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人為什麼會痛苦?因為總是高估自己

圖/來源網絡

本文原創,抄襲必究

-

樊錦詩曾說:“不要太把自己當一回事,要把事情當一回事。”

深以為然。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所做出的成就全憑個人,于是稍微有所小成,就恨不得大肆炫耀自己。

豈不知,大小成就,大小之事,之是以能成,完全靠自己是斷然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再小的事情的完成,都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來成全。

一個人為什麼會痛苦?因為總是高估自己

天時、地利,這就占了兩樣,是以一朝功成,就拿人和來炫耀,未免顯得虛僞。

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其實人的痛苦也是如此,一邊滿以為能夠解決掉一切,再大的問題也不是問題。

但正是因為這個緣故,導緻了自己的生活過得越來越痛苦。

總的來說,你的痛苦就是太把自己當一回事,而沒有将事情當一回事。

1:幸福是一種能力

不知道大家願不願意相信,活到了一定的年紀,要想真正地擷取幸福的生活體驗,就是要提升自己的能力。

這種提升幸福的能力,說到底就是解決事情的能力。

你會發現,真正的幸福體驗,深度的美好體會,在于自己是通過實實在在的付出與堅持擷取的。

那些輕而易舉就能收獲到的快樂,諸如聽一首歌、看一部電影,或是吃一頓美食,事後沒過幾個小時,快樂感、幸福感以及滿足感就沒有了。

一個人為什麼會痛苦?因為總是高估自己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我們的内心,我們腦海裡所收獲到的這些感觸,并無法持續很長時間。

相反,拿出一個星期的時間耐心地讀完一本名著,擠出一年的時間堅持每天跑步半小時,甚至拿出10年的時光來打磨出一種本領。

那麼,這種付出了足夠多的時間,折騰了足夠多的坎坎坷坷之後,你就會明白,當哪天自己真正感受到了某種幸福感從中溢出來的時候,這種感覺可是會伴随你一生的。

在這個碎片化的資訊時代裡,我們每個人都在享受着一種快餐文化。

這種快節奏的生活,一邊讓我們越來越容易輕易地就收獲到精神上的快感,一邊又會讓人覺得越來越空虛,越來越浮躁。

一個人為什麼會痛苦?因為總是高估自己

為什麼會這樣呢?你看,現如今的人都喜歡以最短的時間來擷取博大的知識,以最快的速度來賺到自己想要的錢。

整天盤算着如何快速地将錢财落袋為安,拼命地計算着眼前的蠅頭小利,絲毫沒有反思自己當下所做的事情有沒有發展前景。

跟錢拼速度,與機器拼效率,過着這樣的生活,怎樣會幸福呢?

說白了,我們稱之為我們,豈不是宣告我們也如同機器人一樣,隻是賺錢的機器,隻是貪圖快速緻富的機器?

無疑,這樣的人生,擁有這種生活觀,或是陷入這麼一種被動環境裡的人,是不會幸福的。

是以,幸福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你現在不學,将來就會痛苦,将來不學,未來就痛苦。

2:認清自己的位置

古語雲:

“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以萬物為參照,可洞觀一己之不足。”

的确,生活當中,那些真正活出了博大精深的人,越是不會輕易跟小格局的人待在一起。

不是大格局的人自以為是,瞧不起小格局的人,而是他們懂得認清自己的位置,知道為了什麼而活。

誠然,現實當中,總有一些人活得如同行屍走肉一般,日子得過且過,今天這裡閑逛一下,明天那裡瞎聊一番,日子就這麼一天、兩天地溜走。

他們總覺得這樣的日子過得甚是惬意,如同一位灑脫豁達、機智且睿智的智者,看透一切,明白一切,覺得自己這樣活着才是最好的活法。

可哪天突然發現,自己的日子過得越來越拮據,尤其在衣襟見肘之際,看到了身邊的人一個個都過得越來越富足,臉上洋溢着幸福的臉色時,難免會懊悔且痛恨當初的自己是多麼的愚蠢。

一個人為什麼會痛苦?因為總是高估自己

事實上,真正的成熟,是能夠掂量得清自己的分量,又可以為了提升自己而敢于拿出一段時間來改變自己。

一個人要想在思想上得以開化就很不容易,若是又可以在現實裡不斷地自我打磨與打拼,也就更難能可貴了。

放眼生活,太多的人明明覺得自己擁有各種的可能去改變當下令人感到壓抑與痛苦的時候,可他們為什麼又遲遲做不出改變?

原因就在于,他們非但沒有認清自己的位置,還愚蠢地高估了自己。

總覺得凡事都太簡單了,自己可是做大事的人,是以總是瞧不起手頭上的小事。

在位時,如魚得水,離位時,如驢打滾。

現實便是如此,你若不争氣,誰會理你的脾氣?你不堅強,誰會在意你的脆弱?

3:做人,可不要高估了自己

做人,可不要高估自己,一方面在于高估了自己,就容易食言,或是吃力不讨好。

另一方面在于,你高估了自己,其實就是在打腫臉充胖子,非但給了自己更多的心理壓力,還會是以影響到自己的正常發揮。

事實上,真正的強者,他們隻管做事,不會過度在意他人的眼光與評價,不将自己看得太重要,你才會活得更牢靠。

正如當你不再将自己看得太重時,生活也就不會失重,人生也就避免陷入失落的陷阱裡。

真正的智者,真正心胸開闊的人,非但不會高估自己,還會樂意地貶低自己,凡事看透看破,一切一笑而過。

這樣的人生,豈不是過得更有“地位”?更有“底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