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龍輝‖沙溪的年味

作者:文棚

農村過年習俗

家住沙溪。一進入臘月,我就念着年要來了。上了年紀的人和小孩的心思都一樣,總是盼着一個一個的節日,又送走一個一個的節日,于是,小孩長大了,老人更老了。

陳龍輝‖沙溪的年味

人一上年紀,以前的東西記得清清楚楚,最近發生的事倒有點迷糊。小時候過年情景,恍恍惚惚像快要消逝的夢一樣又重新在我的心裡占了地方,可是感覺還是缺了點什麼。家門口有塊長七尺,寬一尺,不知年代的大青石條,無論春夏秋冬,每天下午皆能吸引幾個七老八十的女人聚集聊天。為了填補我心裡過年記憶的不全,特意引導她們把小時候過年習俗重溫了一遍,到了晚上,居然做了一夢。

母親忙到下午,年夜飯之前把一條蓮藕,一條粉腸,裝在一個大盤裡。擺完之後把雞斜着切一半,打發我送給外婆,這是送給外婆的年禮。吃過年夜飯,把沒做的魚放好留到明天吃,叫“壓年”,年年有餘的意思。父親叫我把穩梯子,在大門口上面貼上五片“利是錢”,母親在每張床上都放了兩個大紅桔子和一封利是,連年糕上都放了,然後挨個給小孩發一個紅包當壓歲錢:“明天又長一歲了,乖了。壓歲錢睡覺時候要放在貼身口袋裡,明天所有的東西不要往外倒了,今晚洗澡和明天刷牙洗臉的水都倒在大桶裡,不能動掃把,不能動刀,包括剪刀,現在都早點睡覺,明天早點起床幫我炸煎堆啊。”

陳龍輝‖沙溪的年味

俗話說“大年三十起五更”,好像剛合眼就給此起彼伏的炮仗聲炸醒了,那是别人早起開門的聲音,而随着炮仗聲,還有一堆雜亂的腳步聲,那是一堆小孩在送“開門大吉”。母親早就起床了,起了個油鍋,按比列揉了一大團米粉(糯米粘米按一定的比例),在炸煎堆。

正所謂“煎堆碌碌,金銀滿屋”,過年時節誰家都要炸一堆的。中山流行的是空心煎堆,隻見母親從大團米粉中捏出一小塊,搓圓了在芝麻上滾幾下,就放在油鍋裡反複翻炸,待微微變黃,用壓勺反複壓扁,粉團就慢慢膨脹起來,待到最後,粉團就變成一個海碗大的球,薄不過硬币,遍體金黃,香味誘人的煎堆了。

母親招呼我們把八仙桌移到門口,把一碟油炸的粉絲和幾片木耳之類的齋菜,一碟煎堆,煎堆由四個大的,兩個小的,還有兩個圓棍狀的組成,意為一家有大有小有男有女,齊齊整整。做完了,點起兩挂炮仗,那就是正式初一開門了,而随着炮仗聲響起,一陣腳步聲如春雷由遠及近滾來,十來八個十歲左右男童堆滿門口,皆舉着長條紅紙,上面各寫着“大吉大利,老少平安,學業進步”等等祝福語,口裡忙不疊地說:“叔姆伯姆哎,開門大吉利是啊!”母親則滿臉歡笑,從每個小童手中皆接下幾張紅紙,随後依紅紙數量發小紅包,剛剛發完,遠處又傳來稠密的炮仗聲,衆小童又“轟”的一聲跑了。

初一早上吃齋,是我們的習俗,可是我們都不喜歡,倒是想把一年的齋菜都在初一這一頓吃完,以後一年天天大魚大肉,豈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而且大年初一早上,面對白菜,粉絲,蘿蔔焖蚝豉等放了大量的糖而更顯淡而無味的齋菜,實在是提不起興趣,難受的是還必須添飯,就是吃兩碗的意思,是以我們都随便一口一碗,應付了事,心思早放在桌上一堆過年的食品上了。

飯後排隊給父母敬茶,茶裡面放紅棗,糖蓮藕,每人讨了四個紅包,一個新年紅包,一個敬茶紅包,這四個紅包,可以到鎮街上換取家裡不備有的過年小吃,油角、蛋散、雲葛糕、雲吞等等,剩下的還可以買點煙花回來晚上跟小夥伴玩耍,這才是我們的過年。

初二是正式開年,是開年糕的日子。年糕早在臘月廿幾做好了。用糯米粉加紅糖調成糊狀,放在一個篾編織成的吹籠裡,吹籠用蕉葉把米粉和篾隔開,放在大鐵鍋裡隔水蒸,一般人家都要做三鬥糯米的面粉,是以得蒸十幾個小時才熟,為什麼要蒸這麼大的年糕,皆因每天隻吃兩頓飯,整天去地裡勞作,砍一塊到地裡,餓了就吃,省得來回吃飯浪費時間。開年糕有技巧,用鐵絲把年糕一圈,用筷子把兩頭鐵絲纏住,兩人面對面使勁拉,年糕就開了,很齊整。初二也叫開“頭芽”,取萬物生機勃發之意,用兩顆帶根生菜,蔥蒜用紅紙裹上,再加兩條活鯉魚,鯉魚放自家水井養起,沒有水井的放河裡也是可以的。做完這些,就在家裡等姑姑們來拜年了。

初二是外嫁姑娘回娘家的日子,五個姑姑拖兒帶女,好多表哥表姐表弟表妹平常難得一見,開心異常。而父母則與兄弟姐妹們聚一起,說起逝去的爹媽,不免唏噓歎息,可扭頭又看看旁邊嬉鬧的兒輩,又是一臉的滿足甜蜜。至于姑姑們帶來的過年禮物,大都是散裝的果糖餅幹,待他們走後,母親就安排妹妹們挨個發給鄰居,并說一聲是哪個姑娘回來了。

初三是“赤口”,易惹口角,一家人在家玩天九牌,糖果紙和花生瓜子殼落了一地的喜慶。

初四以後,要不就是在家等親戚來拜年,要不就是父母和我騎着自行車帶妹妹們去各個親戚家拜年,遠的到黃圃、三角,近的到村裡的叔叔舅舅家,反正一路都是吃的。那是我們一年中最高興最幸福的日子。

過年有個講究,“一雞二犬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九兵十賊”,說是各自動物人物的生日,是以初一不殺雞初七是“人日”,初十門窗鎖好防賊,初七“人日”也有講究,人的生日,那炸煎堆是一定要的,煲湯也是一定要的,無論家裡誰生日,也是必須有的兩種食品,還要有一種叫“芥菜茶”,就是用炸煎堆的油鍋放水煮開,然後放芥菜煮熟,跟煎堆一起用。

正月十五是沒有什麼概念的,沒有元宵一說。不過該走的親戚也走完了,年味也淡了。

正在郁悶這年也過得太快了,突然鬧鐘響起,也不郁悶了,正好把我念念的以前過年記憶給填滿,正牢牢地占在我心的一個位置。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1600字以内。請一投一稿,并注明文體和真實姓名、聯系方式及銀行賬戶全稱、戶名、賬号等。“寫手”欄内的作品可報名參加當期季度賽,獲獎者分别給予一、二、三等獎及入圍獎獎金;當月閱讀量排名前10的給予100元/篇(作者有多篇閱讀量排名入前10的,隻取其一);主編每月推薦5篇給予100元/篇獎勵。〗

◆中山日報社媒介拓展中心

◆圖/陳龍輝

◆編輯:徐向東

◆二審:向才志

◆三審:黃廉捷

◆素材來源:中山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