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黃河撈出唐朝治水“神牛”,露天擺放不保護,專家稱“就地保護”

黃河撈出唐朝治水“神牛”,露天擺放不保護,專家稱“就地保護”

大陸有将近五千年瑰麗的曆史文化,數千年的曆史積澱,留下了無數珍貴的文物遺産,其中也有不少奇珍異寶。

這些曆史文物是大陸曆史的積澱,是曆史的見證者,它們的留存向世人展示了大陸博大精深的曆史淵源和文化。

敦煌有莫高窟壁畫、四川有樂山大佛、西安有秦始皇兵馬俑,這些文物都見證了曆代王朝的更疊。

在大陸黃河附近也有幾件珍貴的文物——八座鐵牛像,這些鐵牛像見證了大陸黃河幾千年的變化,

也充分展現了古代治理黃河的文化

黃河鐵牛的傳說

黃河是中國第二長河,它的曆史源遠流長,造福了兩岸的百姓數千年之久。是以,黃河被中華兒女稱"母親河",是世界四大文明發源地之一。在黃河流傳着很多具有神秘色彩的故事,比如:河伯望洋興歎、大禹治水、魯班修造将軍柱等。

除此之外,在黃河還流傳着一個關于鐵牛的故事,被兩岸的百姓世代傳頌。

黃河撈出唐朝治水“神牛”,露天擺放不保護,專家稱“就地保護”

相傳在唐朝開元年間,黃河時常發生水患,

唐玄宗相信《易經》中的五行之說"牛屬土,而土能克水"

,于是派人用鐵打造這八座鐵牛并将它們放在兩岸的浮橋底下,以此來壓制黃河的水患。

這八座鐵牛栩栩如生,做工十分精密。每個鐵牛重達幾千斤。将他們放置兩岸能夠平衡橋梁,阻擋洶湧的黃河水。

是以,隻要黃河鐵牛安然的存在,就能保證兩岸百姓的幸福安康。

到了宋朝時期,有一年黃河突發大水,黃河上的浮橋被沖垮了,黃河泛濫,兩岸支撐浮橋的八座鐵牛像也被黃河淹沒。

黃河撈出唐朝治水“神牛”,露天擺放不保護,專家稱“就地保護”

這令宋朝皇帝十分擔憂:浮橋垮了,鐵牛淹了,黃河泛濫成災,兩岸百姓将生靈塗炭,

于是他号召天下:如果誰能将鐵牛打撈起來,就賞賜黃金千兩,享有不盡的榮華富貴。

黃金千兩是一筆不小的财富,誰得了都可以一生衣食無憂。于是,有很多人想盡一切辦法去打撈沉于河底的鐵牛,但是大部分人都一無所獲。

這時,一個和尚站出來說他有辦法:

隻要讓人準備兩隻大船,在裡面裝滿沙子,讓水性好的人下水将鐵牛上的鎖鍊系在船上,然後再把船中的沙子鏟幹淨,船浮起來後,鐵牛就會靠着船的浮力被拉上來

黃河撈出唐朝治水“神牛”,露天擺放不保護,專家稱“就地保護”

皇帝派人按照和尚的方法去做,果真八座鐵牛都被打撈上來了,皇帝十分高興。

然後,皇帝遵守諾言賞賜了和尚黃金千兩,但是和尚拒絕了,他說:"錢财隻是身外之物"。随後,和尚拂袖而去。

黃河打撈出四隻黃河鐵牛

幾千年來,這些鐵牛一直守護黃河兩岸的百姓。但是随着環境的變化,黃河水漲,再加上兩岸堤壩長期遭到河水黃沙的侵蝕,鐵牛又被淹沒在黃河水中。

20世紀中旬,黃河水流經蒲洲城牆外,有居住在附近的鄉親看見鐵牛出現,

聽他們說:每逢在黃河水枯時,鐵牛的牛角偶爾會露出來,有時候劃船經過時牛角還會觸碰到船底。

黃河撈出唐朝治水“神牛”,露天擺放不保護,專家稱“就地保護”

後來,因為黃河一到汛期就會洪水泛濫,洪災造成兩岸百姓房屋被淹沒,家園被毀滅。鐵牛也很少露面了。

20世紀80年代,黃河附近的永濟博物館為了防止"鐵牛消失",決定将鐵牛打撈上岸,并取得了政府的支援。

經過一年多的測量、探查和商量讨論,相關部門派出考古隊從黃河中打撈出四隻鐵牛。經過考古人員的測量,

這些鐵牛重量在45噸到70噸之間,長3米,寬1.3米,高約2米。

這些鐵牛被打撈出來之後就吸引了曆史文物界的眼球,也引起社會媒體的關注。這些鐵牛體積巨大,體積遠遠超過一般的文物,

是大陸自建國以來體積最大的文物,做工精湛。

鐵牛的造型十分别緻,而且形象生動,兩兩相向而對,就像真的牛一樣。

它們的後腿呈現屈蹲的狀态,前腿是朝外蹬的,每個牛尾巴上有一個穿鎖孔,

應該是為了系鎖鍊固定住黃河上的浮橋。

黃河撈出唐朝治水“神牛”,露天擺放不保護,專家稱“就地保護”

而且這些鐵牛的材質非常罕見

,是一種十分特殊的"鐵",這也可以看出唐朝時的"鍛鐵技術"十分成熟。

鐵牛制造的精湛與安放的位置,也可以充分展現唐朝治水工程技術的先進

這些鐵牛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這對大陸研究唐朝治水文化有着重要意義。

為什麼不将鐵牛移送進博物館保護?

但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

這些鐵牛是很重要的曆史文物,為什麼出河之後隻是被露天擺放于黃河岸邊?為什麼沒有被移送至博物館存放?

為什麼也沒有采取遮蓋等保護措施?

很多人很疑惑,費了大勁兒打撈的文物為何不擺放在博物館儲存,暴曬于陽光之下不怕被破壞嗎?

關于鐵牛的日常保養問題困擾了很多專家學者,直到現在也沒有商量出如何正确地處置這些鐵牛,對此,不斷

有人産生疑問。

黃河撈出唐朝治水“神牛”,露天擺放不保護,專家稱“就地保護”

後來,有專家出面解釋了這個問題,這些鐵牛體型巨大,它的用材比較特殊,如果采取現代技術保養可能會加劇破壞。

是以,很多考古專家主張不要過多的處理。

這些鐵牛在被打撈之前,長期呆在水中,出水之後也沒有氧化生鏽,說明唐代鑄造時就已經采取過某種技術來保護它們。

這些鐵牛長期處于自然環境沒有被破壞,說明它們已經适應了自然環境,如果貿然地移動它們,可能會破壞鐵質牛像。

目前,我們能做的就是"就地保護"。

為了防止這些鐵牛再次被黃河淹沒,專家通過測量計算,給鐵牛打了專用的鐵架子,升高了鐵牛所處的位置。專家學者怕鐵牛被陽光曬得氧化,還給鐵牛塗了特制的防腐劑保護層。

黃河撈出唐朝治水“神牛”,露天擺放不保護,專家稱“就地保護”

這些鐵牛每天矗立在黃河岸邊,是莊嚴、肅穆的,

它們展現了大陸幾千年的黃河文明,彰顯了古人民對于治理黃河的智慧,凝聚了兩岸百姓辛勤勞動的精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