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陵川,提起花燈,就不得不提小會村。
■ “小會村多年來一直有做花燈的傳統,花燈制作講究個傳承。”李喜保從事花燈制作20多年,是晉城市工藝美術大師、花燈制作匠人,“我家做傳統花燈要追溯到清末了,我太爺爺李盛輝就是當時一個小有名氣的花燈匠人,傳到我這已經是第四代了。”
受到父親做花燈的熏陶,李喜保自幼對花燈制作技藝耳濡目染,特别是1998年從當地水暖廠下崗後,他便潛心于花燈的制作。
■ “剛開始學做花燈的時候,光擺弄竹料、葦料、高粱稈這些基礎材料就經常紮手。做一個小花燈,雙手常是傷痕累累。”摩挲着雙手上厚厚的繭子,李喜保說,一盞純手工制作的花燈要經過搓撚紙繩、編制燈架、制作燈罩、點綴修飾四道工序,一盞花燈做好需要好幾天的積澱。
在李喜保看來,燈架是一盞花燈的靈魂。為了塑造最靈動的造型,在制作每一盞花燈之前,李喜保都要先畫出草圖,再根據草圖,将葦料、竹料或高粱稈彎曲,用尺子精确量好距離,将不同尺寸、不同形狀的材料綁紮固定,形成花燈的骨架。
■ “古老的花燈在骨架處的連接配接部分一般是用白麻紙搓撚成紙繩進行綁紮固定,後來為使花燈更加結實,就采用綁絲固定了。”拿起一個正在制作的花燈骨架,李喜保講解着傳承中的變化。
而變化不僅在于花燈骨架從蘆葦、竹竿、高粱稈變成了鐵絲和鋼絲,還有過去用來照明的蠟燭和油燈也被各色各樣的彩燈所取代,糊裱花燈所用的紙張或者布匹,現在多采用絲綢、刺繡、仿真羊皮等。
■ “燈架編制好後,通過糊裱、裝飾,一盞花燈就制作完成了。”花燈的每處設計、每個細節,李喜保都谙熟于心,如今改良後的花燈,則逐漸向大型化、複雜化、自動化發展,帶給人視覺上更絢麗、更美觀,也更适宜走出太行山。
花燈制作易學難精。為了将花燈這項傳統制作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2018年,李喜保成立了陵川世紀緣工藝品有限公司,利用村集體閑置的場地發展傳統花燈産業。去年,李喜保還招收了兩個徒弟,以此傳承花燈技藝。
■ “花燈是美的形式和巧的結構的展示,制作花燈不僅要有設計感,更要有耐心、沉下心。”學徒李雪芳如今頗有心得,已經可以獨立進行花燈的制作了。
現如今,李喜保一方面根據旅遊景點、宗教廟宇、曆史古村落、特色農家樂等不同客戶的定制需求,創作了形式多樣的花燈;另一方面在傳統花燈基礎上,組織周邊富餘勞動力大力生産中國結、宮燈、挂飾等手工藝品。
■ “你看,這是我們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專門設計的‘錦繡航母’花燈,寓意偉大祖國乘風破浪、繁榮昌盛。”望着一盞盞絢麗的花燈,李喜保興奮地說,“花燈承載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福,去年花燈銷售2萬多盞、中國結10萬多件,銷售額近60萬元,産品遠銷浙江、江蘇等地,帶動周邊10多名富餘勞動力月均增收1500多元。”
(鄭璐 吳豔斐)
來源|山西日報