珍稀候鳥在此“聚會”,形成一道獨特的生态景觀。根據“江蘇南京龍袍長江濕地公園總體規劃”,2019年以來,龍袍長江濕地公園在恢複重建區連續開展三期江灘濕地修複,修複濕地3000多畝,營造了多樣性濕地生境,使得多年未見的東方白鹳、白頭鶴、黑臉琵鹭等珍稀鳥類重制龍袍江灘,震旦鴉雀種群數量明顯增加。

位于江甯區的長江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是長江進入江蘇的第一洲,也是大陸首個長江洲灘型國家濕地公園。2020年,新濟洲示範濕地公園建設納入全市“一江兩岸”提升工程特色亮點項目,以生物多樣性科普館建設為核心,圍繞動植物栖息地修複、濕地生态監測、濕生植物展示等,進一步優化濕地生态結構與功能,充分展示了長江中下遊濕地資源特色、動植物多樣性和長江濕地資源保護成果。根據3年持續監測顯示,目前濕地公園區域共有維管束植物555種,鳥類194種、兩栖爬行類37種、魚類34種、獸類18種、浮遊生物206種、大型底栖動物34種。維管植物種類比2016年增加了57.67%,鳥類物種增加了一倍多,是南京及周邊地區鳥類分布的熱點區域。新濟洲經曆了生态移民、修複治理、生态涵養,逐漸被打造為融保護修複、科研監測、宣傳教育等為一體的,充分展現長江洲灘濕地風貌特色的示範濕地公園。

  鄉村小微濕地分布廣泛,面廣量大,與農業生産、農民生活密切相關。江甯湖熟街道大巷村和六合東王社群水網縱橫,當地充分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濕地資源,緻力于鄉村小微濕地建設,實施水系疏通、河塘清淤、植被恢複等生态修複措施,并将具有鄉土特色的農民畫融入進來,實作生産、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建設宜居、宜遊、宜養的複合生态空間,提升了村民的居住環境和幸福指數,助力鄉村振興。

市綠化園林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市的濕地修複以長江幹流和主要通江河湖生态治理為重點,結合水環境整治及沿江濕地公園建設等,2021年,全市實施濕地修複1936畝,其中沿江濕地1500多畝,逐漸豐富濕地類型,恢複河湖生态緩沖帶,增強濕地生态功能和穩定性,保護了生物多樣性。

細細描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态畫卷—濕地保護,且看南京

▲固城湖濕地

水清岸綠的濕地引來154種鳥兒

圍繞濕地開展的活動豐富多彩

水清岸綠的濕地吸引了大量鳥兒駐足,潔白無瑕的水鳥時而低空盤旋,時而停留覓食,悠然暢遊,為南京周邊靜美的濕地增添了一抹靈動的景象。

在我市重要濕地活動的鳥類究竟有多少?為摸清濕地鳥類現狀,市綠化園林局于2020年5月開啟為期一年的濕地鳥類調查,最終形成《2020年南京市濕地鳥類調查報告》。此次調查共記錄鳥類154種,隸屬于17目、52科、104屬;分布有《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物種2種、易危4種、近危物種5種;國家Ⅰ級保護鳥類3種、國家Ⅱ級保護鳥類18種。像東方白鹳、黑臉琵鹭、白琵鹭等珍稀瀕危鳥類,過去僅是南京蜻蜓點水般的“過客”,現在在退漁還濕的龍袍興隆洲、江甯新濟洲等多處濕地叢集頻現。據介紹,調查報告為下一步營造和改善鳥類栖息地,加強濕地生态修複提供了技術支撐。

蘆葦翻飛、水鳥徜徉的濕地自然風光也吸引了大量網友前往拍照。為讓市民更好地了解濕地、走近濕地,進而提高市民的保護意識,在2021年世界濕地日期間,我市開展了“美麗濕地 魅力金陵”首屆濕地攝影作品評選活動,由網友參與選出心中最美濕地。活動曆時一個月,共收到200餘組投稿,經評選委員會綜合審定出40組作品進行網絡投票,累計獲得投票451748次。

南京,正以實際行動為濕地保護貢獻南京智慧和南京方案。

細細描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态畫卷—濕地保護,且看南京

▲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的白琵鹭

資訊來源:紫金山觀察、南京日報

編輯:趙月、關欣悅

策劃:石勇、張健

稽核:褚方樵、王莎

釋出:陳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