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價值500萬的禦賜寶刀:來自清朝宣統,随着溥儀遣散宮人流落民間

價值500萬的禦賜寶刀:來自清朝宣統,随着溥儀遣散宮人流落民間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悠久的曆史文化,周代建立起封建禮制,而後秦漢時期儒家成為中國文化主流,儒家講究“孝”,敬重死者,是以封建時代帝後的喪葬禮儀十分繁複,陪葬品就更是極盡奢華!

是以古代中國湧現了很多盜墓者,将帝王中的墓撬開後拿裡面的财寶。這些精美的陪葬文物是中國匠人巧奪天工所緻,被盜出來後又被有識之人收藏,細加保護,代代相傳才有今天國家文物的大放異彩。

現如今,好多傳家寶被拿出來變賣成現金,前幾年,有一個耄耋老人将祖傳寶刀放到拍賣行中,以500萬的價格變賣掉寶刀,被文物收藏的專家指責亵渎文物,老人不在意,面無表情地說:“你們沒資格站在這裡責備我!”一句話怼的專家不說話,而這一切又是怎麼回事呢?

中國改革開放以後,人民的生活逐漸富裕起來,吃飽穿暖之後,人們也漸漸有了品質的追求,生活不再隻是眼前的苟且,也可以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内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中國文物市場亦在此時有了全新的氣象。

價值500萬的禦賜寶刀:來自清朝宣統,随着溥儀遣散宮人流落民間

新中國成立的時候,國家号召民間能夠将文物送到國家博物館保管,當時有很多群衆響應,但是也有很多寶物持有者認為這是祖傳的寶貝,還是選擇私人保管。文物的價值不僅在于其本身的精美程度,也在于其身上所蘊含的時間價值,它是曆史的見證者,是中國悠久文化的結晶。

古玩市場在改革開放以後又開始興盛,千禧年前後出現了很多古玩鑒賞的節目,主要是為了召集留存在民間的曆史文物。文物的祖傳價值在市場經濟的大趨勢下已經流失很多,而不少寶貝留存者紛紛将自家的寶貝拿出來進行現金交易。但亦有家道中落急需用錢不得不變賣寶貝的人。那個耄耋老人就屬于後者。

這個老人是東北滿洲人,曾祖父曾經是清朝的皇宮的禦前侍衛。清朝的禦前侍衛可不是靠打拼就能夠成為的,一般都得是和皇室沾親帶故,世代相傳的世家子弟才有資格成為紫禁城的禦前侍衛。

價值500萬的禦賜寶刀:來自清朝宣統,随着溥儀遣散宮人流落民間

侍衛一般是三四年一選,一旦被選中,爵位低一點的就從藍翎侍衛幹起,爵位高一點的就從三等侍衛開始,這些侍衛由皇上看着成長,皇上會隔三岔五地給予他們曆練的機會,這是大清帝國未來高官主要人才儲備的方式之一。而作為侍衛他們的配置自然也很不錯。

侍衛在平時穿統一制式的石青色常服,正式場合穿蟒袍。三等以上的侍衛,出宮的行服是:黃馬褂和單眼花翎,同時會配備一把極其精美的寶刀。

侍衛在紫禁城裡當差,基本工作就是看大門,但是如果成為乾清門的侍衛的話,意味着國家要重用你了。隻不過清朝命數已盡,在革命激流中,清代最後一個皇帝溥儀在民國元年宣布退位,在後來的政治運動中,溥儀為了養活整個皇宮的生計将宮裡很多人遣散出去。

這位老人的曾祖父比較有時代眼光,主動要求出紫禁城,隻帶走了一身侍衛服以及禦賜寶刀,是以這位老者的曾祖父留下來的寶刀大有來曆,這把刀所有的曆史價值以及工藝價值實在無法用金錢衡量。

價值500萬的禦賜寶刀:來自清朝宣統,随着溥儀遣散宮人流落民間

老者說:“這可是我祖輩供奉的寶刀,傳到我手裡,我萬分珍愛,但是家境困窘,加上禍不單行,若不是到萬不得已之時,給我多少錢我都舍不得将它拍賣。”

老人這把刀身用斑犀所制,劍鞘為象牙所制并染上淺缥,上面還繪制着花草、鳥、雲、蝴蝶之撥镂,刀把由黃金所制。工藝精湛,手拿上去十分輕便,這把刀放在陽光底下十分耀眼奪目,閃閃放光。

“你看刀身的側面,這裡雕刻了‘宣統禦賜’四個小字,字型是極難寫的瘦金體,還寫得如此小而有勁實在難得。”鑒賞者大為贊歎。

價值500萬的禦賜寶刀:來自清朝宣統,随着溥儀遣散宮人流落民間

老人祖上有如此人物家境應該不錯,但是再經過政治動蕩,家底早在十年浩劫中全部敗盡,“那個饑荒的年月,家中孩子偏又十分多,我就有七個子女,所幸大多都健健康康長大了,我以為自己也就這樣過一生也不錯,萬萬沒想到天降橫禍,唉不說也罷!”老人不禁慨歎。

老人說:“前兩年,家中沒禍事的時候,到處都有人勸我将寶刀送到《國家鑒寶》節目去鑒定真假,我不上他們的當,我這個刀是皇帝禦賜萬不會有假。前兩年我家孩子要結婚、買房子,提議将刀拿到博物館去估價。”

價值500萬的禦賜寶刀:來自清朝宣統,随着溥儀遣散宮人流落民間

“我想了想就答應了,沒想到在和當地博物館接洽的時候,他說國家鼓勵人民将寶物送到博物館收藏也會相應給獎勵,但是獎勵的錢數不多,我就給拒絕了,我當時覺得沒必要。”老人回憶說。

後來老人家中親人生重病,急需用錢,老人也不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他決定自己去北京這樣的大城市,送到進階拍賣行去,經過拍賣行的專業文物鑒定師鑒定确認這把刀确為皇家禦用侍衛的上等刀。

價值500萬的禦賜寶刀:來自清朝宣統,随着溥儀遣散宮人流落民間

因為急需用錢,拍賣行很快就将這把刀的消息發到北京收藏圈中,整個北京的收藏家聞風而動。故宮文物局的人也收到資訊,派人專門找到老人,他們想要先一步得到寶刀,如果被他人收藏将會是國家的損失。

故宮博物館的館長說:“拍賣就拍賣,盡力将這把刀留在故宮是最重要的。”寶刀拍賣當天,拍賣行中人山人海,很多人都是過來看這把難得的好刀的,都有想将此刀收入囊下的沖動。

價值500萬的禦賜寶刀:來自清朝宣統,随着溥儀遣散宮人流落民間

在經過幾輪競拍之後,這把刀最後以五百萬的價格被國家文物局拍下,當時拍賣一結束,很多業界專家對老人的做法十分不滿,認為其有損文物的曆史價值。老人滿臉無奈:“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生活不易啊!”

現如今這把刀被呈攬在故宮博物院中,供市民參觀。文物是曆史文化的積澱和匠人精神的結晶。此位老者的做法自然有其難言的苦衷,但是如果家中有文物最好還是将它送到博物館去,因為私家收藏很有可能不夠專業,以至于在不經意間損壞文物本身的價值。

價值500萬的禦賜寶刀:來自清朝宣統,随着溥儀遣散宮人流落民間

很多文物十分脆弱,有些文物如繪畫,講究濕度、溫度、灰塵等等,任何一樣微小的變化都有可能刺激到脆弱的文物。是以将文物送到博物館不僅不是一種損失,還會是一件大好事,将曆史永遠地儲存下來,中華民族的曆史演變以及文化價值因這樣一個小小的犧牲而在最大程度流傳下去,不是一件大好事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