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海亭:一脈深情寄華章

王海亭:一脈深情寄華章

一脈深情寄華章(序言)

作者 | 王海亭

高立基先生《夕拾寄寓》一書行将付梓,蒙賜書稿;展卷捧讀,華章燦爛。全書涵彙豐富,體裁多樣;圖文并茂,洋洋大觀。讀來美不勝收,感人至深。

約略論之,以言詩歌,則植根生活,信手拈來;清新活潑,不落俗套。以言散文,則結構巧妙,文思綿密;情感豐沛,搖曳多姿。以言評論,則體悟文心,立論精當;要言不繁,深中肯綮。以言史考,則細閱古籍,嚴謹求證;廣涉旁搜,探幽發微。要之,無論體裁各異,篇什長短,皆能見得文章老手之深湛功夫也。

為文固有苦心經營之道,然貴在發乎真情,方能感人。讀作者之詩文,字裡行間,處處洋溢着親情、友情、鄉情與家國之情。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憐老恤貧,和睦鄰裡。以文會友,時作酬唱;以誠待人,提攜後進。情系家鄉,寄懷桑梓;奉獻愛心,慷慨付出。尤有進者,作為一名資深記者編輯,作者更是愛國愛黨,忠誠堅定;堅持原則,嚴守紀律;幾十年如一日,以滿腔熱情傾注新聞事業,成就卓著,建樹曆曆。退休之後依然筆耕不辍,勤于創作;佳篇疊見,吟誦未已。非有赤子之心、大愛之情而又精于文事者,斷乎不能為此也。

感情既來自生活經曆與社會實踐,又源于血脈根本與文化傳承。故考宗支而祖述德化,探文脈而曆數先賢;追本溯源,良有以也。高氏文脈淵源,所來有自;德化遺風,綿綿赓續。今觀集中詩文,兄弟唱和,弦歌不絕;子孫笃學,雛鳳清聲;家學後繼有人,錦繡前程可期,此則尤為可喜者矣!

王海亭:一脈深情寄華章

餘與立基先生相識既久,交誼尤深。若論學緣,曾先後就讀于臨朐一中;惜入學間隔稍遠,無由相識。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餘供職于城關公社,已聞立基文名,然彼時先生已去省城,未能謀面。其後餘在臨朐縣委工作,立基先生時任山東人民廣播電台駐濰記者站長,遂得以相識。八十年代後期餘奉調濰坊市委宣傳部,因分管新聞宣傳,又與立基先生同樓辦公,于是經常商讨工作,時作切磋交流。先生先後在省台、市廣播電視局與濰坊日報社工作期間,于餘之工作始終從新聞宣傳方面給以鼎力支援,餘一直銘感于心。每與先生接談,時聞傥論,良多啟發;又作建議,亦獲助益。餘既贊賞立基先生新聞業績突出,著述豐贍而文采斐然;亦欽佩先生為人正直誠懇,與人為善而仗義執言。後餘離開機關到高校工作,與立基先生仍時有交流。及至十餘年前先後退休,因有同好,故交流更多;間或作詩文酬唱,亦頗增興緻。

餘以不才,習詩為文;又喜翰墨,愧無大成。然立基先生每予大力褒揚,實感過獎;今大著中又收入拙作數篇,忝為助興,益增汗顔。餘既感先生深情厚誼,亦視為老友激勵,當賈餘勇,勉力向學也。今觀先生大著內建,得獲先睹,快何如之!先生前曾告以大著梗概,囑餘題簽,餘遂應命題寫。今全書初讀一過,更感獲益匪淺,故不揣谫陋,謹述心得,權充弁言。言不盡意,爰成七律一首,以申賀忱。

新聞宿将筆如椽,未辍耕耘寫美篇。

四海風光來眼底,千年興替載心田。

詩欣酬唱知音衆,文貴品評識鑒全。

雛鳳清聲娛晚歲,喜看德化雅風傳。

辛醜歲杪于泉城七裡河

王海亭:一脈深情寄華章

王海亭先生在書房

王海亭先生簡介:

王海亭先生,臨朐冶源人,海右名士,濰州才子。早年畢業于山東大學科社系;從濰坊醫學院黨委副書記、研究員崗位上退休。

海亭先生好學深思,曾撰寫論文三十餘篇,主編著作多種。工作之餘愛好廣泛,吟詩撰文,鐘情翰墨;造詣頗深,卓有建樹。多次參加省級以上書法展覽并獲金銀獎多項,并曾率團出國交流;書法作品入選四十餘種書畫集,撰寫書畫文論(序)十餘篇。他作詩滿腹經綸、信手拈來,格律嚴整、語言清新;撰文引經據典、議論縱橫,文筆洗練、平實曉暢。又每每觸景生情于現場吟詩出句,且以擅長之行草書法記之,令人贊歎。

先生從政高屋建瓴,德才兼備;勤政廉潔,公道正派。八十年代以來先後任臨朐縣委常委、縣委辦公室主任,縣委副書記,濰坊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兼市文明辦主任、濰坊市政協常委,濰坊市人大常委會秘書長,昌濰師專黨委書記。曾任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理事、濰坊市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現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山東省書協會員,濰坊市書畫家聯誼會名譽主席,濰坊市老年書畫研究會名譽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