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紫深夜拯救“自殺少女”,背後細節紮心

“我今年三十了,我再也不想活成你想讓我成為的樣子,不想要這樣的生活。”在最近的熱播劇《女心理師》中,蔣靜嘶吼着沖媽媽喊出了這句話。

楊紫深夜拯救“自殺少女”,背後細節紮心

與母親“相愛相殺”了30年,她的情緒徹底崩潰。繼而爆發了最激烈的一次争吵。蔣靜扯掉身上媽媽買的裙子,砸了滿屋子的東西,拿着媽媽喜歡的珠寶狠狠摔在地上挑釁道:“現在你心疼了吧!”而看着這一切的媽媽,眼中卻是不可置信。她不了解自己付出全部的愛與心血養大的女兒,怎麼會做出這樣的舉動。媽媽憤怒之下,将蔣靜鎖進了房間裡。壓抑了太久的蔣靜,給自己心理咨詢師賀頓(楊紫飾)發了一封遺書,企圖割腕自殺。這一幕也讓人不禁思考:明明應該是彼此最親近的人,最後為什麼鬧到了如此不堪的地步?

楊紫深夜拯救“自殺少女”,背後細節紮心

01

每一個強勢的媽媽,都有一個問題孩子

劇中的蔣靜,30年來一直生活在媽媽的控制下,痛苦不堪。從小到大,梳什麼發型,穿什麼衣服,選擇什麼興趣班,一日三餐吃什麼,都是媽媽親自操辦,不允許她提任何反對的意見。她明明不喜歡彈鋼琴,卻被逼着每天都要練習10小時以上,彈不好就不許吃飯。

楊紫深夜拯救“自殺少女”,背後細節紮心

每彈錯一次,在一旁的媽媽會一遍遍喊着重來。當蔣靜稍有反抗時,迎來的隻有劈頭蓋臉的羞辱。超負荷的訓練,導緻她的手上長滿了繭子。10歲那年因為彈琴太長時間以至于磨破了手指,血灑滿了琴鍵。

楊紫深夜拯救“自殺少女”,背後細節紮心

長大之後,蔣靜依然被媽媽全方位地管控着。她沒有交友自由,連自己真正喜歡的打鼓也被嚴令禁止。有一次,偷偷溜去打鼓被發現後,媽媽怒不可遏地質問蔣靜為什麼出門不告訴自己:“你是我身上掉下來的肉,你做什麼都得告訴我!”

楊紫深夜拯救“自殺少女”,背後細節紮心

這種窒息的愛令蔣靜痛不欲生,她愛媽媽,可她也恨透了媽媽。起初,她把剩飯和酒瓶藏在床底,試圖讓媽媽看到她内心的反抗,可是媽媽毫不在意。長期的負面情緒無法發洩,于是她轉而開始進行自我攻擊,是以患上了暴食症。 直到她因為長期催吐導緻吐血,才引起了媽媽的重視。

楊紫深夜拯救“自殺少女”,背後細節紮心

但即使這樣,媽媽的第一反應卻是代替女兒去進行心理咨詢。媽媽自以為是的愛,拒絕接納女兒現狀的偏執和以妄圖操控孩子的欲望,最終使蔣靜在沉默中崩潰。蔣靜覺得自己就是媽媽手中的提線木偶,沒有思想,沒有自由,沒有靈魂。

楊紫深夜拯救“自殺少女”,背後細節紮心

心理學作者李雪說:“父母控制欲的手伸向哪裡,孩子一生都将在哪裡體會到痛苦。”

他們要麼選擇妥協,徹底放棄抵抗,要麼變得越來越叛逆,與控制者水火不容。

曾經在工作中結識了一個女孩。23歲的她已經經曆了生子、結婚、離婚的過程,也是以患上了焦慮症。看着我欲言又止的樣子,她主動聊起了自己的故事。“在我媽媽眼裡,我是個失敗的作品。”從小到大,媽媽都在全方位地控制她的生活,替她做每一個決定,幹預她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在她眼裡,我就是她的附屬品,都是她說了算,不然就挨打。”女孩表面上順從,但内心異常壓抑,于是她開始用叛逆的方式來反抗媽媽的控制。逃學、早戀、早婚,她的人生之路完全偏離了媽媽設定的方向。對于自己的反抗,她說:“她不讓我幹什麼,我非得幹什麼。這樣才能掙脫她對我的控制,才能脫離她設計的人生軌道,過我自己想要的生活。”但叛逆也使自己吃到了苦頭,在别人學有所成的時候,她早早踏入社會,嘗遍了生活的辛酸苦辣。強勢的母愛,往往以控制的形式呈現出來。

被控制的孩子,就像生活在一個以愛之名的牢籠裡倍感壓抑。

長久壓抑的情緒,不斷積壓,往往會出現不同的心理問題,影響孩子的一生。

02

缺席的父親,加速了媽媽的焦慮失控

蔣靜從小生活在父親缺失的家庭中。在她很小的時候,爸爸去了國外之後就再也沒有回來。在媽媽口中,爸爸就是一個沒有擔當不負責任的男人。

楊紫深夜拯救“自殺少女”,背後細節紮心

丈夫的離去,讓她的世界隻剩下女兒一個人。于是她把全部的精力與愛投入到女兒身上。她希望把女兒打造成自己希望的模樣。因為隻有蔣靜的優秀才能撫平這場失敗的婚姻帶給她的痛苦。也正如她經常對女兒說的那樣:“媽媽就是希望你好,希望你将來有出息,我們誰也不靠,我們也一樣能夠好好地生活,你現在還小,等你長大了,你就知道媽媽的用心了。”

楊紫深夜拯救“自殺少女”,背後細節紮心

一旦蔣靜沒有達到她的要求,她就會焦慮不安,情緒失控。不作為的爸爸,極度焦慮的媽媽,這樣的組合在很多家庭中都很常見。曾經看過一位媽媽發的吐槽貼。丈夫在家就是個甩手掌櫃,自己既要上班,又要買菜做飯,照顧孩子,忙得團團轉。按她的形容,自己就是“婚姻中的單親媽媽”。而最讓她頭疼的還是孩子的學習。臨近中考的兒子,成績不上不下,能不能考上高中都不好說。兒子的每一次大考小考都牽動着她的神經。一旦考不好,她就焦慮得寝食難安。每次她和丈夫說出自己的擔憂時,對方都是輕飄飄一句“你盯緊點”。這種話愈加讓她憤怒,仿佛孩子是給自己生的一樣。她的情緒越來越暴躁,生活上的一點瑣事都會讓她崩潰失控。在文章的末尾,她無奈地說:“現在的我變得越來越神經質,每天感覺有無數件事情要操心。可是我越是用力,我的孩子卻越是讨厭我,覺得我管得太嚴太多了。但我若不管他,又有誰會管他呢?我的苦又該和誰說?”但凡丈夫能多分擔一些,媽媽們又何至于這麼辛苦。身後無人可依,自己必須扛下一切。她們不光要工作,還要照顧家庭,關注孩子的教育,多方的壓力足以把一個媽媽逼瘋。是以她們才會試圖掌控一切,把控制欲投射到孩子身上,其實不過是為了成全自己在婚姻中缺失的安全感與滿足感。然而,這種愛既不能成全自己,也會毀掉孩子的一生。

說到底,是那個隐形的爸爸,傷害了兩個人。

03

家庭模式,決定了孩子的模樣

在綜藝《新生日記》中, 劉璇這個虎媽與貓爸王弢之間配合默契。劉璇負責照顧兒子的日常起居,素來要求嚴格的她,為兒子制定了非常周密細緻的計劃表。而王弢是一名單簧管演奏家,他承擔起孩子知識的傳授和興趣愛好的培養。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王弢能夠了解劉璇,尊重她的付出,與她一起承擔家庭的責任。比如劉璇在輔導兒子練字時,耐心耗盡差點發火時,王弢就主動地抱過兒子安撫,也給了妻子一個喘息平靜的時間。

楊紫深夜拯救“自殺少女”,背後細節紮心

他在做好父親的角色同時,也為妻子分擔了育兒的壓力。正如教育專家孫雲曉說的:“父親和母親的影響不同,父母雙方應該成為孩子教育的合作者,攜手同行。”

一個幸福的家庭中,父親的作用不容忽視。

對于男孩子來說,父親就是他們學習的榜樣,自然地去模仿他們的行為。而女孩通過和父親的相處,學會了如何在親密關系中與異性相處。

最重要的是,媽媽的情緒,往往與爸爸對媽媽的愛分不開。

在台劇《俗女養成記》中,嘉玲的父母感情非常好。每當嘉玲與媽媽有沖突時,嘉玲的爸爸就會出來調和,一面安撫妻子的情緒,一面告訴女兒媽媽的良苦用心。這個時候,嘉玲媽媽的怒火就會平息,因為她能感受到自己的辛苦被丈夫了解。媽媽的情緒穩定了,孩子才有了更好的成長空間,進而成長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就像嘉玲,她的性格樂觀,自信,非常勇敢。

楊紫深夜拯救“自殺少女”,背後細節紮心

小時候,看到同學家的大房子和精美的家具時,她并沒有覺得自卑,反而認為如果爸爸為了賺錢經常不回家,那麼房子再大,也不會幸福。長大之後,在工作中,為了反抗老闆的各種無理要求,她毅然決然地選擇辭職。在感情上,在碰到了強勢幹涉自己生活的未來婆婆時,她可以不顧年齡的困擾,勇敢地結束這段關系。

楊紫深夜拯救“自殺少女”,背後細節紮心

能夠做出這些選擇并不容易,隻有足夠勇敢和自信的人才能做到。嘉玲是幸運的,因為她成長于一個父愛母愛完整的家庭,她的内心是平衡而豐盈的。我們常說孩子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這個家庭的模樣。

那麼最好的家庭模式就是:不缺席的爸爸+從容淡定的媽媽,養出一個陽光向上的孩子。

4

寫在文末的話

在劇情的結尾,蔣靜告訴媽媽:“媽媽,不管将來我走到哪裡,過着什麼樣的日子,我都不會忘記你。因為我愛你,比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都要深。你是我唯一深愛的女人,媽媽,謝謝你。”

楊紫深夜拯救“自殺少女”,背後細節紮心

這對母女,終于在這次推心置腹的溝通之後,沖突得到了緩解。但現實中許多孩子仍在苦苦掙紮,用一生“為缺席的爸爸、焦慮的媽媽”這種家庭模式買單。養育孩子,從來不是一個人的獨角戲,必須要依靠雙方的配合和付出。

一個不缺席的爸爸,是對媽媽的支撐,媽媽情緒好,家庭氛圍才會和睦。

一個從容淡定的媽媽,把平和健康的情緒傳遞給孩子,使他們充滿了安全感和幸福感。

父母各司其職,孩子才能在愛中自由成長,直到與最好的自己相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