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冰絲帶”四天六刷奧運會紀錄,“最快的冰”原來可以這麼快

“最快的冰”名不虛傳!

北京冬奧會開賽以來,國家速滑館“冰絲帶”連續4天見證多個新的奧運會紀錄——

2月8日,北京冬奧會速度滑冰男子1500米決賽中,兩組選手,連續重新整理紀錄。第11組出場的荷蘭名将、平昌冬奧會這個項目的金牌得主紐斯滑出1分43秒21,将前一組隊友克魯爾創造的1分43秒55的奧運會紀錄提升0.34秒,再次打破紀錄!

2月7日,北京冬奧會速度滑冰女子1500米比賽中,荷蘭隊35歲老将伊琳·伍斯特以1分53秒28的成績奪冠,同時創造了新的奧運會紀錄。這也是她個人運動生涯的第六枚冬奧會金牌。

2月6日,北京冬奧會速度滑冰比賽男子5000米決賽中,瑞典名将範德普爾以6分08秒84的成績奪金,并創造了新的奧運會紀錄;荷蘭名将帕特裡克·羅伊斯特以6分09秒31的成績獲得亞軍,打破了本國前輩斯文·克拉默在平昌冬奧會上創造的奧運會紀錄。

2月5日,北京冬奧會速度滑冰比賽女子3000米決賽中,荷蘭選手斯考滕打破了塵封20年的奧運會紀錄。

如此頻繁地重新整理奧運會紀錄,除了選手本身出色發揮之外,國家速滑館“冰絲帶”的比賽場地同樣功不可沒。

“冰絲帶”四天六刷奧運會紀錄,“最快的冰”原來可以這麼快

2月8日,北京2022年冬奧會速度滑冰男子1500米決賽在國家速滑館“冰絲帶”舉行。荷蘭選手凱·努伊斯在比賽中。新華社記者薛宇舸攝

“冰絲帶”四天六刷奧運會紀錄,“最快的冰”原來可以這麼快

老将伊琳娜·伍斯特,在“冰絲帶”不僅衛冕成功,還破了冬奧紀錄。北京日報記者 鄧偉攝

“冬奧曆史上最快的一塊冰”

冰面溫差可控制在0.5攝氏度以内

國家速滑館的冰面面積達1.2萬平方米,在如此大規模的場地打造“最快的冰”,國家速滑館放棄了傳統制冷方法,創新性地采用了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成為全球首個采用該技術的冬奧速滑場館,冰面溫差可控制在0.5攝氏度以内。

在速度滑冰場地,溫差越小冰面的硬度就越均勻、冰面越平整,通俗來說就越“絲滑”。

如何做到“絲滑”,國家速滑館智慧場館建設和應用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應用項目負責人李久林介紹,團隊圍繞“最快的冰”和綠色低碳目标,在重點研發計劃支援下,創新了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系統,這套制冰系統不但将節能環保GWP值(全球變暖潛能值)由最初将近4000降為1,同時還能控制冰溫。

“冰絲帶”四天六刷奧運會紀錄,“最快的冰”原來可以這麼快

此外,團隊通過雷射掃描跟BIM模型進行比對,檢驗、保證冰場下12萬米不鏽鋼制冰管道處于精準位置,保證冰溫均勻。為保證冰闆混凝土平整度,采用雷射測量技術,使1.2萬平方米冰場平整度偏差從原來5毫米驗收标準最終達到最大不超過3毫米。

李久林表示,團隊對風速、濕度等一系列因素進行管控,包括基于數字孿生場館室内環境的精細調控,所有這些都為運動員創造最好的成績、打造“最快的冰”作出貢獻。

比賽間隙

從業人員對冰面細緻地修複

打造“最快的冰”并非易事,而如何維護更是一門學問。

自場館開放以來,在訓練休息或者比賽間隙期間,從業人員會按賽程規則,進行澆水修冰。這樣的程式保證了選手們能夠在冰況良好的場地滑行。

比如,2月8日晚,在北京冬奧會速度滑冰男子1500米決賽中,在大約一半選手出場後,比賽便進入暫停時段。三輛澆冰車駛上冰面,細緻地對冰面進行修複。

“冰絲帶”四天六刷奧運會紀錄,“最快的冰”原來可以這麼快

資料圖

比賽恢複進行後不久,兩位荷蘭選手便接連打破奧運會紀錄。33歲的冠軍紐斯毫不掩飾對“冰絲帶”的喜愛之情:“這塊冰面太讓人驚喜了,我非常非常喜歡。我們所有人都能在這裡做到最好!”

“冰絲帶”四天六刷奧運會紀錄,“最快的冰”原來可以這麼快

此外,在“冰絲帶”使用期間,制冰師還需要不停地檢測冰的厚度,對應地去修複冰場的平整度,受損嚴重的,可能需要化了重新凍。

“最快的冰”,為選手們提供更好展現自己的舞台,其背後是技術的支援和無數人的努力。

未來幾天,“冰絲帶”還将進行10個小項的比賽,或許還會有更多紀錄在這裡産生!

來源 北京日報(ID:Beijing_Daily)綜合北京日報用戶端(記者 趙曉松 鄧偉)、中國新聞網、新華社、北京大學微信公衆号、人民網等【轉載請注明來源:北京日報微信公衆号】

監制:劉昊

編輯:張小英

流程編輯 吳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