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節檔,本以為會競争激烈。
但上映後,除了《長津湖之水門橋》,其他幾部票房表現均不如預期。
票房與影片品質不完全挂鈎。
張藝謀導演的《狙擊手》,豆瓣得分7.7,在幾部影片中口碑位列第一。
遺憾的是該片排片過少,導緻影片叫好不叫座。

作為一部主旋律影片,和以宏大叙事為主的《長津湖》不同,《狙擊手》呈現的是戰争中的一個切片。
那麼,它具體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01 故事原型
《狙擊手》将故事背景設定在一處荒廢的無名之地。
不同于《長津湖》呈現的抗美援朝第二階段戰役,本片聚焦于戰争後期。
即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結束後,冷槍冷炮運動時期。
這一階段,無論志願軍還是敵軍,均傷亡慘重。
兩軍意識到彼此都無法摧垮對方,隻能焦灼對峙。
不久,交戰雙方開始北韓停戰談判。
雙方一邊談判,一邊展開拉鋸戰。
美軍軍事裝置先進。我方雖然裝備落後,但以普通步槍,也能精準擊殺敵人。
冷槍冷炮運動就這樣誕生了。
在這種遊擊戰期間,我軍湧現出許多神槍手。
《狙擊手》故事的主角,五班班長劉文武(章宇 飾)便是其中之一。
美軍将其稱為“死神”。
五班接到任務,要将偵察兵亮亮(劉奕鐵 飾)帶回來。
亮亮被美軍打傷在廢棄陣地上。
将他帶回來的任務看似簡單,實則困難重重。
劉文武臨危受命。
影片中的劉文武讓敵人聞風喪膽。
而他的原型張桃芳,戰績更是令人敬畏。
曆史上,張桃芳用442 發子彈擊斃敵軍 214 人,創造了抗美援朝戰場冷槍殺敵的最高紀錄。
而他自己卻毫發無傷。
張桃芳被評為“世界十大狙擊手”之一,實至名歸。
主創以張桃芳為基底,繼而創作出這位神槍手拯救偵察兵傷員的故事。
故事将我們拉回到寒風凜冽的戰場上。
五班戰士在劉文武的部署下,正有條不紊地接近亮亮的“遺體”。
但他們不知道,此時此刻,瀕臨死亡的亮亮成了美軍的誘餌。
美方狙擊小隊的領頭人約翰,親自設局。
槍聲響起,我方幾位戰士犧牲。
劉文武意識到上當了。
眼看着重傷的亮亮躺在雪地上。
而劉文武隻能帶着剩下的戰士們,退回溝壕,等待時機。
亮亮的真實身份,是掌握着重要情報的偵察兵。
他作為電影的麥高芬,成為兩方拼死争取的制衡點。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兩方都沒有過多言語。
他們保持着絕對的冷靜和清醒,互相狙擊,并判斷對方剩下的人數。
與傳統狙擊手題材裡,主角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不同。
在本片中,戰友變成人質。如何破局,成了整部電影的最大看點。
02 以人為本
雖沒有大場面,可整部作品依然保持着高度緊張的氣氛。
電影隻有90多分鐘時長,但嚴格遵從好萊塢三一律,完整地呈現出了一場精彩的對決。
作為觀衆,我們其實可以分三個階段來看這個故事。
第一部分是班長劉文武帶着手下,不小心被請君入甕。
然後,一個個戰士在對峙的過程中,不幸身亡。
劉文武更是以誘餌的方式壯烈犧牲。
他拉着手榴彈,躍入對方戰壕。
劉文武與一名敵人同歸于盡,并将希望和時間留給了年輕的戰士大永。
第二部分,五班戰士僅剩大永一人。
年輕的大永此時不得不從一個少不經事、愛哭,甚至情感有些脆弱的新兵,迅速成長為一名真正的戰士。
大永未曾想到,自己竟是這場行動取勝與否的關鍵人物。
在戰友胖墩臨死前,大永還在幫胖墩給他的兒子取名字。
班長劉文武教會了大永如何用勺子當反射鏡,來判斷敵人位置,精确射擊。
在大永和劉文武這對新兵與老兵身上,傳承的是中國軍人的精神。
第三部分,大永和約翰對戰部分。
當全班隻剩大永一人,他勇敢地背負起傳遞情報的使命。
面對隐藏在坦克中的美軍,在槍林彈雨間,他義無反顧地匍匐前進。
他不再害怕,眼神滿是堅毅。
他終于發現了約翰,并和他1V1對峙。
關鍵時刻,大永躲在石頭後面,用上了劉文武教他的鍋勺法。
生死之間,他穩下心來,一槍擊斃對方。
這一槍,讓人内心澎湃,觀衆壓抑已久的情緒得以釋放。
在以往,戰争電影多以強烈的感官視效,較為煽情的方式去刻畫人物,突出集體主義的主題。
但《狙擊手》從頭至尾,都沒有太多激烈的大場面。
張藝謀和女兒張末,選擇用去繁從簡、文戲較多的方式拍攝本片。
主創從細節出發,堅持以人為本,讓“人”的形象完整地呈現在五班的群像戲中。
主角大永,前期愛哭鼻子,後期克制情緒。
老兵劉文武,平時不苟言笑,實則外冷内熱。
劇中令觀衆最動容的一幕,便是劉文武帶着大家唱起那首《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喚醒雪地中奄奄一息的亮亮。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
大家邊唱邊哭。這既描繪了中國軍人保家衛國的大愛,也抒發了戰士用青春的血肉之軀,保護戰友的小情。
雪地中的感人細節不勝枚舉。
胖墩,前腳還在和大永聊家常,後腳就背着厚重鋼闆做掩體前進。
明知道此次任務就是去送死,但他還是視死如歸。
敵人擊中了他。
胖墩臨死前用盡全身力氣,喊出了給兒子起的名字。
還有綠娃子,打仗時也要随身揣着媳婦織的綠手套。
這些群像與細節,讓《狙擊手》真正成為了一部講述“人”的故事的類型片。
03 滿意答卷
值得一提的是,張藝謀選擇以黑白灰作為電影主基調。
後期制作時,導演仍在去色,為影片增添了更多的蕭瑟感。
黑白灰,也仿若戰争生活殘酷的底色。
戰士們的綠軍服,則代表了情誼與希望。
當死亡降臨時,影片出現了為數不多的紅色。
紅色與周遭的白色形成鮮明對比。
色彩上的極端對立,烘托了戰争的蒼涼與壯烈,同時又不失真實感。
視覺上的冷酷,也侵入到人物内心情感深處。
電影中的人物冷靜、穩重,情緒極少出現較大波動。
但情感于隐忍中迎來爆發。
當亮亮清醒過來時,他堅定地要傳送出情報。
那一刻,他眼神的堅定,令人淚目。
畫面定格在那一刹那。
個體對集體信仰的傳承,提煉成電影中的永恒一幕,在光明中永遠燦爛。
同《懸崖之上》《一秒鐘》一樣,張藝謀再次用隐忍克制的方式,表達了最濃烈的情感。
伴随着冬奧會的來臨,張藝謀執導的開幕式再次登上熱搜。
“你永遠可以相信張藝謀”,這句話也刷爆網絡。
其實,縱觀張藝謀的職業生涯,毒藥君發現他一直在用獨屬于自己的方式,表達着對腳下這片土地的熱愛。
早期的《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挂》《活着》,他在探尋并質詢中國的根源。
鏡頭下,中華兒女極富生命力,或激情張揚,或頑強堅韌。
雖然也經曆過資本裹挾,創作不自由的低潮,但從《歸來》之後,張藝謀開始更廣泛地涉獵各類題材。
他開始拍攝一些關心普通人,尊重世俗生活的電影,并真誠地對待電影,對待影迷。
在這部主旋律戰争題材的影片中,他也堅持以人為基點,塑造文本。
這一次,張藝謀交出了一份不錯的答卷。
但無奈排片過少,導緻本片票房不佳。
網友齊刷刷地表示要去看《狙擊手》,感謝國師在冬奧會開幕式上,對中國人那份浪漫的極緻了解與展現。
還沒看本片的朋友們,不妨走進電影院,去感受導演的人文情懷,和志願軍戰士們的偉大精神!
全文完,如果覺得不錯,順手點個在看和轉發到朋友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