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自立門戶甚至“去小米化”,小米生态鍊翅膀硬了?

自立門戶甚至“去小米化”,小米生态鍊翅膀硬了?

深響原創 · 作者|蕭拙

從充電寶、耳機等手機周邊,到插線闆、智能燈具、空氣淨化器、掃地機器人等家用硬體,越多越多産品以“小米”或“米家”品牌進入市場,而那些為小米或米家品牌代工的公司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小米生态鍊企業。

依靠小米的供應鍊資源、平台流量、品牌背書,小米生态鍊企業走出了正常制造公司難以複制的成長曲線,《小米生态鍊戰地筆記》中有這樣一段表述:“小米對于生态鍊企業,如同是航空母艦,是一支艦隊的核心艦船,也為其他船隻提供補給,并提供空中掩護,同時指揮作戰。”

這無疑是支體量龐大的艦隊,不過,随着艦隊中艦艇的各自壯大,各方也都有了自己的想法。

部分小米生态鍊企業不甘隻是為小米代工,他們試圖獲得更多自主定價權,打開利潤空間,還希望讓資本市場看到,公司發展能夠不再依賴“大哥”小米。

勢在必行的“去小米化”

目前,小米生态鍊中已經登陸二級市場的公司已有華米科技、雲米科技、石頭科技、九号公司等,再算上遞交過招股書的素士科技、易來智能、趣睡科技等,已有近10家小米生态鍊企業進入公衆視野。

這些“小小米”們在初具規模後,都開始了不同程度的自立門戶。

2014年7月,小米和華米共同推出小米手環1代。2015年,華米科技釋出自主品牌Amazfit,2018年又收購了智能穿戴品牌Zepp的核心資産。華米科技2021年第三季度财報顯示,其自有品牌的出貨量同比增長89%,代工的小米手環等可穿戴産品出貨量則同比下降45.3%。2017年,石頭科技推出首款自有品牌産品——石頭掃地機器人。從2017年到2020年,石頭科技為小米代工業務得到的收入占比從90%以上縮小到不足10%。2020年登陸科創闆的九号公司曾在招股書中明确提到,“公司并不屬于小米定義的典型生态鍊企業。”

自立門戶甚至“去小米化”,小米生态鍊翅膀硬了?

據媒體報道,2014年下半年,在小米手環熱銷之後,華米科技迅速成立了北京公司,補齊了整個媒體PR團隊和會展營銷團隊,一年多時間将北京公司擴充到了100多人。

華米科技創始人黃汪曾在接受新浪科技采訪時表示:“雖然看起來你很強,但是有很多東西都是小米幫你的。管道、PR、甚至供應鍊,都是小米幫你的。作為一家創業公司,不應該趕緊趁最好的時候補齊嗎?那時候人最希望加入你。”

有着類似的憂慮不止華米。小米的資源支援是幫助創業公司快速啟動的“一級火箭”,但也讓公司患上“小米依賴症”。例如,2015年、2016年,小米産品為華米貢獻的收入,就占到華米當期收入的97.1%、92.1%。

另外,作為“大哥”的小米并不會隻傾心于某個“兄弟企業”。在同一品類,小米可以同時攜手多個企業,比如在掃地機器人領域,小米就引入了石頭科技、深圳杉川、追覓科技、雲米科技等。

根據《小米生态鍊戰地筆記》的表述,小米不希望生态鍊成為“溫室”,而是希望打造一種微妙的競争關系,“劃地盤的方式是不對的”。

看似含着“金鑰匙”出生,但危機感從未遠離小米生态鍊企業。

而除了發展和競争上的顧慮,利潤和品牌問題也是生态鍊企業擔心的地方。小米的起家利器是“成本效益”,這一戰略傳統在小米生态鍊得到延續。青米科技、華米科技、石頭科技的首款插線闆、手環、掃地機器人産品,定價均遠低于同行。

極緻成本效益固然吸睛,但也讓生态鍊企業難以打開利潤空間。如果想做高利潤,小米生态鍊企業需要擺脫“成本效益”限制,同時還需讓産品具備品牌溢價。

簡單幾個例子就能看出為小米代工和做自有品牌的差別:第一代小米手環的售價為79元,而華米科技自有品牌Amazfit的首款手環産品定價為299元;石頭科技2016年推出的小米定制品牌“米家智能掃地機器人”定價為1699元,其次年推出的“石頭”智能掃地機器人,定價上升至2499元。

根據石頭科技招股說明書,2019年上半年,米家掃地機器人、小瓦掃地機器人、石頭掃地機器人毛利率分别為13.91%,28.03%,46.18%。

自立門戶甚至“去小米化”,小米生态鍊翅膀硬了?

圖源:石頭科技招股書

自有品牌意味着定價權,也意味着公司利潤空間的釋放。隻做ODM缺乏想象空間,做好自有品牌成了各家生态鍊企業的必經之路。

難關重重的“去小米化”

道理好懂,但在自立門戶這件事上,各家表現天差地别:有的成功“去小米化”,有的在獨立途中難擺脫對小米的依賴,還有的仍然處于對小米的高度依賴中。

以被外界視為“去小米化”典範的石頭科技為例,2016年,石頭科技的營收基本來自小米品牌産品,但根據石頭科技2021年中報,2021年1月-6月,公司實作營收23.5億元,同比增加32.19%,其中自有品牌實作銷售收入22億元,收入占比提升至94.80%。

自立門戶甚至“去小米化”,小米生态鍊翅膀硬了?

自有品牌産品毛利更高,伴随其銷售占比增長的還有石頭科技的利潤表現。根據中報,石頭科技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淨利潤為5.74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2.2%。

為了賣好自有品牌産品,石頭科技在過去幾年裡逐漸降低了在小米平台的銷售占比,并加碼海外管道拓展,獨立之路由此走出。石頭科技董事長昌敬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所謂的“去小米化”是表象,本質上是先期通過小米活下來,然後自然而然尋求獨立發展。

相比石頭科技,華米科技的“去小米化”之路仍面臨不小的挑戰。

根據華米科技招股書,2015年、2016年,小米産品為華米科技貢獻的收入分别為8.7億元、14.34億元,占華米科技同期收入的97.1%、92.1%,呈現逐年下降趨勢。與此同時,華米的毛利率也從2016年的17.74%增長到2019年的25.25%。

而根據華米科技2021年第三季度财報,公司該季度實作營收16億元,同比下降28.1%,但自有品牌Amazfit和Zepp出貨量實作89%的同比大幅增長,收入同比增長38%。

自主品牌出貨量幾乎完成翻倍式增長,但營收卻呈現下滑姿态。一升一降隐含的資訊是:即使自主品牌和海外市場拓展均取得成效,但華米科技的業績依然依賴小米品牌産品。

電話會議上,黃汪也坦言,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華米科技代工的小米手環等可穿戴産品出貨量同比下降45.3%所緻。

石頭科技和華米科技都已經上市。相比之下,還未上市的趣睡科技、易來智能、素士科技等企業,仍處于依賴“大哥”小米的階段:

根據招股書,2020年,趣睡科技在小米系列平台、阿裡系列平台、京東系列平台擷取的收入分别為3.26億、4682.22萬和7256.72萬,分别占當期收入的68.2%、9.79%和15.17%;2017年-2020年上半年,易來智能來自小米的關聯銷售合計占公司全部營收的58.54%、49.61%、51.62%、54.92%;在素士科技的營收構成中,米家品牌産品的收入明顯高于素士自有品牌。2021年上半年,口腔護理産品中,米家品牌的電動牙刷和沖牙器貢獻了58.86%的收入;須發護理産品中,米家品牌的電動刮胡刀貢獻了63.26%的收入。

從資本市場的回報看,能否不依賴小米、靠自有品牌走出良性增長曲線,已是影響公司股價表現的重要因素。

以石頭科技和華米科技的股價走勢為例,同樣是發力自有品牌,石頭科技靠自有品牌成功推高了公司營收和利潤表現,其淨利率由2017年的5.99%持續提升至2020年的30%。2021年上半年和第三季度,石頭科技的淨利率分别為27.8%和24.6%。

相比之下,華米科技的自有品牌還在路上。根據其2021年第一季度财報,華米科技在該季度收獲近年首個季度淨虧損4042.7萬元,這與其大力投入自有品牌息息相關。财報釋出後,華米科技股價當日收盤大跌13.25%。

自立門戶甚至“去小米化”,小米生态鍊翅膀硬了?

石頭科技、華米科技股價走勢 圖源:富途

生态鍊企業的獨立之路困難重重,作為“大哥”的小米也來到了新的十字路口。

相比早年小米作為“核心艦船”,為其他艦艇提供補給的理想模式,今天的小米生态鍊企業有些“分化”。

回到故事的起點,從2013年開始着手投入生态鍊的小米,一方面是看到了傳統制造領域可觀的改良空間,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看中了IoT領域的巨大前景。對于小米而言,全盤控制不是目的,聯手諸多“兄弟企業”擁抱物聯網時代,才是多年來的布局要義。

據媒體報道,雷軍曾在“小米生态鍊家宴”表示,經過2016年近乎無增長的最困難一年之後,其深刻體會到“保持高增長、連續高增長”很重要。

“怎麼能夠團結足夠多的人一起幹,這是我每天連睡覺都在思考的問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