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書評|當古詩詞遭遇“十萬個為什麼”

□羽音

古人作詩詞,對自然風物常常有精準的記述。正如《論語》所述,學《詩》可“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這說明詩歌與博物學的關系非常密切且淵源甚遠。古詩詞中也不乏令人稱奇的自然現象,如“飛鳥相與還”“大漠孤煙直”“胡天八月即飛雪”……大多不為習慣于現代城市生活的讀者所知。

古詩詞中有許多對自然科學現象的特殊記錄。仔細研究,問題便層出不窮:“清泉石上流”,泉水究竟從何處湧出?“雲生結海樓”,為什麼虛幻的海市蜃樓看起來如此真實?“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風為什麼有這麼大能耐?古人沒能給出解答。在中國古代,“科學家”多是兼職,從事的“科研工作”也都是為了應用到具體事務中,少有抽象理論和邏輯推理,很多時候,我們的先祖不想也沒辦法解釋出這些現象背後的原理。

書評|當古詩詞遭遇“十萬個為什麼”

《古詩詞裡的科學現象》

暗号 小山 著 中華書局

《古詩詞裡的科學現象》則将目光聚焦于這些古詩詞,它從古詩詞中記錄的諸多科學現象入手,先賞析詩詞的文學美,再抽絲剝繭地講出詩中涉及的科學原理。書中知識的覆寫面很廣,天文地理、實體化學、生命的進化、人體的奧妙……諸多知識領域都有涉及。小到露珠的微觀力學結構、花香被人鼻子和大腦感覺的過程,大到山川河流如何被地殼運動和水流塑造,都一一給出了相應的解釋。

但編著者沒有止步于此。知識是網狀的,世間萬物也有着普遍的聯系。以季節為例,古代詩人多以精細的筆墨描摹“四時”,将讀者定格在詩人想要表達的時空之内:早春的桃花在大理寺盛開,夏天的雷雨撕裂蒼穹,落木蕭蕭令詩人悲秋,寒江獨釣顯出冬日特有的靜谧……無論人間世道是治是亂,四季依然流轉,這似乎揭示出那些燦爛的詩句背後有一條隐線,這也就是本書反複觸及的一個主題——物質的“流動”和“循環”塑造了我們看到的一切。

書中提到,我們生活在地球上,被太陽影響而有晝夜、四季,被月亮影響乃知朔望、潮汐。大地之上的物質,也正是在這樣的“初始設定”下開始循環的:空氣在地球表面依據季節流動,成為季風;大海裡的水變成雨落在地面,滲入地下,又從地下彙聚起來,最終回到大海。“黃梅時節家家雨”的江南梅雨、“北風吹斷馬嘶聲”的塞北寒流,都是這種循環的産物。連最不起眼的元素——碳,都是流動和變化的,它有時是“化作春泥更護花”的有機營養物質,有時是“伐薪燒炭南山中”的無機單質,在冥冥之中主導着地球上衆生的誕生和死亡。

有時,循環的尺度超越人們的感官。書中介紹了大冰期的“雪球地球”,在這個地質時期,整個地球陷入了寒冬,表面被冰層覆寫。而白色地球變成生機勃勃的綠色地球,又和葉綠體裡面小小的分子相關。一面是比人類宏大千萬倍的日月星辰,一面是連肉眼都無法看到的實體、化學基本規律,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共同塑造了古人與今人眼中的世界。

是以,正是依靠物質循環,我們看到的景色才能和詩人筆下的景色遙相呼應,令我們與詩人共情,生出“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之感。我想,這是這本書最“科學”也是最“浪漫”的地方。

本書兼具科普讀物的嚴謹性、趣味性和文學讀物的藝術性,能令人真切地感覺科學的美與趣。書中每篇文章都配有精心繪制的插圖,其中不乏對科學原理的詳細圖解,更助于讀者了解、把握。讀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即便用科學的“手術刀”解剖這些詩詞,也無損于詩的美,反而給詩帶來一種理性的浪漫。讀罷掩卷,再回過頭看身邊的春花秋月,已經有了一番不一樣的感受。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