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品讀|藏在手藝裡的臉面

品讀|藏在手藝裡的臉面

文〡崔修建

來源:《品讀》2022年第2期

早市上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裡,老程守着自己的小攤,賣幾樣尋常的時令蔬菜。

老程的菜不是從批發市場弄來的,而全部産自家裡的小菜園。純天然的綠色産品,大小不勻,色澤也不醒目,就那麼随意堆着,在周邊那些品相鮮亮的蔬菜比照下,顯得有些土氣。

也不同于衆多攤主扯着嗓子大聲吆喝,老程隻是靜默地坐在小馬紮上,臉上一副随緣的平和。

偶爾,有人在菜攤前蹲下身,一邊挑揀,一邊抱怨老程的菜品相不佳,讨價還價地要求他價格優惠一點兒。

這時,老程便一臉的不高興,嘴裡嘟囔着:“我的菜都是自己種的,産量低,成本高,一分錢也不能再讓了。”語氣裡明顯有“我的菜隻賣給有眼光者”的意思,仿佛菜價關乎着自己的名聲,是不可随意變動的。

老程的倔強其實也有一定的道理。因為有識貨的顧客會特意到他的攤前選菜,而且多是回頭客,或者由朋友推薦過來的顧客。

對買菜者,老程有時候也會自戀地炫耀一句:“這菜的味道裡,藏着我種菜的手藝呢。”而種菜的手藝究竟是如何藏進了菜的味道裡?他并不多解釋,留給買菜的人帶回去慢慢品味。

對老程而言,賣菜賺錢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赢得人們對自己種菜手藝的尊重。他親手種出來的那些菜,看上去并不光鮮亮麗,卻有着獨特的品質。

很少被人賞識的原因,是現在的人們已經被過度包裝的浮華裹挾了,難得俯下身來細細打量,看見那些樸拙的美,以及有内涵的真。

老程說過一句耐人琢磨的話:“我種的菜也是有臉面的。”

手藝裡藏着的臉面,正是他對自己活法的肯定。不卑不亢,如風行水上,一派天然,人間煙火中透着詩意。

品讀|藏在手藝裡的臉面

還認識一位已經80歲,身子骨還十分硬朗的老木匠,他喜歡親自動手打制适用的木器。比如要打制一把老樣式普通的椅子,他會像完成一項重大工程似的,精心去選木料,看、量、推、刨、鑿、磨……每一道工序都一絲不苟。

他的孫子曾有不屑:“就是件普通的手工木器,差不多就行了,現如今誰還在意你那些過時的手藝?”

老木匠立刻糾正:“我自己在意啊,我做的每個物件裡的手藝,都代表着我的臉面,不講究臉面的,不是真正的手藝。”

孫子驚訝:“手藝裡還有臉面?”

老木匠不容置疑:“當然有。你的眼光,你的汗水,你的精氣神兒,都藏在你的手藝裡,那就是手藝人的一張臉啊。”

“你的臉面都藏進了你的手藝裡”——這是我聽到的關于手藝最貼切的诠釋。一句樸素的表白,将珍視、敬重全融入在尋常的勞作中,陡然有了令人起敬的尊嚴。

那天,在網上看了個紀錄片《講究》,意外得知,每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品,都有着精心制作的幕後故事,恍然發覺:手藝裡的臉面,其實就是手藝裡的“靈”與“魂”。

那些講究的手藝裡,凝聚着歲月沉澱的情愫,彰顯着時光打磨的高貴品質。

責編:張初 | 校對:秦黛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