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史上,1988年被稱為“王朔年”——王朔的《頑主》等四部小說被改編成電影。葛優、張國立憑此片一炮而紅,“老北京”語境中的不求上進、不務正業、不着四六,卻又聰明絕頂、古靈精怪的“頑主”,從此也廣為人知。

“玩主”跟“頑主”大有差別。
中國最有名的“玩主”,王世襄先生認第二,沒人敢認第一。
生于1914年的王世襄,蓋棺論定的頭銜是“著名文物專家、學者、文物鑒賞家、收藏家”。不過,老先生對這些“高大上”的名頭不以為意,于“中國第一玩主”這個民間稱謂倒是甘之如饴。王老晚年回憶說:“我自幼及壯,從國小到大學,始終是玩物喪志,業荒于嬉。秋鬥蟋蟀,冬懷鳴蟲,挈狗捉獾,皆樂之不疲。而養鴿飛放,更是不受節令限制的常年癖好。”别人玩蟋蟀,鬥完就沒事兒了,王世襄玩蟋蟀玩出了學問,他老人家從全國各地圖書館和藏書家那裡找來十多種蟋蟀譜,逐段斷句、改訛、勘誤,編成了堪稱蟋蟀譜百科全書的《蟋蟀譜內建》。老先生玩漆藝,四處走訪漆藝匠人,花十年功夫為中國現存唯一一本古代漆工專著《髹飾錄》作注,詳詳細細把古今漆藝的工具、原料、技法記載在冊。文化大家黃苗子先生說他“玩物成家”,啟功先生說他“研物立志”。有人說,21世紀可能還會出現下一個“錢鐘書”,但再也出不了“王世襄”……
在我們身邊,其實也有這樣的人。他們不求名利、與世無争,為自己喜歡的東西不計時間、不論成本,沒有原因、不求結果,單純享受其中的趣味。他們有非凡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率性而為,執着而單純。他們玩得盡興、玩得灑脫,玩着玩着,不留神就玩出了名堂。
忻州就有這麼一位“玩主”,從小喜歡望遠鏡,二十年間收藏了不同國家、不同型号、不同時代的望遠鏡幾百具,欣賞把玩之餘,玩出了一本《中國望遠鏡收藏與鑒賞》,由軍事科學出版社出版;喜歡彈弓一類手工制作,玩出了10個發明專利;喜歡鼓搗榫卯傳統木結構,把自個兒玩成了“王爾文玩”傳統木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忻州市工藝美術大師。
今天,介紹忻州“玩主”趙永功。
一把“洋火槍”
1972年,趙永功出生在原平市樓闆寨鄉沙活村,在這個偏僻的小山村度過了童年。
永功父親是一位山村國小教師,母親在家務農,拉扯四個子女。沙活村遠離縣城,環境閉塞,但永功的父母卻很開明。兄弟姊妹多,隻有父親一人掙微薄的工資,父母還是擠出錢來給永功長年訂閱《國小生》《兒童文學》《少年文藝》……在大家都窮的年代,此般待遇,即便縣城雙職工家庭的孩子也鮮有享受。
這些雜志,給童年的趙永功打開了一扇了解外面世界的視窗。《國小生》雜志經常刊載一些小發明、小制作,永功便“照貓畫虎”:找來漆包線,跟小夥伴一起鼓搗出一台“電動機”。用一個廢舊電表箱,制作出一台“幻燈機”——用礦工帽上的凸透鏡作鏡頭,用手電筒作光源,用花花綠綠的糖果紙做成幻燈片。把“幻燈機”搬到學校放映,教室的粉白牆壁上出現了騎白馬的唐僧、持大刀的關公……
趙永功最拿手的,是做“火柴鍊條槍”也就是當年忻州孩子們所說的“洋火槍”——沒想到幾十年後,他還為此差點惹上“官司”。
玩槍是男孩子的天性,但“60後”“70後”小時候,誰家有餘錢能給孩子買一把玩具槍?那個年代男孩子的玩具中,“洋火槍”屬于“頂配”——一是工藝比較複雜,二是原材料十分稀缺。“洋火槍”的“子彈”好找,一盒火柴二分錢,賣一個空牙膏袋足夠,關鍵是自行車的鍊條難找。雖說當年中國在外國人眼中是“自行車王國”,但窮鄉僻壤,一輛自行車就是全家最值錢的物件。隻有車子破舊得實在不堪使用了,鍊條才能落到早已望眼欲穿的孩子們的手中。
用粗鐵絲做一個“手槍”骨架。把鍊條一節一節拆開,一節鍊子,當年娃娃們叫一篑。把七八“篑”鍊子捆綁、穿在鐵絲上做槍管。用皮筋做擊發裝置。拉開撞針,掰開最前端的鍊扣,将火柴頭緊緊塞進鍊扣的小孔。扣動扳機撞針撞擊火藥,發出“啪”的一聲和淡淡的煙霧……
一截兒鐵絲、一把鉗子、七八“篑”鍊子,就要做出一把像模像樣,關鍵是能打響的“洋火槍”殊非易事。幾年前,趙永功有天突發奇想,當年的小夥伴們現在都是四十好幾的人了,誰還不懷個舊呢?就把小時候的手藝拿出來,制作了幾把“洋火槍”——當然,他在當年的基礎上做了許多改進,還給“槍”配了木柄兒。
試着把“槍”挂到淘寶網上,幾天就賣光了。沒想到有一個賣家舉報他,說趙永功侵犯了他的專利權,對方還曬出了國家知識産權局頒發的專利證書。平台也拿不準,讓趙永功給出解釋。趙永功心說這可真是“活久見”,俺做槍耍槍的時候,你還不知道在哪兒呢,咋就“侵犯”了你的“專利權”?平台裁決說,隻要趙永功能拿出他售出的日期在對方申報專利之前的證明,就可判定沒有侵權。趙永功一查銷售記錄,再跟對方獲專利證書的時間一對比,頓時長出了一口氣——第一把“槍”的售出日期比對方獲專利的時間早了一年還多,要說侵權,也是你侵了俺的權!
望遠鏡收藏鑒賞“指南”
趙永功對望遠鏡的癡迷,緣于作家梁衡寫的一本書:《數理化通俗演義》。
上國中時偶然買到這本書,書中有伽利略發明第一台天文望遠鏡的描述。永功根據書中介紹的望遠鏡成像原理,找來礦燈上用的凸透鏡當物鏡,把哥哥用過的近視鏡片疊起來作目鏡,把兩個硬紙筒插在一起制成可伸縮的鏡筒,居然做成了一具真有遠望效果的單筒“望遠鏡”。手持這台自己親手做成的“望遠鏡”,登高遠望,幾十裡外的原平城屋舍曆曆在目,内心的喜悅無以言表,對望遠鏡的喜愛一發而不可收。
1995年大學畢業後,趙永功開始收藏望遠鏡。投身這個極其小衆的收藏領域後,趙永功才發現,國内還沒一本關于望遠鏡收藏的專著。藏友們引用資料的來處,不是德國、英國人的著述,就是美國、日本人寫的書籍。
收藏“燒錢”,望遠鏡收藏也是。再節衣縮食也不夠開銷,趙永功就走“以銷養藏”的路子,業餘時間騎自行車穿行在大街小巷推銷望遠鏡。10年光陰一晃而過,他收藏的望遠鏡已然蔚為大觀,寫一本關于望遠鏡收藏、鑒賞專著的念頭也越來越強烈。
忻州的望遠鏡愛好者有時拿一些望遠鏡讓趙永功鑒别,全國各地的收藏愛好者通過信函、網絡與他探讨、交流,趙永功經常來往于忻州、太原、北京的古玩市場搜尋古舊望遠鏡,由此積累了不少資料。五台縣徐帥故居陳列一具徐帥當年用過的望遠鏡,他數次前往拍照。北京軍事博物館、武鄉八路軍紀念館等展館中的望遠鏡,都成了他研究、琢磨的對象。有一年,趙永功輾轉打聽到,太原光學儀器廠一位工程師手裡有本修理望遠鏡的教材。他跑到太原去借,人家不肯。最後押了200元将書借到後,又花60元将書中主要内容影印下來。2000年後,網際網路逐漸普及,網上稀缺圖檔代購成為可能,趙永功又通過“中國知網”購買了大量關于望遠鏡的資料。
又一個10年過去了。2011年,第一本由中國人編著的《中國望遠鏡收藏與鑒賞》由軍事科學出版社出版。軍事科學出版社是以出版軍事理論圖書為主的中央級出版社。趙永功說,軍事科學出版社出版流程相當嚴格,他這本書稿光審查就曆時兩年半之久。
《中國望遠鏡收藏與鑒賞》共26萬字,配各國、各個曆史時期的望遠鏡圖檔300多幅、全彩印。全書分三部分:望遠鏡基礎知識;中國各型望遠鏡圖鑒;望遠鏡的收藏與使用。
這是一本望遠鏡收藏與鑒賞的“入門指南”,内容全面、系統,“軍迷”和望遠鏡“發燒友”一書在手,完全可以按圖索骥、少走彎路。此書出版至今又過了個10年,國内尚無第二部類似書籍出版。
玩出10個發明專利
趙永功目前手握10個發明專利證書,每一個專利都是“玩”出來的。
樓闆寨是原平核桃産區,不少核桃樹樹齡上百年,樹高30米以上。趙永功小時候常聽父母說,本村或外村的某某打核桃時從樹上掉下來,輕者跌斷腿腳、重者枉送性命。長大後一見核桃,就想起父母那一聲聲歎息。
工作後有一次回村裡過中秋,中午吃罷飯在院子裡閑坐,一陣風吹過,院中的棗樹上掉下幾枚紅棗。此事司空見慣,誰也不以為意。這天永功盯着棗樹出了神:風吹棗樹,樹枝發生脈沖式擺動,棗子重量輕,随樹枝擺動掉落地上。核桃為什麼風吹不下來?核桃比棗子重,樹枝脈沖式擺動的力道不足以将其搖落。然則風力足夠大又如何?如果能發明一種“脈沖式風炮”,隻要風力足夠大,風的脈沖頻率和樹枝擺動“同頻共振”,其力道便足以将核桃搖下來。
回忻州後立即付諸行動,畫草圖、做設計,數易其稿。發明專利“一種用于高空采核桃的脈沖式風炮”,包括機架,設定于機架上的風炮元件及機架下方的行走裝置。遞交申報專利文本半年後,國家知識産權局頒發實用新型專利證書。趙永功說,這種機械如果能夠量産,完全可以像收割機一樣安全、高效,徹底解決村民打核桃的難題。
槍式彈弓的發明,也應了“無意插柳柳成蔭”這句話。
2002年以後,趙永功的本職工作是為機關寫材料,經年累月地寫、沒日沒夜地寫,落下了神經衰弱的毛病。頭腦昏昏沉沉,眼睛見光流淚,騎自行車都“跑偏”。趙永功盤算,再這樣下去人就廢了,得想轍改變現狀了。
工作是飯碗,萬萬打不得,隻有轉移注意力。他置辦了成套的木匠工具,下班後做一些手工木作。開始也沒有什麼方向,有天收拾家時找到一把小時候做的彈弓,就琢磨能不能借助器械做一個精準度高的“槍式彈弓”?
找塊松木闆,将其設計、加工成槍的形狀。利用杠杆原理,設計了扳機。槍頭上加裝平闆,平闆上精确畫線、鑽孔,設計成彈弓弓門。擰上一厘米粗的螺釘,用三毫米厚的牛皮和八股彈力皮筋做成一支“槍式彈弓”。有“槍”沒“子彈”不行,又在河灘挑揀了一編織袋圓形小石子兒,在無人的空廠房區試射,威力、精确度出乎想象。後來又不斷改進,将木制“槍式彈弓”改進成鋁制的、不鏽鋼制的。試着申請專利,沒想到全國尚無人有此發明創造。發明專利申請成功後,“槍式彈弓”已經有廠家生産,成為體育競技和旅遊娛樂場所的“新寵”。
“一種高效射魚器”“一種立體餐桌”“八卦簽筷”“八卦鑰匙鍊”……趙永功擁有的10個專利包括1個發明專利、4個新型實用專利、5個外觀設計專利。在玩出這些名堂後,趙永功沒有想到,在他玩的道路上,還有一位高人在等着他……
玩物勵志
在2014年10月10日召開的中德經濟技術論壇開幕式上,李克強總理将一個精巧的“魯班鎖”送給德國總理默克爾。李總理說,這是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學院師生共同創作的作品。解開“魯班鎖”是一道難題,我把它送給默克爾總理,希望中德之間的合作不斷創新,共同破解世界性難題、開啟美好未來。
“魯班鎖”也叫“孔明鎖”,相傳由春秋時的魯班發明,三國時的孔明又把這個發明制成了玩具。這種三維拼插器具内部的凹凸部分齧合,形狀和内部構造各不相同,種類各式各樣,千奇百怪。“魯班鎖”的核心,就是中國古代傳統木作的精華——榫卯結構。
趙永功對手工木作上了瘾,神經衰弱的毛病也不治而愈。一天,趙永功在忻州開萊小區從事物業工作的朋友田豔明給他打電話說,田有一次到某戶人家,看到一位老漢正在舞弄鋸子、推刨,制作的各種“木結構”裝了好幾個紙箱子。田對永功說,你不是愛鼓搗木工嗎,我帶你去拜訪一下這位老者如何?
這位老者,就是《高手在民間》這個系列曾經報道過的“要留絕技在人間”的李德賢老人。
見了李德賢,初步了解老人制作的木結構後,趙永功仿佛看見一扇寶藏的大門正向他徐徐打開。他如入寶山、目不暇接、欣喜若狂。他本來以為已經失傳的古老、精妙技藝,在李老這裡不可思議地複活了。
趙永功視李德賢為“木工行當的隐者”——李德賢是中華木工一個分支“祖師像精傳體系”第50代掌門人,這個體系尊遠古時的巧匠王爾為始祖。幾十年來,李德賢在師承“六技八體”的基礎上,發明“王爾文玩”上百種,這些文玩涵蓋大木作榫卯的所有分類,在全國也是别具一格。
中國木結建構築的精華——榫卯結構,現在已經基本派不上用場。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産,如何傳承并将其發揚光大?趙永功說,傳統榫卯技藝在大匠李德賢這一代人手上已達巅峰。複制古藝雖可炫技一時,但如果不能賦予其适應現代社會的生命力,隻能是無可避免地走向消亡。隻有創意、創新、創藝,才能拯救、保護進而将其傳承下去。
拜李老為師後,趙永功作為“王爾文玩”(魯班鎖、孔明鎖)的非遺傳承人,全身心投入“王爾文玩”的挖掘、保護、宣傳、傳承。他建起工作室,除配置傳統木作工具外,還購置德國諾元鋸、凱德龍鑽銑機、福賽帶鋸機等精密機械。趙永功設計了“榫卯絕技·王爾文玩——魯班鎖書鎮系列三件套”,既是魯班鎖,也是書鎮(紙鎮)、印章、篆刻作品,既是文玩,也是智玩。從外觀看,“三件套”是紅花梨做的榫卯文玩,其上篆刻名言警句,可當座右銘,底部還是一個印章。從内部結構看,它又是高端“魯班鎖”,或榫卯異體,或榫卯同體,既控制别的構件,又被别的構件所控制,互相之間有很強的邏輯關系,拆解和安裝需要開動腦筋,鍛煉人的幾何思維、空間想象和邏輯思維能力。
“三件套”用棗木、紅木制成,适合放在辦公室、書房案頭,集智玩(拆解安裝)、文玩(珍貴手把件)、紙鎮、钤印四種功能于一體。既是室内擺件、文玩把件,也是收藏、饋贈佳品。
類似創意作品,目前已基本形成一個系列。古老的榫卯結構,承載了其他文化元素,在彰顯傳統技藝和文化的同時,走進了現代人的生活。
在李老的耳提面命、悉心指點下,趙永功手工木作技藝登堂入室,越玩越嗨,這個獎那個獎拿了一堆。人常說“玩物喪志”,趙永功的故事告訴我們,“玩物勵志”是怎麼一回事。
拍攝:馮曉磊、趙菁
來源:忻州線上
忻州古城:好一幅家山歸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