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透過古代四條絲綢之路探析中國古代玻璃的發展曆程

在大家的印象中,大陸古代先民多是用紙來糊窗戶的,但史料中卻記載:“

趙飛燕女弟居昭陽殿……窗扉多是綠琉璃

”。這裡的“琉璃”其實就是玻璃的另一個稱呼。

回溯大陸早期的曆史,陶器制作與瓷器的發明躍然紙上,而對于玻璃,這種現代社會司空見慣的材質,卻很難進入我們的視野。

一是因為

玻璃在中國古代沒有陶器與瓷器普遍

,二是對于

中國古代玻璃研究的關注度

是較少的。

但是,通過考古與探索史籍不難發現,玻璃在先秦時期已經出現在中華大地上,

漢代絲路開通後出現的頻率驟然增加

此後,在中國多地的墓葬與文獻中,玻璃都屢屢出現。那麼,中國古代的玻璃到底是怎麼發展的?絲綢之路的開通又對其産生了怎樣的影響呢?

透過古代四條絲綢之路探析中國古代玻璃的發展曆程

一、你并不熟知的絲綢之路

提到絲綢之路,大多數人會直接想起

漢武帝時期張骞通西域

,但是這并不全面。

廣義的絲綢之路

共有四條

,這四條絲綢之路對中國古代的經濟與社會文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自然也包括玻璃這一項。

1、草原絲綢之路

草原絲綢之路是四條中最北端的一條

,它可以分為

兩條

透過古代四條絲綢之路探析中國古代玻璃的發展曆程

從地理概念上看,大緻可以描述為北路為歐陸草原—西伯利亞—外蒙古—内蒙古河套地區,南路則為從巴爾喀什湖地區—額爾齊斯河流域—阿爾泰山南麓—内蒙古西北草原—内蒙古河套地區。

這條絲綢之路的地理位置較為偏僻,故而不甚發達,在秦漢以前,塞族、匈奴族主要活動于此。

這裡物産不豐富,所需物資多是“舶來品”,在這一地區出土的玻璃制品數量不多,多展現中國内地特色,極有可能是源自内地。

雖然這一地區尚未發現由西方傳入的玻璃制品,但著名學者幹福熹先生認為:

在徐家陵楚墓等地出土的“蜻蜓眼琉璃珠”非常有可能就是從草原絲綢之路的南道傳入的

透過古代四條絲綢之路探析中國古代玻璃的發展曆程

2、沙漠絲綢之路

“西域險厄,本無道路,今鑿空而通之也”

,這說的是張骞“鑿空”之舉,它是大陸曆史上一件不可忽視的大事,然而在這件事之前,

沙漠絲綢之路已有雛形。

早在商周時期,中國就已經與中亞甚至是更遠的地方産生了交集,

甲骨文中出現的“鬼方”以及墓葬中殉葬的白種人都是

力證

早期的沙漠絲綢之路逐漸顯現出來。

新疆地區出土的玻璃制品是中國境内年代最早的,一般認為是早期沙漠絲綢之路傳來的。

自漢代絲綢之路正式開通以後,玻璃制品大量傳入,

蜻蜓眼玻璃珠

在墓葬中大量出現,這不是執政者引入新事物的結果,而是有賴于遊牧民族的遷移和穩定的絲路環境。

透過古代四條絲綢之路探析中國古代玻璃的發展曆程

在這條絲綢之路的傳播鍊上,

不僅僅有新奇獨特的玻璃珠制品,還有大量的玻璃制造遺址等

這也就意味着,玻璃産品東傳的同時也伴随着玻璃生産技藝的東傳。這一點将在下文中講述,暫不贅述。

3、佛教絲綢之路

佛教絲綢之路也可以稱之為西南絲綢之路

,是從印度、經雲貴川直至中原地區的一條通道。

透過古代四條絲綢之路探析中國古代玻璃的發展曆程

這條通道出土的玻璃制品并不多,但從其中的研究也已發現,既有來自中原地區的玻璃制品,也有

從印度經佛教絲綢之路傳入的玻璃制品。

4、海上絲綢之路

自從漢武帝平定南越後,海上絲綢之路悄然興起,它通過南海、印度洋直到紅海和非洲東海岸,

是大陸古代重要的對外交流通道,至唐宋時期非常繁榮。

由于玻璃屬于易碎品,在陸路運輸極其不便,故而海上絲綢之路開通後,玻璃制品大量湧入,是以玻璃器皿大量從海外運來,再逐漸向北方傳輸。

二、不同曆史時期的傳入特點

四條絲綢之路在中外玻璃傳播的過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中國的每一個曆史時期,玻璃的傳入也有不同的特點。

透過古代四條絲綢之路探析中國古代玻璃的發展曆程

1、秦漢以前

這一曆史時期比較漫長,

上至商周時期,下迄春秋戰國,時長近千年。

從出土的玻璃制品可以發現,這一時期的玻璃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含鉛鋇較多的玻璃,一般認為是中國自産的玻璃。另一種則明顯屬于西方傳入的品種。

在春秋戰國時期,

玻璃珠

在貴族大墓中出現。這種

玻璃珠并不屬于鉛鋇玻璃,而是鈉鈣玻璃,與西亞地區的玻璃成分相似,是傳入品。

2、秦漢時期

随着絲路的開通,尤其是漢代以後,傳入的玻璃制品也逐漸發生了變化,這一點從出土的器物可以證明。

進入東漢時期,海上絲綢之路逐漸發展起來,進口的玻璃制品逐漸由陸路發展到海上。

在這條通道上,一改曾經以

為主的情況,大型的玻璃器皿開始輸入輸出。這主要是因為運輸方式的變化,海上運輸能夠減少颠簸,适合玻璃這類易碎品。

透過古代四條絲綢之路探析中國古代玻璃的發展曆程

3、六朝時期

六朝時,玻璃變成了達官顯貴鬥富的資本、

《洛陽伽藍記》

在記載了一位王公貴族的事迹時曾經提到:“

琛常會宗室,陳設寶器……自餘酒器,有

水精

碗、瑪瑙、琉璃碗

”。

這樣的需求導緻了玻璃器的大量進口,雖然這些玻璃器并沒有流入民間,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玻璃制造業的發展。

這是一個曆史交彙期,大量的進口玻璃與中國傳統的玻璃制造業發生碰撞,這兩種玻璃碰撞的結果就是

中國早期本土玻璃的消亡和玻璃吹制技術的引入。

透過古代四條絲綢之路探析中國古代玻璃的發展曆程

4、唐宋時期

唐宋時期,來自西方的玻璃制品和玻璃制造技術已經在華夏大地上生根發芽,

隋朝李靜訓墓

出土的玻璃瓶為世人所驚歎,而這一時期,傳入中國的玻璃制品發生了變化。

變化之一是傳入的玻璃制品受到了

伊斯蘭文化的影響

從貴族墓葬的出土器物來看,數量較多,比較著名的有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伊斯蘭玻璃器皿

(唐代晚期)和

遼代陳國公主墓

出土的玻璃器。

變化之二是玻璃的傳輸路徑。由于政治地理形勢的改變,

玻璃的傳入由原來的南北并進逐漸過渡為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

透過古代四條絲綢之路探析中國古代玻璃的發展曆程

5、元明清時期

《天工開物》有記載大陸玻璃作坊的文字:“

各色顔料汁,任從點染。凡為燈、珠,皆淮北、齊地人

齊地,就是今天的山東地區,這段史料明确記載了大陸山東地區在元明時期已有自己的玻璃作坊,這是大陸玻璃制造業的一大進步。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雖然逐漸開始自産玻璃,但這種産品仍然沒有大規模地使用到日常生活之中。

三、吹制技藝的傳入與中國玻璃的傳出

1、吹制技藝的傳入

在玻璃的發展史上,吹制技藝的誕生是一件不可忽略的大事,漢魏六朝時,大月氏商人将這一技術傳入中原地區。

北魏時期,這一技藝出現在正史中:“

世祖時,其國(指大月氏)人商販京師,自雲能鑄石為五色玻璃。于是采礦山中,于京師鑄之。……自此,國中琉璃

賤,人不複珍之

從這段史料中我們不僅可以明确吹制技藝在中國的發展,同時也反映了中國傳統玻璃的衰落。

雖然吹制技術使得大陸玻璃制造技藝明顯提高,但是由于中國獨特的文化以及熱食的飲食習慣,這一類物品在近代以前并不能作為日常用品加以推廣。

透過古代四條絲綢之路探析中國古代玻璃的發展曆程

2、中國玻璃的傳出

大陸的玻璃器皿在很長一段時間内都是依賴于進口,就連重要的吹制技藝也是有賴于大月氏人的傳入,這就給人一種“隻進不出”的錯覺,

然而,大陸的玻璃産品和技術也是對外傳播的。

對于中亞地區出土的鉛鋇玻璃來源,學界尚有争論,難定先後,但是對于在日本出土的鉛鋇玻璃則普遍認為是從中國傳入。

除此之外,

在北韓、越南等地也有鉛鋇玻璃的出土。這些地區古玻璃出土的年代晚于中國境内的鉛鋇玻璃,二者的形式與化學成分都十分相似。

除此之外,其他種類的玻璃以及玻璃制作技藝,也在中國得到發展後繼續東傳。

結語

玻璃制品最早産生于西亞北非,随着

印歐語系人種

的活動而進入中亞和大陸新疆地區,并逐漸滲透到内地。

随着

絲綢之路

的不斷發展,大量的玻璃制品和制作技藝不斷傳入。

從先秦時期,到六朝時期,再到唐宋時期,以及後來的元明清三代,中國出土的玻璃制品不斷發生變化,不僅吸收新的形制與技藝,也在向周圍地區輸出。

玻璃并不是中國古代器物的主流,但它的發展也是大陸古代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中國古代對外交流的一個縮影。

參考文獻:

1.《史記》

2.《漢書》

3.《魏書》

4.《天工開物》

5.《洛陽伽藍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