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魚叔為大家盤點了2021年十佳電影。
可惜,還漏了一部。
這一部,魚叔心急火燎等了快一年,最近才看到成片。
雖然長達3小時,但看完并不覺得冗長,而且意猶未盡。
無數網友看完後,也将它評入自己的「年度十佳」。

事不宜遲,魚叔今天就來說說它——
《法比安》
Fabian
影片在去年入圍了柏林電影節主競賽。
最近剛出藍光高清,立馬登上豆瓣「一周口碑電影榜」NO.1,且連續霸榜兩周。
豆瓣評分8.4。
片名「法比安」,即電影男主的名字。
由德國備受矚目的青年演員,湯姆·希林飾演。
他也是2018年高分電影《無主之作》男一号。
年輕時曾出演《希特勒的男孩》,以一雙憂郁的藍眼睛,迷倒了萬千少女。
影片一開始,就是場瘋狂的「一夜情」。
法比安在地下俱樂部,認識了一個中年女人。
沒聊幾句,就被女人迫不及待地領回了家。
然而關鍵時刻,一個老男人突然出現:
「我無意打擾,但你能來我辦公室聊聊麼」
法比安一問,這人竟是女人的丈夫。
原來,他滿足不了妻子對性的狂熱,于是夫妻達成共識。
妻子可以帶别的男人回家,但該人必須先簽署一份合同。
有需要的話,他還能獲得固定報酬。
這個開場,無疑側面展示了1931年的柏林——
一個性自由不受限制的放縱年代。
然而,法比安拒絕了女人丈夫的邀請,逃回了家。
他本就不是什麼浪蕩子。
實際上,他是正經文學博士畢業。
白天,在一家香煙公司寫廣告,讨讨生計。
晚上,就在煙霧缭繞的妓院、夜總會流連,冷眼觀察狂熱又放縱的人們。
這夜,又是一家狂野的歌舞夜總會。
法比安在背景認識了一個賣酒的女孩。
她受過良好的教育,精通國際電影法,夢想成為一個演員。
兩人越聊越投機,法比安提議送女孩回家。
他們在月光下的柏林小巷漫步,街燈将他們的影子拖得老長。
家到了,法比安驚奇地發現,他們竟是同一棟房子的租客。
緣,妙不可言。
他們瘋狂愛上了彼此,開啟了田園詩般的浪漫生活。
白天,他們在郊外的湖裡抓魚、嬉鬧。
夜裡,就在小床上緊緊相擁,仿佛要把對方嵌入自己的身體。
法比安重新有了一種目标感,仿佛一切又有了意義。
沒過多久,一天,老闆将法比安叫到辦公室。
他被辭退了。
法比安并不意外,在這個失業率居高不下的年代,被炒簡直再正常不過了。
然而,崩潰才剛剛開始。
法比安偶然發現,一心想成為演員的女友,似乎早就和著名制片人有不清不楚的關系。
女友愛他,但顯然,這份愛遠不及她對事業的野心。
緊接着,他唯一的好友突然在家開槍自殺。
失業、失戀、失去摯友。
短短幾周内,法比安的生活翻天覆地,他陷入了深深的絕望和迷茫。
身無分文的他,隻得傳回了鄉下老家。
在母親的鼓勵下,他決定再次聯系女友。
因為他知道,他們彼此都有着濃厚的愛意。
漫長的等待過後,電話終于接通。
他按照約定趕去柏林。
沒想到,在路上卻發生了一件意料之外的事。
至于是什麼事,魚叔先按下不表。
先說說本片的特點。
本片最為人稱道的,其實不是故事,而是其視聽語言。
盡管全片有3小時,但并不感覺漫長。
因為無論是它的攝影風格,還是叙事手法,都非常自由張揚。
這讓原本陰暗頹敗的故事,擁有了随心所欲的活力。
影片的前半段,可謂先鋒。
快速蒙太奇中,混合了大量的分屏、快進、黑白檔案片段,以及散落的低分辨率粗暴鏡頭,營造出一種後現代主義的氛圍。
視覺上的狂轟濫炸,配合瘋狂縱欲的歌舞表演。
目的其實是讓觀衆體驗到超負荷的享樂主義氛圍。
因為這是柏林1931,魏瑪共和國時代。
黃金的二十年代已經過去,距離希特勒上台還有2年。
「萬字元」在牆上鋪天蓋地。
剪着普魯士榛子頭,穿棕色襯衫的男人們,開始在街上若隐若現。
與此同時,1929年開始的經濟大蕭條到達了頂峰,失業率激增。
法比安和女友,明明都受過良好的教育,卻一個失業,一個隻能在夜總會裡賣酒,吃飯都成問題。
總而言之,這是一個搖搖欲墜、極端動蕩的世界。
人們要麼即将餓死,要麼迷失在毒品、酒精和性愛派對裡,進行着最後的放縱。
而影片的後半段,則回歸了傳統的叙事。
布景和攝影上,不論是好友家華麗的現代風别墅,還是柏林簡樸的大學樓梯,都更加有質感。
貫穿全篇的,還有各種記憶碎片。
法比安經常回憶起一個面部畸形的老兵,在街邊向他訴說戰争的創傷。
其實,法比安也個榮民,曾經參加過一戰,飽受精神折磨。
另外,法比安和女友一見鐘情時,也迅速閃過了一些畫面碎片。
那是他的意識:遇見你第一眼,就已經在腦海裡和你過完一生。
這讓影片充滿了一種非常現代化的感性。
然而,正如影片中台詞所言:
「先鋒的愚蠢之處,在于必須先鋒。」
一切表現手法,不過是為其終極的主題服務——走向毀滅。
影片名叫《法比安》,但實際上,它講了三個人的毀滅。
第一個,法比安摯友,一個理想主義者的毀滅。
他雖然是一位有錢律師的兒子,但他富有同情心,堅信左翼政治變革。
是以他試圖發表政治言論,改變這個堕落的社會,但屢屢受挫。
他的未婚妻出軌,即使他苦苦彌補,最後還是徹底泡了湯。
另外,他和法比安一樣,也是文學博士在讀。
但他渴望從事文學工作,留在大學教書。
唯一的機會,就是完成自己的文學論文。
他為此孜孜不倦研究了5年,然而最後換來的,卻是一封無情的拒信。
理想、愛情、事業三重失敗的打擊之下,他在家裡一槍崩頭,完結了自己的生命。
後來法比安發現,好友的論文其實非常優秀,那封拒信不過是同學的惡作劇。
然而,如薄紙般脆弱的理想主義,在納粹的崛起下,被粉碎是早晚的事。
第二個,法比安女友,一個現實主義者的毀滅。
女友有着孩子般天真旺盛的生命力,讓每個男人都為之着迷。
她也十分現實和警醒。
法比安和她都失業以後,她決定徹底依附于著名電影制片人。
因為在她看來:
「你隻有弄髒自己,才能擺脫污泥。」
這就是她反抗這個世界的方式——成為它的一員。
也是她認為的,愛法比安的方式。
「我離開你,是為了和你在一起。」
是以即使做了他人情婦,她也依舊渴望法比安的愛。
但在當時的環境下,她最終隻能成為法比安口中那個「過的挺好,但不快樂的女人」。
最後一個,法比安,一個道德家的毀滅。
法比安流連于柏林的夜生活,并非真覺得它有趣,而是出于一種好奇心的驅使。
是以他始終保持着一種疏離,對人群的狂熱進行嘲諷。
準确來說,他是一個觀察者,注視着社會的道德堕落。
通過觀察,他認為這個社會已經病入膏肓,根本沒有他施展才能的土壤。
比如政治。
好友希望參與政治來改變社會,但法比安認為是徒勞。
「理性和權力不可能同時存在」
比如事業。
他沒有事業上的抱負。
文學博士畢業,卻選擇成為廣告人,試圖擁有一份穩定工作,又無法坦然接受這種妥協。
失業後,法比安去過工作介紹所。
裡面全是和他一樣,受過良好教育,但很久都沒找到工作的年輕人。
于是他轉頭将愛情視為自己理想的化身。
可惜,最終隻是徒勞。
在朋友自殺後,法比安徹底陷入了迷茫。
因為通往理想、事業、愛情的路都已經被堵死,他已無路可退。
「那種他渴望的體面,人道和正常的人,真的值得向往麼?」
三個年輕人,處于一個秩序瓦解中的城市。
他們試圖在這裡取得成功,卻遭到了各種各樣的壓力。
一種壓力,是極端主義的崛起。
那個給好友寄拒信的同學,是個納粹份子。
法比安在得知真相後,憤怒地要求教授嚴懲此人,但教授卻無可奈何。
極端主義已經滲透到了大學系統内部,正義早已不複存在。
一種壓力,是他們與道德反派之間的沖突。
開頭的中年女人,在被丈夫抛棄後,開了一家男妓院。
她為富有的女人拉皮條,每天賺得盆滿缽滿。
連警察都被她招緻麾下,開雙倍工資。
她甚至還屢次誘惑法比安為她工作。
「不該死的人死了,不該活的人卻活着」
雖然如此,但法比安始終潔身自好,熱心助人。
他安慰失業的流浪漢,幫助被苛責的女服務員。
影片結尾,法比安在路上遇到了一個男孩落水,他奮不顧身地跳下河去救。
結果,落水男孩掙紮着遊上了岸,但法比安卻再也沒能浮上來。
這無疑是一種隐喻。
他的「個人道德」,注定無法與時代的「無道德」抗争,注定淹沒在曆史的長河中。
影片還有另外一個副标題——「不合時宜的人」。
這暗示,法比安可以是那個時代的任何人。
在一個粗鄙的世界裡,是無法容許神志正常,富有同情心的靈魂存在的。
這種看似偶然的結局,實則是一種必然。
再次回到影片開頭,一個巧妙的跟蹤鏡頭。
柏林地鐵站裡,穿着Polo衫和牛仔褲的人們,或懶洋洋地看手機,或急匆匆地趕去工作。
鏡頭像個幽靈一樣穿過站台,爬上樓梯。
時間突然從2021年穿越回了1931年。
地鐵牆上貼滿了納粹的宣傳海報。
現實與曆史在此時交錯。
雨果在著名小說《笑面人》中寫到:
「曆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将來的回聲,是将來對過去的反映。」
導演此舉,顯然是希望觀衆可以将現實和曆史進行比較。
故事結尾雖然是個悲劇,但影片中仍然充滿了希望。
一如好友給法比安留的遺書:
「請活出比我更好的人生。
請繼續寫作。
寫寫過去的樣子,和過去本該有的樣子。」
這才是導演想要告訴我們的。
我們無法選擇所處的時代和環境。
但可以選擇如何面對它。
是堅守内心還是随波逐流。
相信看完影片後,你一定會有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