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跟在婚姻登記處工作的朋友聊天。
她告訴我:一過完年,又有一大波人要離婚了。
還真不是靠感覺。
有資料顯示,春節後辦理離婚的數量,是平時的兩倍。人民網也報道,說春節前後法院受理的案件中,“離婚訴訟占到了近70%。”

也不奇怪。
那些搖搖欲墜的婚姻,其實早該結束了。
隻是萬家歡樂的春節,充滿熱鬧氣氛的日子裡,那些被婚姻所傷的男男女女,越能感受到内心一潭死水的孤寂,是那麼真實地存在。
那種想要逃離現實生活的沖動,比過去平淡的日子,要更加強烈。
完整的自我
比完整的家更重要
對于婚姻,大多數人都有一種執念。
他們把對伴侶、小孩、對雙方父母的承諾,比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看得更重要。
即使少數人抱有異議,也往往被多數人的意見裹挾,一路推到不可動彈的人生境地。
我有一個朋友,大學同系,畢業後也留在廣州打拼。
多年以前(大概是14、15年),我們在體育西路的一家服裝店門口碰見,于是約着去喝咖啡。
行至半途,她突然跟我說,最近正在考慮離婚。
我有些驚訝。因為從她的狀态,我看不出太多被婚姻折磨的痕迹。
她的發量不比當年,細紋也爬上臉頰,但她還是那麼健談,眼神裡依然還留着大學時,那一絲不服輸的銳氣。
那種感覺就像——事業和人生一路順利,卻在婚姻上遭到了一點,階段性的小挫折。
我沒太放在心上,也沒問原因。在馬路邊分手時,我笑着說“離婚了再約。”
可惜,她沒有離成。
所有人都心疼她,可在保大(婚姻)還是保小(她)上,所有人都站到了她的對面。
她的父親來廣州找她,說母親在家裡整日抹淚,哭腫了眼睛。“你媽堅決不同意你們離婚,她一直說,鎮上那個王寡婦,這些年過得好慘哇。”
她去問她老闆。
她的老闆40出頭,談過很多段戀愛,卻一直沒有結婚。
朋友把她視為獨立女性的榜樣,可老闆卻勸她别離婚:“你不像我孤身一人,你知道一個人帶孩子過,有多苦嗎。”
沒人知道她的苦。
仿佛離婚是人生污點,阻止她離婚,就是對她人生的最大拯救。
再後來,她自己也遲疑了。
離婚這事一擱置,後來的日子,一晃就是好多年。
她比當年老了一圈,忙着工作,醉心孩子的教育,試圖在那個不愛的人面前證明自己;卻唯獨沒有,讓她自己真正開心起來。
更紮心的是,疫情這一年,她被公司“優化”了。她的崗位,被更有成本效益的新人代替。
從其他同僚口中,她才知道當年老闆勸她别離婚,更主要的還是怕她分心孩子太多,影響了上班的效率。
這時她才意識到,完整的自我,比完整的家更重要。
婚姻是座圍城。
不到真正燒起大火,沒有人知道裡面發生了什麼。
一味聽他人的,不是太善良,而是自己太蠢。
時代變了
婚姻也在改變
上次看到一個新聞,四大一線北上廣深離結比年年攀升,均達到40%以上。
也就是說,每有十對新人登記結婚,就有四對舊愛離婚收場。
有人說,是人心變了。
要我說,是時代變了。
還記得小時候,我父親在外為全家生計奔波,衣服經常一個不小心就刮一個洞。我的母親,總會在夜裡加班加點,在燈下幫他縫補好。
明天一早,父親起來就能穿了就走。
可如今哪會這樣?
不管是衣服鞋子,還是什麼東西,一旦壞了,人們隻會想着去換新的。不會再去花心思,修修補補湊合着用。
現在的婚姻也是如此。合适就在一起,不合适收拾東西就分手。
知乎上有個問題很熱:為什麼現在,越來越沒有年味了?
年味是什麼?
說到底,春節就是農業化社會的産物。是一大家子聚在一起,聊聊去年的收成,說說今年的節氣、計劃和展望。
就跟現在企業,年底開年會吃飯似的。
現在為什麼年味淡了?
因為随着時代的進步,社會經濟的最小機關,已經從最開始的家族,變成了後來的家庭,然後朝個人邁進。
這個變化,跟我們國家的城市化程序,幾乎是同步的。
要知道,在農業社會,是沒有“私有财産”的概念的。家裡有某樣寶貝,不叫“我的”,而叫“我們家的”。
你上京趕考,還要家族裡的大家長,為你籌辦幹糧和路費。那時候唯一有私有财産的,隻有女人,是正房和妾室,她們可以有“私房錢”。
是以,過去人們的命運,是跟家族深度綁定的。
個人的幸福,要仰仗家族的興盛不衰;家族的悲劇,也注定會落到每個人的頭上。
但所幸,我們終于擺脫了這一循環。
當工業文明的光芒照進人類社會,我們不再依附于土地和家族生活,也是以擁有了更多的人生選擇權。
如今,越來越多人選擇離婚,而不是為了孩子房子面子硬撐,我覺得,這正是社會進步和文明的展現。
要我說,現在國家鼓勵結婚、鼓勵生育,我覺得倒不如從“鼓勵離婚”出發。
婚姻應自願、離婚當自由。
隻有離婚的成本真正降下來,人們不再将離婚當成人生污點,那些在婚姻之門外徘徊的男男女女,才會邁出人生中重要但不必要的那一步。
寫在最後
人到中年,最怕過年。
歸根究底,人們是怕面對“工作怎麼樣、婚姻怎麼樣、孩子怎麼樣”的終極問題。
但上面這三種,相比于愛、希望、快樂、自由,其實并不能稱得上,是人生的必需品。
你應該有自己的人生答案,人生幸福與否,本就與婚姻沒有關系。
我一直相信,有的痛苦能讓人成長。
而分别,是其中一種。
我們的成熟長大,總是伴随着身邊至親的離去,從祖父祖母,到父親母親,再到兄長摯友……
換個角度,接受愛情的生老病死,跟油盡燈枯的婚姻說再見,也是一種值得嘉獎的勇敢。
日子是自己在過,不是為了别人而活。
當初兩個人結婚,是為了生活;最後兩個人離婚,是為了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